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紅利》第299頁至第324頁◎艾爾文

【2024年08月份閱讀筆記:《習慣紅利》第299頁至第324頁◎艾爾文】
1.不窮忙的致富習慣:別在投資中「過度努力」。工作與生活中我們都該是個用心努力的人。然而,在投資上請不要過度努力。甚至很多時候,你其實不應該努力。......↓
2.別陷自己於不利,當旁觀者也能變富有。投資時,大部分時候什麼都不做,真的會比做得太多來得更好。可是,為何許多人在投資時卻忽略這一點?寧可在投資後,很努力地觀測投資走勢,參與股市廝殺,也不願靜靜地當個旁觀者等待長期獲利。投資過度努力反倒風險太高。無奈,許多人都知道不應該玩不利於自己的遊戲,但很多人卻是這樣在玩弄自己工作辛苦賺來的錢。
3.我們都特別對自己的付出有信心,也希望自己看起來「有用」。這是人性,成為有用的人也代表自己在社交上的價值,卻也正是阻礙人在投資路上成功的原因。因為我們希望投資的財富是靠自己努力來的,我們會希望自己掌握到什麼技巧,或是抓到市場的起伏買賣點。我們希望,也相信,自己在投資上愈努力鑽研,會帶來愈豐厚的報酬。這是不講道理的迷思,是很需要突破的思維陷阱。
4.一般人的財務目標不應該是「靠投資賺很多錢」,因為我們不是專業投資機構,不需對投資人負責,你只需要為自己的的人生負責。投資的目的是讓辛苦賺來的錢發揮更大的效益,不被通膨吃掉購買力,可以安心過好生活,可以實現夢想、照顧好家人。如果你不是以投資為業,就不需要在投資路上過度努力,而是要顧好自己的工作本業,努力存錢,把目標放在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以不用花太多心力的方式投資,穩穩賺取接近市場報酬的利潤就好。
5.透過管理時間、提升工作效能等可以帶著走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工作收入跟投資本金,再透過正確的理財方法穩健地投資,才是一條人生康莊大道。「多做多錯,少做少錯。」這句話用在需要努力的領域裡不一定受用,但用在投資裡,千真萬確。在投資路上,我們需要做到的只有─少做點事。其餘一大部分就交給時間,耐心等它把複利帶回來給你,耐心累積自己的習慣紅利,用來兌現在工作與生活的其它地方。
6.金錢的複利習慣:從長期思維到長投思維。世上有些事情雖簡單,卻不容易,複利就是其中一個。因為要產生金錢複利不需要太多心力,你只要選定投資標的,持續投入資金,時間到了就會有成果。說不容易,因為要等到複利有成果,所需時間少則5到10年,多則二、三十年,要有足夠的耐心跟毅力,而耐心與毅力,始終違反人性。
7.現拿90萬,還是一年後拿100萬?在現代,形容一個人「有遠見」是稱讚,可是在遠古時代,有遠見的人應該都被看成異類。從演化角度來說,這些人不是想太多、反應太慢,最後成了野獸的中餐,不然就是被視為到處造謠的人,被蠻橫不講理的方式處死。古代可能要提防野獸攻擊,也可能要提防異族人爭搶糧食,隨時都面臨存亡威脅。眼見生命如此短暫,久而久之能存活的人都是對眼前危機敏稅度高的人,一代再篩選一代,留下現今短視近利的人類。
8.難怪,如今有遠見變成是一種優勢,因為那是稀缺的能力,大部分人還是傾向選擇立即可得的好處。人會無法克制地想做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這也是人過於重視短期事情,才導致人對於現況有所偏誤,會高估眼前事情的重要性,與低估未來事件的影響。人的短視近利本性會過度放大「現在就要」的價值,忽視其中的風險,導致想盡快在投資上有成果。至於違背人性的長期投資方式,甚至跟人談到什麼是耐心跟毅力,得到的反應經常是「再說吧」。可是,偏偏投資要產生複利,耐心是不可或缺的。
