《歸程》第333頁~封底◎聖嚴法師

【2024年06月份閱讀筆記:《歸程》第333頁~封底◎聖嚴法師】
1.自1989年起,聖嚴法師與認同法師理念的護持居士們,選定台北縣金山鄉面對北方海洋的山坡地約60甲,定名為「法鼓山」。希望以此地作為推動全面佛教教育的根據地,以便達成「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
2.聖嚴法師希望促成「世界一家」的佛教早日完成,也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佛教徒能夠不分宗派、區域、種族共同融匯為一種「正知正見」的世界佛教。他也寄望於「法鼓山」能帶動台灣的佛教界,乃至全世界的佛教,走上佛教現代化之路。法鼓山將以佛教教育帶動社會文化的提昇,經由文化的提昇來改變眾生心靈,以達成人間淨土之推廣實現。
3.聖嚴法師一生致力於弘揚人間佛教,推動全面佛教教育,盡心盡力地推行正信佛法於世界各地。長久以來法師心中一直覺得遺憾:「法這麼好,知道的人卻那麼地少。今天不辦教育,佛教沒有明天。」他發願以其瘦弱的身軀及畢生之生命來努力完成之。
4.這位謙誠而深具智慧的一代宗師,為弘揚佛法以奉獻其全部生命而沒有個人的事業。曾有一位美籍神父,見到簡陋的美國東初禪寺時,問聖嚴法師:「如此清苦,目的何在?」法師回答:「不為什麼,只為使需要佛法的人,獲得佛法的利益。」他常謙稱:「我什麼也沒有做,所有的奉獻,都不是我的,我只是一根輸血的導管,把志願捐血者的血液,經過導管,輸給需要血液救命的人。」法師也常對弟子們說,他是一個普通人,只因為發覺佛法對自己是如此有用,想必對人類社會也能產生作用,所以努力修學佛法及弘揚。由於跟隨及護持的僧俗弟子漸多了,大家廣為宣傳及讚揚,才將他襯托成為一位高僧。但是法鼓山的形象及其對於社會的貢獻,應歸功於每一位熱心參與及認同關懷的大眾。法師為報答佛教的深恩及感謝大眾的護持,將會夙夜匪懈,為法獻身,盡勞盡瘁。
5.「法鼓山」的創見可說是聖嚴法師一生悲願所成,法師強調,法鼓山不但屬於整體佛教,也屬於全民教育的一個地方,它不是一座或幾座寺院,而是涵蓋學術、教育以及提升人品的修行中心,它不僅是台灣及中國的,也是國際的;不但關注現在,也放眼未來。
6.心靈環保,從心淨化。法師強調,其實只要對人對己少一點得失心、少一點傲慢心、少一點自私心、多一分謙虛心、多一分關懷的心,就已體驗到了基礎的佛法。而法師淺顯易懂、深入淺出的開示,以及言行身教,無一不是為了推廣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他強調:「生活就是修行,修行不離生活。」至於大眾的生活準則為何?除了推動「心靈環保」外,更提出以佛法的戒律作為佛弟子及社會大眾的生活準則。
7.禮儀環保,淨化社會。聖嚴法師繼心靈環保後,於1994年推出「禮儀環保年」,為改善過往鋪張、浪費、喧嘩的習俗,提倡以簡約、隆重的佛化儀式,例如佛化婚禮、聯合祝壽、聯合奠祭等三項,期望帶動社會簡化不必要的繁複儀式,而能從內涵和本質去發揮。
8.除了心靈環保、禮儀環保後,聖嚴法師又加上了「生活環保、自然環保」,而總稱為「四環」運動。繼四環運動後,有鑑於社會人心的浮動和不安定,聖嚴法師又於1995年提出了「安心、安身、安家、安業」的四安運動,希望每個人首先從自己的心靈、行為、家庭、事業等方面安頓好,建立好基石,才能擴及到社會。
9.儘管有人對於當今社會的各種亂象和顛倒現象感到悲觀,但是,聖嚴法師卻以無比的信心和願力,認為「人間淨土」是可以實現的理念;他強調,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不是要把信仰中的佛國淨土,搬到地球上來,而是用佛法的觀念淨化人心,用佛教徒的生活風範淨化社會,通過思想、生活、心靈的淨化,以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逐步努力,來完成社會環境的淨化和自然環境的淨化。
10.在1998年5月與西藏政教領袖、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賴喇嘛進行一場跨世紀的「漢藏佛教大對談」,在這場深受世界矚目的漢藏對談會中,聖嚴法師首次在國際媒體的焦點下,向西方社會介紹了漢傳佛教,尤其是中國的禪法,讓一向以藏傳佛教和日本禪為主流的西方社會,也認識了漢傳佛教。1999年,法師在國際舞台上的腳步更加快速,4月應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夫人之邀前往弘法,在當地深受歡迎,之後又首次前往德國主持禪修活動。
