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紅利》第273頁至第298頁◎艾爾文

【2024年08月份閱讀筆記:《習慣紅利》第273頁至第298頁◎艾爾文】
1.要先支付你自己的三個原因。原因一:這是直覺好用的金錢管理術。如同分辨事情的優先順序可以增進工作效率,先把該存的錢存起來也會增加理財效率。而且當你養成習慣後,你幾乎不用理會自己的錢都跑去哪裡,因為你已經把最重要的那部分留在身邊。......↓
2.許多人應該都有經驗,學生時期明明靠著幾千元就能過生活,但出社會後卻發現幾萬元的收入依然不夠花?當然,職場生活的房租、伙食、社交等費用都會增加,但某方面來說,人對於金錢的心態也會隨之變化,因為可花用的錢變多,消費欲望也跟著變高。人的行為習慣就是這樣,有多少時間就會花多少時間完成事情,有多少金錢也會想花多少金錢購買東西。不知不覺走進賺再多依然感到捉襟見肘的困局裡。
3.先支付自己就是避免走入財務困局,這跟培養習慣的「隔絕」觀念類似,你先把不能花的錢分隔出來,剩餘才是可以花用的錢。我們都該相信,如果學生時可以靠幾千元生活,或年輕時可以靠幾萬元過日子,現在的自己一定也可以。這跟後來出社會、結婚生子無關,而是跟金錢紀律有關;必要的生活開銷變大只代表可以存的錢變少,不代表存錢的順序就要改變。養成先支付自己的習慣,先存錢、再花錢,不要妥協。
4.原因二:你會聚焦在存錢上。投資理財其實可以很簡單,一切穩固的基礎都來自你能否存下更多的錢運用,這些存款也會在不同領域扮演不同角色。對投資來說,存款會是你的投資本金;對日常生活來說,是你的預備金;對保險來說,是你緩衝意外的救命金;對長遠計劃來說,是房子頭期款、結婚基金、小孩教育基金;對想轉職、創業的人來說,也是一筆生活喘息、站穩腳步的週轉金。而培養先支付自己的習慣,就是聚焦在增加存款上面,當你穩定累積存款,長期下來你的生活都會變得容易許多。你甚至不需要明確規劃存款用途,而是看作大水庫分配般,有需要再灌溉資金到需要的地方就行。
5.原因三:你會更放心地花錢。人很矛盾,花錢時想要盡情地花,卻又怕花太多的錢,結果陷入該不該花的不確定狀態中,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於該不該買的焦慮。而當你領到收入時都先支付自己,就不用再擔心沒有存錢,你在花錢的過程就會減少煩惱,偶爾犒賞自己時也不用銖銖校量。
6.從少少錢開始,慢慢存到更多錢。表面上,先支付自己是要人有存錢的習慣,也是常見的理財順序「收入減掉儲蓄後才是支出」,但背後的底層價值遠超於此。它是把金錢的注意力收束回自己身上,專注於自己的工作與喜歡的生活。很多人存很多錢還是沒安全感,或是買了很多物品依然不開心,原因就是沒有把錢用在真心喜歡的地方,反而花在其他不重要的事物上。
7.存錢不難,難在於能不能持續存錢;花錢開心,但更開心的是你始終有錢可花。無論你現在有多少財富,先支付你自己都是值得持續的習慣,直到有天你不再只能仰賴工作也有收入,除了先支付你自己還讓別人來支付你,領著類似現金紅利的收入過生活,你將有很多的餘裕過日子,你可以無憂無慮地做自己喜歡的事。
8.如何建立正確的花錢習慣?財富累積是一場金錢賽局。當一位有錢的人,知道周圍的人比自己更有錢時,會格外顯得失落,這是難以脫去的人性。心理學給了一個名詞叫「相對剝奪感」。在古代,戰士會亮出刀劍來宣告自己的地位,而現代,人則改用金錢來凸顯自己的地位;看似無形,實則更鋒利殘酷。人類的演化速度尚且停留在過去,依然把攀比當作追求進步的燃料,攀比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賽局,你永遠可以從別人身上找到自己缺少的東西。除非,你能跳出這場賽局。
9.財務大致來說就兩種:比別人快累積金錢,或比別人慢消耗金錢。前者是賺取更高的收入,後者是控制花錢的速度。以「精采度」來說,比別人快累積的方式更吸引人,如今的社會也更推崇快速累積財富的故事;默默致富的故事沒人有興致,高調的賺錢手法才讓人津津樂道。也因為收入高、累積快的新聞更容易被媒體報導,導致不少人誤以為要在財務上取得成就,就該靠工作或是投資拼命增加收入,讓自己在這場賽道中成為領先族群,或至少別落後太多。但這樣的觀念可能已經誤導了很多人,因為快速累積財富的速度,到底能多快,並非完全操控在自己身上。