9.產生複利的兩個關鍵:長期與穩定。複利需要長期的原因,在於持續時間若太短,得到的效果會不明顯。例如每年獲取5%的報酬,累積三年的報酬只有約16%,但如果拉長到14年,報酬會來到將近1倍。另外,複利需要報酬穩定才會有加乘效果。如果你採用的投資策略,報酬率是起起伏伏,一年獲利20%、隔年卻賠10%時,成果反而不如每年穩定獲利5%。以投資文明的企業家查理蒙格說過:「沒必要的話,絕對不要打斷複利。」夠長期、夠穩地的投資才不容易被打斷。
10.相較於要花時間等待,而且報酬率看似偏低的穩定投資方式,短期高報酬、高波動的投資更吸引人。這也是參與股市如此刺激,讓人想要追高殺低的原因,因為「好像」有機會可以在短期內就實現財務自由。再加上「現時偏誤」的人性驅動下,要人有紀律地追求長期與穩定的報酬實在太難。
11.穩地的報酬不見得慢,但肯定讓人安心。人的天性,就是比較樂意馬上擁有。舉凡分期付款、鑑賞期、先買後付,背後都隱含著人急於想要的消費心理。每年5%的報酬是扎實的穩定,足以讓人白天專心工作,晚上安心睡覺,假日放心休憩。反之,起伏的投資方式不只要承擔壓力,還要分心關注短期走勢。高風險或許帶來高報酬,但高波動也帶來高壓力,何者人生品質較好,不必多言。所以,如果要享有複利效果,就必須培養長期投資的習慣,抵抗自己的本性,耐心等待投資開花結果。有個方法,你要盡可能讓自己的投資策略簡單化。
12.投資方法愈複雜,愈難有複利。一個系統愈複雜,可以出錯的環節就愈多。同樣,如果你的投資策略愈複雜,出錯的機會也愈高。至於什麼是複雜的投資策略,有個快速分辨的方式:你的投資方式需要自己主動參與的部分有多少。好比一個每天頻繁交易的投資人,跟一年只進行3至4次投資配置的投資人,前者每天要下的決策,次數上就可能是後者好幾下來的倍數之多。以這角度看,前者的投資系統複雜許多。再者,你的本業收入、消費支出、存錢能力,也都是投資系統中的一個齒輪,也會反映在你的投資成果上。
13.專業的投資機構的績效不見得更好,專職投資人的收入也不見得高過上班族。別懷疑,真的是如此。投資愈複雜,愈難有複利。因為當你需要做的投資決策愈多次,你就愈需要抵抗短視近利的本性;每次的抵抗都是一場對抗人類演化的戰役,每一次都可能把你過去累積的本金,暴露在更高的風險之中。雖然複雜的投資系統可能帶來更高報酬,但複雜的投資方法肯定更難執行,執行上也就難有耐心堅持。
14.你的工作或生活系統愈複雜,也愈難培養出對自己有利的習慣,反倒是專注做好幾件事的人,習慣紅利所產生的複利效應會愈來愈明顯。人的工作、生活或投資,一直是以系統的方式在運作著。變有錢是應該分階段的,如果你真的體悟到投資市場對抗人類本性的遊戲,就記得,先把簡單就能「等到」的複利顧好,有餘力再去玩那複雜的遊戲。
15.抗漲,最好的方法是讓自己成長。以創辦投資理財網站的人來說,不知道我宣揚此觀念的「立場」是否正確:其實你不一定要投資。許多以投資為題的網站,或是教人投資股票的專家,很少會向人建議「不用投資」,因為那等於要人不用跟他們學投資。但我是認真的,人生不是非得要投資不可。因為投資是拿自己有限生命賺來的錢,去做虧損風險很高的事情。很多投資市場的奇聞軼事已經告訴世人,某些人如果當初沒有投資,把錢留在身邊反而過著更好的日子。
16.金錢與能力都是要累積的資源。投資的目的是為了「變有錢」應該是許多人的共識。然而,在目前的金融世界裡,投資最基本的目的不是為了致富,而是為了讓你的錢不至於被「稀釋」,也就是能對抗通貨膨脹。投資最基本的目的:維持我們現有的購買力。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一點:抵抗通膨的方法不是只有投資而已。
17.阿強剛出社會時的收入是台幣3萬元,每月的生活費差不多也是3萬元,那時的他沒有能力存錢。不過隨著工作經驗累積,五年後他的收入來到每月5萬元,而他的生活費因為物價上漲的關係變成4萬元,現在的他反而每月可以存下1萬元。中間這5年他也陸續存了一些錢,而且將來他的工作能力還會再成長,收入會更高。你說,阿強有沒有對抗通膨?他的錢或許沒有,不過他的生產力有;他的工作能力抵銷了通膨的影響。這是把金錢與個人能力,都是做人生資源來累積的觀念。
