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份閱讀筆記:《習慣紅利》第175頁至第203頁◎艾爾文】
1.拖延的遺憾:不怕做了後悔,就怕後悔沒做。不同的人看同一部電影,會關注到不同的細節。拖延,也是這樣一個存在,不同的人對拖延有不同的看法。對許多人來說,拖延跟生產力有關,可以用來衡量一個人認真還是懶散;對主管來說,拖延跟工作績效有關,可以用來判斷員工辦事牢不牢靠;對家長來說,拖延跟小孩的學業有關,會擔心功課沒寫、書沒念完。而對我來說,拖延除了跟生產力有關,更是跟後悔有關。拖延就像一台大型機器內部看似不起眼的小齒輪,出了問題就會造成連鎖影響,導致整台機器無法運轉。......↓
2.拖延的嚴重性,在於未來難以彌補。當你心中認為有一天會準備好,就代表不會有準備好的那一天。不是一件事遺憾沒有做成,而是留下沒有去做的遺憾。事情沒有做成,至少還有結果,過程中你多少會學到東西;沒有去做,一切都沒有參考價值。
3.要避免拖延,就是要別想太多盡快去做嗎?不是,要對抗拖延其實更需要避免急躁,因為克服拖延的方法正是「急不得」。
4.急於得到結果,反而更想拖延。違反自身最大利益的延遲,就是拖延。白話來說,你知道應該要去做某件事,也知道做那件事對你有益處,但就是不想行動。有一派說法是企圖心不夠,或缺乏自律,但這些不全然正確。因為很多研究指出,人不喜歡自我約束的原因,有一半是跟基因有關。換句話說,我們有可能是經過演化而成為拖延的人。知道這些研究結果後,我們更應該主動學習如何克服拖延。
5.強化動機,遠離拖延。要駕馭拖延,首先要培養耐心等待結果的習慣。研究顯示,造成人會拖延事情的一大原因,是人普遍有「急於想得到結果」的天性。因此,也就沒耐心等待一件事的成功,更容易被短期就能產生結果的事情給吸引。從缺乏耐心的角度來看,現代人拖延的現象只會愈來愈明顯。
6.雖然時間的存在主要用於計時,但只要人對於時間的「長短間隔」愈敏感,對於做一件事情拖延的可能性也就愈高。強化內在動機:你做一件事的動機愈強,就愈不會在那件事上拖延。當你對一件事的期望愈高,或是做那件事帶給你的價值愈大,你去做那件事的動機就愈強,也愈不想拖延。
7.想要克服拖延,就要有耐心等待未來的成果,以及找到做一件事對你的價值,避免動機低落。當你有耐心等待結果,你才會肯付出行動;當你看到價值,你才會覺得過程值得。即便每次做的進度只有一點點你也願意,而不是事情稍微不順就想放棄。
8.外在誘因好追求,內在誘因更長久。人會行動的動機來自於做一件事背後的誘因,而誘因又可分為內在跟外在。雖然外在誘因比內在誘因更容易追求,不過來自內在誘因的動力,會比外在誘因來得強大與長久。
9.外在誘因:金錢、名聲、職位、物質,或是按讚數、分享數、觸及數,這些都能立刻產生刺激效果,但也有明顯的邊際效益,很快就令人麻木,而且當數量越過一個層級後,激勵的效果就會非常有限。何況,外在誘因還可能取代人做事情真正的用意。比如為了培養運動習慣,設立「運動完就能喝手搖飲料」的誘因,你的目的就不是運動,而是變成為了喝那杯飲料。同理,把金錢視為做一件事的主要誘因,等於剝奪自己做那件事的成就感。
10.內在誘因的持續效果會更久,而且人做起來會更幸福快樂。比如你做一件事情的目的除了金錢,背後的動機更是為了家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天賦,或是為了學習有趣的東西,為了發揮影響力幫助別人,你的動力就會變得更長久,工作的品質也更好,你會更有耐心去面對瑣碎的事。假如你從事的工作需要用到腦力或包含創作性質,這個現象會更明顯。