11.西元1999年,聖嚴法師屆滿70歲,這一年法鼓山開創滿10周年,回顧這10年來,法鼓山一直在穩定中成長,儘管大環境不斷地變化,但是法師帶領著僧俗四眾,秉持法鼓山的理念,持續地為推動人心和社會的淨化工作而努力;並將這一年定為「祝福平安年」,提昌在人際之間若有一顆祝福平安的心,那麼,社會就能多一分平安、祥和。
12.西元1998年1月,為國內知名的《天下》雜誌遴選為近400年來對台灣具有影響力的50位人物之一。被喻為「心靈領航員」的聖嚴法師被列為具有前瞻性觀念的啟蒙人物。隔年元月,法師更榮獲首屆的國家公益獎。
13.在等待了8年後,1998年5月正式取得建築執照。由於這項好消息的發布,正好是該年3月所舉辦的「我為你祝福─新世紀共修共願祈福法會」之後,活動中號召了海內外人士共同持誦千萬遍的《大悲咒》,因此大家都相信這是觀世音菩薩的感應,至此法鼓山的工程建設正式進入另一個階段,第一期工程將於2001年完工。
14.有關我的俗家,已於《歸程》、《法源血源》、《步步蓮華》三書中有所敘述。我在中國大陸的舊日俗眷,到1988年初次回鄉時,尚見到大哥張志遠、二哥張志朋、三哥張志道等三對夫婦,以及大姊夫黃瑞琛、二位外甥女。其餘有姪兒女及孫姪兒女乃至曾孫姪兒女五、六十人,都是初次相會。在這之前我寄了一筆錢,托大姪兒張裕生帶我把祖父母及父母的遺骨,重新塋葬,並召集我家這族的全體親人,乃至左右鄰居,在老家團聚兩日,同向先父母的在天之靈告慰說我尚健在人間,成為鄉間的一樁喜事。從此他們便日盼夜盼我早日回鄉。
15.此後我於每年的春秋節期前後,都會由美國匯一點錢給三位胞兄及一位姊夫,是我的信眾拿錢給我,指定匯給他們,已表示感謝我們張姓的一家,出生了我這樣的人。談到1996年第二度返鄉時,三哥及大姊夫已物化,他們的子女中有人向我要求,繼續按期匯款,我只答允接濟支援到我的同輩親人為止,也包括兄嫂姊夫在內,至於下一代,由於人數太多,我是出了家的僧人,沒有私產,就無法兼顧了。縱然最初寫信給我的大姪兒張裕生關係最親,我也助他申請來美國住了數月,但他既未住於寺院,也未向我要錢,雖希望我為他介紹做生意的夥伴,卻因語言不通,緣不具足,接觸了幾人均未成功。其他幾位姪兒女給我寫了一陣子信,見我幫不上他們的忙,漸漸也就冷淡了,唯有大姊的么兒黃成佳,在南通狼山服務,一年之中,還會向我以書信問安一兩次。
16.對於我下一代的俗眷而言,他們原先是抱有若干期望的,結果是落了空,假如我是俗人也有私產,我是應該要與俗眷分享一些的,因為他們都是我同一血脈的近親骨肉呀!但我是僧侶,總不能拿了十方信施供餐三寶的公款,去眷顧俗家,那是錯因果的,也是違背戒律的,只好請他們體諒我這個有情眾生的無情人了。
17.到今年2000年春天,聽說三嫂王蘭英終於改嫁數年後也過世了,我便積極地設法,希望了卻一個心願,那就是把大哥、二哥這兩對夫婦,迎接到台灣住幾天。他們都已是八、九十歲上下的人了,為了安全,我將這個任務委請方甯書居士及其子方立宇,代我辦理手續,代我到大陸迎送,結果由於大哥早年入贅黃家,改名為黃進德,已找不到他的原始戶籍資料,無法證明他是我的胞兄張志遠,所以大陸地方政府不予批准。能夠如願赴台的,僅有二哥及二嫂,使我不免感到遺憾!
18.二人在台灣逗留兩週,看遍從北到南的法鼓山道場,受到我僧俗弟子們的接待。他們夫婦沒有向我提出任何要求,倒是對我不斷地讚美和感謝,也能體諒我的行程太忙,加上體弱多病,所以我雖只有兩天在北投及金山陪伴他們,已經讓他們非常滿足了!我對我的俗家親人,除此之外,就沒有在做什麼了。有情與無情、俗情與親誼之間,要拿捏得恰到好處,真的很不容易!
19.記得第一次回鄉,我就奉勸大群的俗眷們信佛學佛,真正有興趣的,只有身為共產黨員的二哥,這回他們夫婦訪台,唯一向我要求的是正式皈依三寶,因此參加了我在農禪寺的大型皈依典禮,我只告訴大眾說,特從大陸來訪的俗家兄嫂,也在現場接受皈依,為了避免驚擾,並未特別介紹。他們是悄悄地來了!又悄悄地走了!
20.今天整理來往函件,發現有幾十封是來自俗家的親人,所以寫下這篇述懷的短文。(2000年12月7日於美國紐約東初禪寺)
21.封底:今生的努力向善,可以改善現世的環境,乃至即身親證解脫。因此,我對於自己的處境和前途,從來不會感到悲觀和失望,迎接挫折,奮力向上,是我不變的原則。為了這點毅力和信念的獲得,我要感謝崇高無上的佛、法、僧三寶,也要感恩平凡中顯出偉大襟懷的父母雙親。這是我寫作本書的目的。
22.幫助我的也好,打擊我的也好,在當時,我雖不能沒有洗與怒的分別,事後想想,我倒覺得他們都是我的恩人了。沒有正面的援助,我是爬不起來的,沒有反面的阻撓,我是堅強不起來的。─聖嚴法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