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紅利》第111頁至第143頁◎艾爾文

【2024年08月份閱讀筆記:《習慣紅利》第111頁至第143頁◎艾爾文】
1.追逐夢想或顧及現實?跳出二選一的選擇習慣。追逐夢想的背後,總是要面對時間的脅迫,只能說現實終究太現實。如果在擁抱夢想之後卻必須放手,個中滋味又有多少人願意嘗?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抉擇從來都不容易,若說追逐夢想需要勇氣,放棄手中的夢想不也需要?兩者到底哪一個更難?......↓
2.要果斷抉擇,需克服規避損失的人性。我覺得下定決心追逐夢想比較困難,因為要煩惱該不該追求,代表勢必有其他事情需要取捨,而且後果經常是要人放棄現有的東西,會讓人更排斥失去的感覺。也許,追逐夢想的代價是要失去一份穩定的工作,或好不容易累積到的收入水平,或預期可見的職涯發展,或旁人寄予厚望的期待。失去的感覺令人痛楚,而痛楚,是人抗拒改變的濫觴。
3.經濟學「損失規避」理論,人對於痛苦跟快樂的感受是不均等的。相較於得到時的喜悅,失去時帶給自己的痛苦更為劇烈,以至於人寧可避免失去也不願意獲得。當我們認為自己擁有一件事時,心態自然會加重那件事在心目中的分量,這就是人特別想規避損失的原因。即便那個分量在別人眼裡不值多少錢,但在自己眼裡是寶就行。如果要人忘卻失去的痛苦,至少要提供1.5到2倍的快樂才行。
4.既然現實跟夢想都如此難抉擇,到底該選哪一個?要回答這個問題,你需要先「拒絕」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跳出兩難問題的框架。人的思維有慣性,當遇到有限的選項時,大腦會自動產生選擇框架,思考的範圍常常因此受到限制。就像在一個漆黑的歌劇院哩,突然有一道燈打在舞台上,人的焦點自然會移動到上面,燈光外有什麼也看不見了。這是心理學的聚光燈效應,它會讓人陷入「心盲」狀態。
5.慶幸的是,只要給自己多一個選項,就可以避免掉入二分法的思維陷阱裡,大幅提升成交解決問題的機率。引導自己有更多選項的策略,可以讓人從二選一的思維困境跳出來。在要或不要的答案後面多加一個選項,人會自然去想到更多的可能。因此,讓問題從「該怎麼辦?」變成「還能怎麼辦?」就能聚焦在做法上而非問題上。
6.人在抉擇時,會擔心失去限在擁有的好,也擔心改變後的壞,導致遲遲無法作決定。然而,世上並無完美的決定,人總是要在得與失之間取捨,一個決定後來之所以成為好的決定,與自己在過程中如何讓事情產生進展也有關係。到頭來,追逐即放棄,放棄即追逐,就看你把聚光燈打在哪一個位置上。
7.選擇夢想或現實,這是排序的問題。早期我聽過一種比喻,人生猶如開車,夢想是輪胎,你需要夢想的驅動來帶著你往前。而現實─通常跟錢有關─則是汽車的燃料,沒有它發動不了,不夠時也開不遠。換句話說,現實與夢想並非哪一個重要的問題,而是排順序的問題。對我而言,兩個可並行更好;若不行,我會選擇先把燃料準備多一點,先顧好現職再追逐夢想,並計畫何時有能力追逐夢想。畢竟肚子餓會限制人的視野,在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追求夢想,反而會讓你厭惡那個夢想。
8.錢可以再賺,夢想可以再追,但時間永遠不等人,你分配在哪裡,累積就在哪裡。
9.聚焦思維:成功是留給懂得專注的人。擁有太多機會不一定是好事,而專注做「已經夠好」的事情,其實是更重要的事。
10.機會愈來愈多,專注的人卻愈來愈少。如果你把自己的心智看成一片土地,注意力是土地上的草原,眼前你遇到的各種資訊、機會則是那些牛隻,而這些看似充滿機會的消息,都在分散人的注意力,那些資訊會不斷吃掉你心智上的注意力,變成了「注意力悲劇」。