11.兩者相比,外在誘因就像是火把,內在誘因則像是一台引擎。火把一點即燃,但燒完也就沒了,而引擎只要你持續添加油料,就能不斷運轉。金錢雖然不是最重要,卻是必要的,在滿足謀生的基本條件以前,金錢是驅使人做事最主要的動力來源。如果你想要追求你的志業、夢想,也要先思考如何養活自己,否則還沒有實現就先餓肚子,你也不會有動力繼續堅持。
12.人的大腦喜歡省力,它天生的目的就不是用來行動,而是用來生存,人不可能擺脫好逸惡勞的本性。要克服拖延,目標不該擺在從此斷絕拖延,而是要練習跟拖延人性抗衡,再進一步養成內在誘因做事情的習慣。
13.三個方法克服拖延的壞習慣。克服拖延的方法一:從簡單的事情開始。對比人生的進展,當人接觸到一件新的事情時,起初會經歷一段快速成長期,這是所謂的蜜月期,然後有天成長速度就會趨緩,接著會進入低谷期好一陣子;此時也是最可能放棄的階段。如果能突破,接下來就會感受到另一波向上的進展。
14.以我自己運動為例,在剛接觸健身時,前幾個月雖然累,卻也覺得體能大幅成長,運動完的舒暢感非常明顯。但過了約半年,我發現進度的幅度開始原地踏步,舉的啞鈴重量無法突破,疲勞累積特別快,倦怠感不時產生。那時我就是進入低谷期,會想放棄運動。直到後來堅持持續後,有天突然又感覺有所突破,接著迎來另一波的進步與成就感。
15.隨時提醒自己,學習新事物會經歷蜜月期,因此不能過度自滿;想要突破任何事也會經歷低谷期,因此不要打擊自己。低谷期只是暫時的,突破後就能達到更好的成果,只要熬過去就會好下去。當然,光知道有低谷期還不夠,我們還需要能夠突破低谷期的辦法。這跟找到做事情的動力一樣,關鍵都在於你要選擇最簡單、阻力最小的一步跨出去。
16.之所以選擇最小阻力之路,跟事情本身的難易度無關,而是跟人對於確定性的需求有關。遠古時代的人類在大草原上狩獵,突然聽見草叢有不尋常的動靜,在還不確定草叢下會是獅子還是兔子前,按兵不動肯定是最好辦法。要在捕獲兔子與失去生命之間作抉擇,我想不會太難。而這樣的習性會逐漸經過演化被保留下來,所以當人感受到「疑惑」時,什麼都不做就是人內建的行為準則。
17.然而,遇到不熟悉的事情時,試著做點什麼,肯定比什麼都不做還好;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經驗值很重要。這個做點什麼的「點」,就是指最小阻力,因為事情比較簡單,你會覺得比較好完成,讓自己重新擁有掌控感。完成後你也會因此取得小勝利,產生動力去做下一件事。好比每次運動前還是會掙扎,我的方法就是先做最簡單的事,把運動鞋拿出來擺在視線可看到的地方。當運動時間到時,就會心想既然鞋子都拿出來,不如就穿上;既然穿上了,不如就開始運動。
18.減少行動的成本,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就是克服拖延、沒動力做事情的好方法。當你沒有動力,覺得想要開始拖延時,你可以先跟自己說那只是暫時的,有可能自己正在低谷期;接著,就試著去做一點事情。如果你不想運動,就跟自己說:「動個五分鐘就好。」如果不想寫報告,就跟自己說:「寫幾個字就好。」如果不想閱讀,就跟自己說:「看個一頁就好。」如果不想練習外語,就跟自己說:「背三到五個單字就好。」
19.習慣也是這樣培養起來,起初先從最簡單的開始,中間逐漸克服難度更高的事,到後面即使原先對你很難的事情,也會做起來很輕鬆,進而成為可持續的習慣。或許起步慢了點,但只要起了頭,拖延就會消失,習慣就會接手。
20.克服拖延的方法二:建立自我回饋習慣。實驗證實,要摧毀一個人的動機,只要忽略對方的成果就行。因此,要保持行動力,務必建立自我回饋的習慣。自我回饋之所以重要,在於我們身上都有渴望被肯定的天性,可是如果你沒有刻意去關注自己的進展,你的努力很容易被日常瑣事瓦解,淹沒在一個又一個繁忙的行程之中。
