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紅利》第204頁至第240頁◎艾爾文

【2024年08月份閱讀筆記:《習慣紅利》第204頁至第240頁◎艾爾文】
1.小積步法則2:累進效應,讓能力不斷精進。小積步法則的第二個效用,是要鎖定學習可以累進的事。有些人,看似每天做一樣的事、過一樣的生活,卻每隔幾年就達成新的成就。細究來看,就是跟每天做的事有關;一種是日復一日、成效沒變,一種是每天都在精進,就算只是微小的進展。......↓
2.效益不斷加乘,能力才會精進。每個人現在的程度,都來自過去累積的進度;現在擁有的成績,都來自過去的累積。當人做很多事卻徒勞無功時,就如同:1x1x1x1x1x1最後還是等於1。言下之意,就是做了許多彼此毫無關聯的事,卻都沒有實質累積效益,就算再努力用心做那些事,得到的效益依然不高。
3.如果你能明確知道做的事情彼此有關聯,每天即便累積一點點的進度,都會產生加乘效果,而且就算每次改進的幅度很小,成果依然是往上累積。同樣以算式來看,它的效果會是這樣:1.1x1.1x1.1x1.1x1.1=1.61。
4.讓能力跟著自己走,掌握工作的主控權。成功來自於實力,更來自於持續。不斷練習可以精進加乘的能力,讓這個能力跟著你走。你不妨檢視工作中有哪些事情能不斷精進,同時也留意是否經常都在做一樣的事,花一樣的時間,只產出一樣的結果。
5.一份工作能否精進,跟做的事情本質有關,但跟做的人本身更有關。如果你能找到系統化的方法,更快處理好你日常的工作,或是把你工作的方法標準化,這也是精進的一種,因為你會更高效地完成事情,多出時間去完成其他工作。鎖定學習可以累進的事情,也是留給自己工作上的主控權。所以,我會再三強調要學習能夠帶著走的技能,如此你才能運用到下一份工作中,藉由工作習慣的紅利開發更多的工作技能,不至於被當前的工作或產業環境限制。你將逐漸精進自己的能力,養成的工作習慣都能一輩子幫到你。
6.小積步法則3:樂高效應,讓實力重組擴張。未來需要多重能力的通才。如果在工作中你能掌握幾種基本的能力,也有機會組合出各種工作能力。
7.隨著網路科技延展出更多人的需求,如今的社會不只需要專才,也需要通才,不同職業間的界線也愈來愈模糊,一個人有可能早上當醫生,晚上當畫家;或者白天是建築師,晚上是軟體工程師。在這樣的情況下,擁有跨領域能力的人也愈來愈吃香。我大膽預測,將來的工作有愈來愈多的機會需要通才來填補,這些人都擁有綜合的能力,本身有一兩項核心專業,再經由不同的「基本能力」組合出更多能力,如同樂高可以組合出不同的模型。
8.具備能夠不斷重組的能力,將擁有交匯不同能力的優勢,衍生的工作機會將更多,連帶擁有工作的自主權。工作上,你更容易產生成就感跟樂趣,也就不容易拖延;生活中,你會有機會與不同領域的人交流,擴展人生經驗。
9.如何成為前2%的人?想要出人頭地有兩種途徑:一、在某件事上成為頂尖的人;二、在兩三件事情上成為厲害的人。如果你的能力排在一個領域的前5%,你確實是該領域前5%頂尖的人,但如果你身上有兩種能力,其一是某個領域的前20%,其二是另一個領域的前20%,兩個能力交互作用起來,也相當於成了前4%的人。《呆伯特》系列漫畫作者史考特亞當斯會有這番見解,正因為他結合漫畫與辦公室笑話兩個領域的題材而成為暢銷作家。
10.要成為一個領域最前面5%的人,跟成為兩個領域交集起來前4%的人,前者的難度高出不少,也更加受到天賦多寡的影響。何況,當你成為兩個領域交集起來前4%的人,你只需要再加入第三個新領域的能力,即便只是新領域前50%的人,交會起來你也是前2%的人,你還可以因此不斷組合工作能力下去,如同樂高組合出不同的模型。
11.無論專才或通才,目標是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發揮樂高效應並非指短時間就要具備多重能力,而是先從會跟著自己的基本能力開始培養,再慢慢成為一兩個領域中夠厲害的人,有心力再跨足第三、第四個領域;過程中依然會需要專注跟聚焦的習慣。成為專才還是通才,沒有誰好誰壞,重要的還是回歸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永遠比做其他人希望你做的事情來得重要。因為當你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時,才會更願意投入心力,也更享受過程與堅持下去。