10.培養正確的花錢習慣,才是穩定勝出的策略。相較於比別人更快賺取收入,我相信,消耗比別人慢才是穩定勝出的策略。因為收入的增長通常是階段式的。相對來說,消耗比別人慢的策略是時刻都在進行,畢竟一個月只會領一次收入,但一個月卻不是只花一次錢。最好的方法還是不要跟人攀比,但這是潛藏人類基因裡的本性,是演化出來的遊戲規則,你能抵抗,卻無法消弭。
11.練習克制想要攀比的習性,培養控管花錢的習慣,把錢花在自己想要的地方,而不是別人想看的地方。長期而言,控管花錢比增加收入重要,因為人一生可以賺三四十年的錢,卻無法一生都在賺錢。賺錢確實是累積財富的主要方法,卻不一定是能累積財富的根本原因;怎麼花錢的習慣才是。
12.如何愈花愈有錢?三個讓錢長大的花錢習慣。把錢花掉的方式很多,其中這方法最高明:以投資的方式花錢。如果你習慣以投資的角度來花錢,你會把錢花得更值得。我是這樣區分:當下花掉的錢,是否會讓自己在未來得到更多的錢或能力。
13.廣義來說,錢花掉後只會有三種去向:換成更多資產,流進別人口袋,造成更多負債。流進別人口袋是消費,造成更多負債是貸款,唯有買進資產時才是投資。至於買到貌似資產的負債時,並不會在未來得到更多錢,反而會在未來付出更多錢。
14.把錢花在能省下時間的地方。你知道人一天中最討厭做什麼嗎?不是工作,也不是家務事,是通勤。根據研究,人花在通勤上的時間愈久,對生活的幸福感愈低。而且通勤的痛苦跟其他痛苦不一樣,人無法習慣通勤的痛苦。換句話說,如果有辦法花錢降低通勤時間,或減低通勤過程的痛苦,將會提升人的生活滿意度。這是花錢省時會帶來價值的第一個依據。
15.第二個依據是透過花錢縮短排隊時間。能縮短時間的方法,是有價值的。這就是為何我不會鼓吹人一定要省錢,但如果有辦法花錢省時間,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盡可能嘗試。因為時間不只是人最寶貴的資產,如何體驗時間的流逝也會影響人的心情,如果你能把錢花在節省時間上,等於用投資的角度買到更大的價值。
16.以我自己來說,如果有能力升級電腦到最快版本,我會盡量升級,畢竟電腦設備的效能可以量化,但時間效益卻無法量化。工作流暢度會影響我的成果,還有工作時的感受。再來,出國期間我也會盡量選快或最舒服的方式,而不是只選最省的方式,因為旅行中一分一秒的價值很難用金錢估算。時間無法被標價,也是無價。每個人對時間的感受度不同,但在能力範圍內盡可能投資在節省時間上,得到的價值與幸福感皆是難以估計。
17.把錢花在能學習成長的地方。學習是投資自己最好的方法。除了滿足好奇心,我認為有兩個主要目的:為了得到功利,以及為了獲得啟發。進一步是為了回答人生兩大難題:一、要如何在這世界上生存下去?二、自己活在世上的意義是什麼?前者可以解決,需要的是知識;後者恐怕無法解決,需要的是智慧。
18.人無法從自己的無知中賺到錢,卻可能因為無知被人騙走錢。學習就可以讓人賺到錢,也可以防範被人騙走錢,多好。學東西有時不是為了錢,但若是,也無妨,打從人類文明進展到以貝殼作為原始貨幣後,人就注定一輩子跟錢脫離不了關係。
19.然而,當一個人的生活趨於穩定,或是遇到一時之間無法克服的問題,甚至是一再遇到不公平的事,自然會去思考活在世上的意義。此時,我們就會需要透過學習獲得啟發。人的一生不過數十年,但已足夠我們遭遇各種無法理解的事。此時有兩條路可以選擇:再也別去探究,或是持續地探索。這兩條路沒有好壞,都需要智慧。培養學習的習慣,把錢花在自己的教育上,短期你會得到知識與能力,一次的學習將回饋在接下來數年的收入中。長期而言,學習會讓人獲得啟發,透過認識自己來追尋生存的意義,或是獲得智慧取捨不必要的煩惱,受用一生。
20.把錢花在能維持健康的地方。人生所有的目標,一定都跟健康有關。把錢花在跟自己有關的地方,只要是跟自己有關的事,都必須在身體健康的前提下才能去做。奪走一個人的健康,也就奪走他的生活。把保養身體看作投資,花錢在健康上確實是一種長期投資,因為你將節省許多未來的醫療費。雖然我們無法預期自己在未來的境遇,但長期透支身體肯定會影響未來的健康,連帶增加醫療支出,而且人生愈晚期的醫療支出,通常只會愈大筆。
21.健康也會影響人的財富。如同巴菲特的雪球理論,如果你要滾出財富的雪球,你必須找到夠濕的雪─績優公司,還有一條夠長的坡道─要投資足夠多的時間。而要有足夠多的時間,除了耐心,當然還有夠長的命。比方說,如果你30歲投資100萬元,假設每年成長6%,到了80歲會變約1800萬元,但如果投資到70遂將只有約1000萬元,如果投資到60歲更只有570萬元。如果你能健康地活下去,你更能透過健康享有有複利。