11.很多的成功故事,代表很多的成功機會,好像只要去做真的都可以實現。然而仔細想,其實並不合理。因為物以稀為貴,人會想要的成功往往都是少數人才能擁有,是需要花時間投入,需要專心、堅持才能實現的事。一個人把心思分散在愈多地方,愈難把一件事做好。換句話說,擁有很多機會,其實是一種危機。畢竟人的能力跟時間有限,如果任由注意力被瓜分,你將難以累積手中的成就,而且會一直周旋在不同的機會之中,在難以分辨的情況下,你反而錯過適合自己的機會,或是遇到機會反而遲疑,不斷糾結在何時才有好機會。
12.有人這樣比喻愛情:「沒有不適合,只有磨合。」尋找機會也是,很多的適合,是來自持續的磨合。找到喜歡的事情之前,總是要先經歷討厭的事;要成就未來大目標,必須專注眼前小目標,一天一天地磨合,一步步地靠近。
13.專注做好一件事,夠好就好。這並非要人得過且過、不思進取,而是要人專心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同時對自己的堅持付出擁有成就感。不要擔心因此根基會錯過,你要相信,當你可以把一件事做好,通常就能做好很多事,但如果你想把很多事同時都做好,往往很難做好任何一件事。我不是勸你放棄眼前的機會,而是希望你培養專注的習慣,先把一件事做很多次,再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後面就會跟著更好的機會。
14.專注一天的工作,專注一生的職涯。工作時能不被其他事打斷注意力,一次專注30分鐘到2至3小時,全心做好手上的一件事,完成後再做下一件事,一整天的工作成效會更好,每次工作時進入「心流」的可能性愈高。
15.研究發現,工作時若在不同的事項間切換,受試者就要花額外的時間,才能把思緒拉回到原本的任務上。你不妨回想,當你工作時突然被手機訊息切斷思緒後,要在重新回到原本的工作上,是否就要花費一些時間回想剛剛的進度?相較於專注做一件事的人,多工的方式會帶給工作者更多的時間壓力、心理負擔,帶來更大的沮喪感,大腦也需要花時間重新對焦,你實際的生產力是下滑的。
16.注意力殘留:工作者以為思緒已經跳回到眼前的工作,但注意力其實還停留在上一個活動中,需要時間才能重新專注。就像火車中途不斷停站跟發車,一路上走走停停,速度就很難維持在高檔,一天如果被打斷的次數太多,你的專注力跟工作品質也很難提升。
17.一生的職涯發展角度來看,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朝思暮想不同的機會,也是不斷虛耗時間跟機會,你長期的心力也會消耗在不同的地方。以累積的策略而言,我們應該先在早期的人生階段專注在某個領域發展,或是培養幾個基本能力,再逐步累積新的能力拓展新的機會。
18.除非必要,否則短期的利益應該要盡量捨去。近年來因為「斜槓」一詞的流行,讓不少人嚮往多元的工作身分,但實際上我所認識具有多元工作身分的人,並非一開始就從事很多工作,而是先專注在一個領域裡取得成就,再藉由該領域的成功跨足下一個領域,逐步成為別人眼中身兼多職的人。多元工作能力的關鍵不是在「多」,而是在「元」,從事很多相似度高的工作,只能表示身兼多份工作,唯有工作之間有差異,內容元素不同,才是扎實地累積多元工作能力。
19.事情很多,但不是每件事都值得做。「勝利是留給凡事都準備好的人,但一般人都以為只是運氣好。」專注做好一件事,因為每個人的資源都有限。我們的時間有限,金錢有限,注意力有限,能負載的訊息有限;相較於把心力分散去做很多的事,專注做最重要的事才是最好的方法。