12.又忙又累,為何時間還是不夠用?「肯定會出現」的獎勵會讓人被制約,「隨機出現」的獎勵會讓人上癮。人會因注意力消耗而疲累,注意力流失造成有害的影響不是只有一時半霎,而是一整天。其中一個負面影響就是容易疲累。
13.把注意力當成有限的資源來管理。心理學家用了傳神的「認知頻寬」來比喻。如同電腦一次執行太多程式,電量消耗變大,系統頻寬不足就會導致降速,人的認知能力也會因為接收過多訊息而變遲鈍。當各種訊息不斷湧進大腦時,注意力就會不時地切換,人處理訊息的速度就會下降,同時精力耗損變快。可惜的是,人的認知頻寬無法像電腦硬體一樣擴充,而且隨著年紀變大,注意力頻寬還會下降,退化的過程也是不可逆的。
14.既為可惜,亦為幸運,當我們知道一件事注定有限,我們就更應該找方法珍惜它,把注意力當成有限的資源來管理。在這時代,有意識地保護自己的注意力很重要。原因並非人的意志力變弱了,而是誘惑變多了,也變強了。若是在數百年前,一則消息需要好幾天的時間才能從遠方傳來,如今只要點選螢幕,彈指之間就能取得。在如此海量的奇聞、訊息鋪天蓋地而來的情況下,人類的意志力根本無從招架,我們最好的方法不是對抗它們,而是避開它們,好好保護珍貴的注意力資源。改變習慣的第一步不是改變行為,而是隔絕會干擾你的事務。
15.有句話說:「你的時間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我會解讀成:「你的注意力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當時間管理變成了注意力管理,專心也變成了一種專業。在將來,擁有專注的習慣會愈來愈有優勢,你可以更快地識讀資訊,更有效地吸收知識,擁有更多習慣紅利。換個角度,在這個處處讓人分心的環境下,你只要懂得調配自己的注意力,在需要的時候掌握自己的專注度,你的成效會超越許多人。
16.工作時要專心,生活時要放心。不妨留意自身的體驗,在漫無目的上網的狀態中,或是你還有事情要做卻放不下手機時,你的心情是更愉悅還是更焦慮?你之後是更專心做事,還是坐立不安?睡前捨不得離開手機、電視,會讓你更好睡或睡不飽?現代人的忙,不一定是時間不夠的問題;現代人的累,很多是注意力耗竭的關係。如果都是為了錯誤的事忙碌,時間永遠不可能足夠,工作再努力,成效也會打折。
17.如果你把時間投入在「高優質的快樂」上,你的愉悅感不只會累積,還會持續更久。這類的快樂通常跟體驗、創作、進步有關,而且獲得的愉悅感會直接兌現成心靈上的滿足感。比如專注做一件事,跟朋友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聽到一首感動的歌,完成一趟難忘的旅行,讀一本無法停下的書,沉溺於寫作、繪畫之中。
18.我不是鼓吹人斷絕遊戲,手機網路娛樂也並非無法帶給人快樂,觀看貓狗影片更是真的會讓人產生幸福感,但我們應該學習控管這方面的休閒娛樂,分配時間使用,讓手機這類物品變成我們的工具,而不是我們變成企業營利的工具。工作時專心工作,生活時放心生活,讓娛樂帶來真實的快樂,在有限的時間裡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這才是管理時間的用意,讓自己忙得充實、累得滿足,而不是花太多時間,換來的是生活焦慮又不滿足。
19.工作的習慣:真正的實力,來自會跟著你的能力。職涯必備的工作習慣:學習帶著走的能力。「少了公司的加持,自己還有什麼價值?」真正的實力,來自會跟著自己的能力。
20.不是因為當上主管才有主管的能力,而是先有主管的能力才能當上主管。工作中可以帶著走的能力,確實是更值得學的能力;之所以重要,關鍵原因在累積。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成效能跟著你時才會出現複利效應,長遠來看更會成為別人奪不走的能力。