22.年輕時定期補充維他命,隨著經濟能力購買需要的保健品。此外,只要有助於自然入眠的方法或設備,就算是近萬元的睡眠耳機,如今我也是做投資來花用。有能力就別吝惜花在健康上的錢,或至少花時間在積蓄健康上(培養運動習慣)。
23.金錢的正向循環,始於用投資的方式花錢。彼得阿提亞是專門研究長壽科學的醫生,他說,如果能獲得巴菲特所有的財富,但代價是要跟他交換現在的年紀,我敢打賭沒人願意;再來,如果巴菲特有機會重新回到20歲,相信就算要失去所有財富他也願意。言下之意,人可以透過金錢買到很多東西,但終究無法換回寶貴的時間跟健康。
24.養成習慣把部分收入花用在對未來有利的地方,長期下來會有更多的資源回流到自己身上,所累積的習慣紅利也會讓你獲得真正有價值的事情;時間上會有更多餘裕經營人生,體力上會有更多活力從事想做的事,學習上會有更多動力培養新的能力。如此生活上的正向循環,就起始於把錢花在對的地方。
25.金錢的防守習慣:別讓負債吸光你的努力。債務是雙面刃,但某一面更鋒利。我聽過不少人解釋,既然現在處於低利率時代,有多餘的錢就應該先投資而不是還貸款。甚至有人覺得應該主動借錢來投資,畢竟從貸款利率來計算,現在借錢怎麼看都好賺。以近年一般信用貸款的利率介於3至5%來說,如果能把借來的錢拿去投資年化報酬率6到10%的商品,看起來套利不是太難的事。
26.然而,債務的可怕從來就不在於它的環款利率是多少,也不是每一期要還多少錢,而在於貸款人是在預支未來的錢花用,爾後要「連續」償還很多期的錢,而且除非你提前償還掉債務,否則你的工作收入就不是完全屬於自己。債務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它像個水蛭,會一點一點地吸走你我工作的努力。
27.銀行為何只借錢給有能力的人?就跟公司希望找到有能力的員工,經由員工持續供應的勞務,為公司帶來穩定的收益。同樣,銀行會希望借錢給有能力還款的人,而且借錢的人愈有能力還款,銀行愈希望藉他多一點錢。無論是提高貸款額度、降低開辦費、提供寬限期,或是給予更低的利率條件,都是銀行作為借錢的誘因,希望能從借款人身上獲得穩定的現金流。借款人圖的是一次性大筆貸款,銀行圖的是持續性穩定的現金流。
28.個人的債務,對應到銀行就會變成是資產,而資產的穩定性愈高對銀行來說愈好,所以他們只願意借錢給有能力償還的人。只是有一方穩定,另一方就是不穩定。對個人來說,債務就是生活中不穩定的因子。因為無論有沒有工作,薪水是高是低,每期要繳交的貸款都是固定的。而「繳交」只是好聽,其實就是「歸還」的意思。凡是借來的錢,就不屬於自己的錢,而且還要多付利息。這看似不多的利息,加上原本借給你的本金,就是一點一點把努力給吸光的水蛭。
29.不要拖著財務桎梏走路。犯人的步伐受限於腳鐐無法像正常人行走,這是獄警防止犯人逃跑的方法。當人身上拖著債務時,何嘗不是如此?我曾寫過一句理財警語:「身上有債,人老得快。」因為當你每個月都必須從薪水中拿出一部份償還貸款,那種努力定期被剝奪掉的痛感,長期下來其實是一種折磨。輕則傷身,重則毀心。
30.房貸,車貸,學貸,這都不是我們該把貸款合理化的理由,反而應該更謹慎地面對債務,除了房貸或學貸不得不貸款之外,其他都要保守地看待自己的償還能力,如果身上有消費型貸款,更要在短期內還清。因為類似信貸、卡債這類的債務,帶給生活的壓力是明顯超過房貸的壓力。
31.不要輕信「富人喜歡借錢,普通人恐懼借錢」這類言論來合理化借貸,類似觀念都是倒果為因,誤把借錢才能變有錢當作唯一的路。畢竟若你已夠有錢,借錢條件自然好,風險當然低;若你還在累積財富的路上,借錢的風險本來就高,恐懼借錢是自然的心態。利率高低,是央行平衡市場資金熱度的工具,不是一般人致富的工具,並非低利時代你就應該貸款,也並非高利時代你就不該貸款,而是應該在你需要時才貸款。貸款前,確保有足夠的財務知識,不是輕易地接受「好債」、「貸款買資產」、「正現金流」等這類看似簡單的概念,忽略背後其實需要經過各種複雜的考量。
32.保持財務乾淨的金錢習慣,不要讓債務吸光你的努力。在這世代,零負債並非愚昧的事,因為每個人花在工作上的努力,背後都來自生命的消耗,成果也需要時間才能兌現。借錢投資能賺到錢都是幸運的人,你該做的不是羨慕那些人,而是先預設自己不會是那些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