20.可以的話,請把這句話牢記在心:「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最重要的事,當成最重要的事。」在這世上,真的有太多無關緊要的事在虛耗人的生命,不只是工作上的雜事,生活中也有很多不重要的事、訊息、新聞事件在奪取人的注意力跟時間,導致日子一晃眼就是好幾年過去,對人生真正重要的事卻沒多少進展。隨時提醒自己把最重要的事當一回事,工作一定很忙,事情一定很多,但絕對不是每件事都值得去做;就算要做,也得分出順序才行。
21.價值思維:早上三分鐘,決定你往後三年的人生。「沒有做得完的工作。」歷史學家帕金森解釋過一個定律:「工作會不停擴張,直到填滿所有時間為止。」人會自然地依據擁有的時間實現工作進度。舉例,給人一件「一個小時就能做完」的任務,你給他一小時,他就能在一小時內完成,但你若給他三小時,多數人就會用三小時來完成它。所以,問題永遠不是工作能否做得完,而是需要多少時間做完,還有那件事值得你花多少時間去做。
22.緊急且重要的事,不需人催促都會立刻去做,這類事情也是艾森豪矩陣裡的首要之務;矩陣中「違反人性」的地方在於「緊急但不重要」還有「不緊急但很重要」的事情,這兩種類都考驗到人對未來事件敏感度低的特性,導致我們容易被緊急但其實不重要的事情吸引,我們也容易一再忽略不緊急但很重要的事,錯過提早去做的時機。
23.實踐結論,人除非被指示要去思考未來的事情,否則很難為長遠目標付出行動。從人類演化的角度來看,「短視近利」是再合理不過的事,畢竟在有一餐沒一餐的遠古時代,想著未來的事根本不切實際。人也有「維持現狀的偏見」的盲點,會過度重視眼前的事,看輕未來事件對我們的影響。
24.今天的做事品質,決定未來的人生品質。艾森豪將軍說:「緊急的事通常不重要,重要的事從來都不緊急。」在我看來,這句話的涵義就是要人把眼光放遠,養成長遠思考的習慣,提早為重要的事情做準備。因為綜觀人的一生,往往都是由幾件重要的事決定走向。
25.人每一天的做事品質,都在決定未來的人生品質。養成每天早上花三分鐘分辨事情優先順序的習慣,晚上回顧當天是否都忙於不重要的事,不出一年、最多三年,你一定會感受到手中事情的成效愈來愈高。養成習慣隨時聚焦在有價值的事情,將會讓你工作與人生聚焦在對的地方。除了可以克服拖延,具備價值思維的人,也會花更多時間在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26.先想好未來的自己要去哪裡,才能定位現在的自己該做什麼。我們都應該要如同那些看過自己老態的人,練習如何站在「現在」的位置,思考「未來」的價值,我稱這過程為「把未來拉到眼前」。
27.長期思維:三步驟,把想要的未來拉到眼前。人,不應該執著於無法改變的過去,而是要放眼充滿機會的未來。
28.步驟一,想做什麼:設定可執行的目標。把未來拉到眼前的概念看似抽象,但它可以具體化為三個步驟:想做什麼,該做什麼,以及縮小問題。設定你要達成的成就,把未來想要實現的目標寫下來,而不是讓它們停留在腦袋之中。你應該要把目標寫出來(數位化也可以),因為人的記憶能力實在不可靠,畢竟人的大腦是用來處理事情,不是用來記憶事情,如果你不把未來的目標明確地從腦袋中提取出來,目標隨時會被眼前緊急卻不重要的事情給掩蓋過去。把未來想達成的目標寫出來,讓現在的自己看見,這就是把未來拉到眼前的第一步。
29.根據哈佛大學追蹤,在校期間有明確寫下目標的同學,後來的社會與經濟地位,比沒有寫目標的同儕高很多。就連有設定目標但沒有實際寫下來的人,成就也比完全沒有設定目標的人好不少。雖然這實驗只是謠傳。但不打緊,因為把目標寫下來確實有幫助。
30.根據一份真實的退休金調查報告,年輕時有計畫退休金目標的人,實現的機率比沒寫目標的人多出44%。若以資產來看,定期檢視目標的人,擁有的退休金額比沒有目標的人多出快一倍。如果你期許自己比同輩取得更好的成就,你只要多做一件事就好:把目標寫下來,並且定期回顧它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