21.問自己:「如果離開這家公司以後,你還剩下什麼?」專業能力固然重要,但工作上應該要培養累積能力的習慣,學習真正能跟著自己的能力,因為工作愈久愈會明瞭─能夠持續發揮的能力才是真實力。
22.哪些能力可以帶著走?一、表達溝通的能力。表達能力有一個好處較少人留意:你會因此享有更多的信任紅利。歷史學家哈拉瑞提到,智人之所以是最後存活下來的人種,一大因素就是發展出溝通的技能,對外可以透過口語的傳遞集結更多的同伴,在人力優勢下取得不同人種間戰爭的勝利,擴大生活資源的版圖;對內,則成為部落領袖指揮部落人民的方法。
23.同樣,當你在跟同事、朋友說話時,你傳遞的訊息愈精準,或是愈能引起對方的共鳴,你獲得的認同程度也愈高。良好的表達能力不只可以縮短訊息或信件一來一往的時間,也會增加別人對你的信任感,進而擁有心理學中的光環效應;久而久之若有升遷或新的合作機會,別人也可能先想起你。表達能力能讓更多人看見自己,有效的表達都會增加訊息擴散的速度,也會增加你被人關注的能見度。
24.二、安排工作進度的能力。在你現在的工作中,有多少時間是獨自面對電腦螢幕工作?廣義來說,知識型工作意味著不需要操作機具,一人就可獨自進行的工作。知識時代的工作者雖然也是收到指派的工作,但完成工作的過程更需要自行摸索,也更考驗工作者如何安排工作進度。因此,知識工作者更仰賴的是大腦而不是設備機具。再加上近年來開始盛行的遠距工作模式,現今工作者更需要克服讓人分心的事物,所以學習安排工作進度的技巧更是值得。換言之,培養安排工作進度的習慣,在知識時代是一種隱性優勢。
25.三、提問與思考的能力。每一個好的解決方案,都可以還原成一個好的問題。人的職場工作價值,很大一部份來自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要能提出好的問題,還原事件的本質。好比某人的業績超強,與其問「為什麼他的業績那麼好?」不如問「他做了什麼讓業績更好?」主管指派你承接前人的工作,與其問「之前的人都怎麼做?」不如問「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26.「之前的人都是這樣做的」經驗法則是一種穩定解決問題的方式。不過依然提醒自己:「之前的人都這樣做,不代表就沒有更好的方法。」要問自己:「有沒有更有效的解決方法?」提問力,就是思考事情本質的能力。現今社會資訊量氾濫,不乏錯誤消息,當你被流於表面的訊息給誤導後,你也只能延伸出流於表面的作法。透過提問的習慣,才能引導自己去思考底層價值的事情,篩選出有幫助的訊息,衍生出新的解決方法。
27.讓人專注的習慣:學習說不的能力。在還沒有真正了解生產力的真諦時,我以為做得多就是高生產力,簡言之,我有在努力,卻對生活跟工作愈來愈無力。當時我有兩個生產力迷思:一、想要成功,就需要做很多事情。二、所謂的成功,就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到非常好。在一切看似工作充實的情況下,我更是陷入情緒浩劫的漩渦中。
28.不是拒絕,而是篩選。工業時代的副作用就是水、空氣汙染的資源耗竭,知識經濟時代的副作用就是在知識洪流下導致人的心力過度耗損,過多不必要的工作佔滿時間,逐漸形成情緒耗竭,連帶污染人的身心。緩解的方法之一,就是拒絕不必要的事情。
29.人難免會擔心拒絕他人而遭受批評,但合理地拒絕別人並不會真的破壞共生關係。我們有必要重新看待「拒絕」在這個世代的用意:不是否定別人,而是為自己「篩選」;篩選不值得吸收的資訊,保留注意並且聚焦在對的訊息上,以及篩選並非你應該負責的工作。
30.巴菲特說過,成功的人與非常成功的人差別在於,非常成功的人幾乎對每一件事都說不。言下之意,如果你想要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就,反而該學會拒絕很多事情,專心做真正能讓你去取得成就的事,要培養拒絕不重要事情的習慣;你的目標不應該鎖定在完成工作的數量,而是工作的品質。學習說不,正是為了讓自己保留意志力去做值得的事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