21.人有短視近利的天性,對未來事件的敏感度不高。同樣,我們也容易忽略過去自己實現的成果,只關注眼前遇到的問題,結果忘了肯定自己,也失去前進的行動力。所以,無論是在克服拖延或是培養習慣,追蹤進度都是為了看見自己的進步,如此才有動力繼續往前。
22.這是帶有很多干擾人的資訊,尤其是你期盼自己有所成就時,你會想抓住更多機會,但也可能顧此失彼。而自我回饋即是在提醒自己,專注在自己的節奏上,不會因為其他干擾而亂了步伐。
23.「我們不是從經驗中學到東西,而是從經驗的回饋中學到東西。」換言之,沒有回饋的經驗,有可能都是在重複做一樣的事,得到的也只能是同樣的結果。要留意的是,避免讓自我回饋變成自我毀滅,回饋的過程是正面地回饋而不是負面地指責,是為了校準而不是批評,是為了提醒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而不是把焦點放在缺失上。
24.克服拖延方法三:設定期限標竿。我在學生時有個體會,每當老師說要交報告時,起初都沒有靈感要寫什麼,但隨著交報告的截止日期到來,我的靈感就愈來愈充沛,直到最後一天簡直文思泉湧,一個晚上就超越之前數星期的進度。多數時候八二法則效應就是存在,我們大部分的產出與成效,是來自少部分投入的時間。
25.所謂的「期限標竿」,概念跟一般的截止日期稍微不同,它不是完成目標的「死線」,而是強調階段性任務的完成。當你做一件事之前,應該要視事情規模的大小,限定要在幾個小時或幾天之內達成某個進度,接著是下一個進度,把這些進度視為一個一個標竿,避免偏離自己應有的軌道,順勢往最終目標而去。好比夜晚開車,若是道路兩旁沒有路燈很危險,也會影響你前進的速度。期限標竿就像是通往目標路上一盞盞的路燈,照亮道路指引前方。
26.設定期限標竿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切割事情的進度,縮短方法二自我回饋的時間。一件事情如果花十天一口氣完成,你僅會得到一次回饋,細分成十個一天的進度去做,你就會得到十次回饋。回饋次數變多,你精準完成目標的機會也會變高,你將更有動力去實現目標。總而言之,你要養成設定期限做事情的習慣,行動力來自我們明確知道何時該有什麼進度,而且持續地回饋自己。
27.小積步法則1:骨牌效應,讓努力有效串聯。跨出改變的第一步:從小地方開始改進。如果把人生看成是一連串行為所組成,一個微小的習慣可能就會改變人生,一切都從小事做起。
28.骨牌效應不只能推倒跟自身面積一樣大的骨牌,還可以推倒比自身大一半的骨牌。一次次完成一件小事,再透過小事的成果去完成更大的事,讓事情之間產生骨牌效應。小積步法則:「積」代表積木的積累,「步」代表步驟的串聯。
29.成事的首要目標,是拆解目標。從只了解一小部分基本的電路開始,到最後有辦法獨自完成一整個產品的設計,這是我剛進公司時難以想像的。這體會跟我後來學習寫作非常類似,從一開始只能寫出幾個段落,到後來可以一口氣寫出上千字的文章,而且是一篇接著一篇文章寫,最終被出版社看見而有出書的機會,也是我從來沒想過的發展。我想告訴你的是,很多你現在所想不到的事,都是有機會實現的。
30.當你做一件小事,如果它可以產生骨牌效應,最終你就能完成更大的事。另一個角度,如果你想完成一件大事,你的目標應該是先找到做這件事的第一張骨牌,把那個大目標變成許多的小目標,讓小目標之間產生骨牌效應,而且因為較小的目標更好執行,也有助於克服拖延。換言之,做一件事的首要目標,是拆解目標。
留言
張貼留言
我是陳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