18.提到通膨時,多數人談論的是口袋裡的錢能否趕上通膨的速度,因此陷入聚光燈效應而心盲,只把焦點放在如何讓財富增值。要知道,投資理財從來不是只跟金錢有關,還跟人生規畫有關。好比一位高收入的醫生,本身對致富沒有太多遐想,只想當個濟世的醫生,他若把工作賺來的錢部分定存在銀行,部分購買年金保險,一生也可以滿足地度過。對於這樣的人,他的目的不是「更有錢」,而是維持「夠有錢」的狀態,可以讓他放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著已經滿意的生活。
19.經濟能力好的人可以靠投資增加財富,但如果是收入不高的人,更應該要試著先提升自己的本質能力,從工作中賺取更多的本金,而不是想藉由投資翻身。這是順序問題,當你本金變多時,你不需要承擔高風險也能獲得投資利潤;當你的本金低時,就算承擔很高的風險,投資利潤依然不高,更別說很容易就賠掉。
20.覺得非投資不可,其實更不應該投資。一個更值得省思的點,什麼才是「夠有錢」的生活狀態?或者問,什麼才是滿意的生活?每個人對滿意的要求都不一樣,就看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然而,我知道有一種滿意是絕對無法令人滿意的,就是想過得比別人好。
21.錯失恐懼症:害怕錯失某個機會、某種成就、某種可能,害怕自己趕不上別人,結果冒著自己無法承擔的風險,做著自己其實沒有那麼喜歡的事。投資也是,看到「物價即將上漲」、「股市創新高」、「某網民靠著投資一次賺進幾百萬元」的新聞,就恐懼自己如果不趕緊投資就會失去應有的財富,要變窮人了。可是,當人陷入「非投資不可」的心態時,反而可能會因為急著投資而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更可惜的是,被高獲利的騙局誘惑,成了詐騙集團眼中的肥羊。
22.不要為了投資而投資,而是應該「隔絕」看似絕佳的投資機會,培養從容的投資習慣。當你覺得自己非投資不可時,反而要提醒自己不該貿然投資。因為,比起錯失投資機會,更嚴重的是損失金錢,錯失只代表你錯過想像出來的機會,損失則是失去辛苦工作賺來的錢。
23.投資自己是最好的辦法,巴菲特說的。在2022年波克夏股東大會中,巴菲特針對通膨問題的投資策略,給出以下答覆:「最好的投資就是你自己的個人發展。」事實上,早在2009年,適逢金融海嘯後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就表達過抵禦通膨的看法,當時他的答覆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投資你自己。」會中巴菲特強調,如果你能成為最好的教師,最優秀的醫師,最厲害的律師,無論貨幣的價值是升是貶,你都能分食到國家經濟這塊大餅。這段話背後的涵義是:通膨是經濟成長的代價之一,真正該擔心的不是通膨,而是我們自己有沒有跟著經濟一起成長。
24.投資不是只跟金錢有關,如果你能想清楚這一點,對於投資的概念就會跳出許多人的框架;投資不一定就是投資金錢,也可以是投資自己的能力。金錢的成長速度往往伴隨著風險,成長愈快也可能失去愈快,但能力的成長幾乎沒有風險,你學到什麼就是什麼,累積什麼就會跟著你什麼。何況培養一項能力的過程中,你多少會提升「如何學習」這項能力。學習本身就帶有習慣紅利,投資自己才是穩賺不賠。
25.成就來自於每一天的習慣。習慣需要時間才能養成,改變絕不可能在一瞬間。或許這也是我熱衷於研究習慣的原因,它無法速成,而是需要熬過一段時間才能擁有。所幸,好習慣也會為自己營造出寬敞的能力護城河。養成習慣需要多久時間,學術根據的說法是平均需要66天;簡易的習慣需要18天,困難的習慣則需要254天,怎麼看都不是短短一兩天的事。
26.巧妙的地方在於,養成習慣雖非一兩天的事,卻跟你每天做什麼有關。如同本書提及的觀念,養成習慣的訣竅不在於最終要走多少步,而在於你能否走好每一步;只要能過好每一天,相信就能過好此生。
27.凡事都從最重要的事情開始。一個人用心投入生活與工作時,事情很難不堆積如山,但是人的心智就是有限,想要同時處理的事情愈多,每件事情被分配到的專注度就會愈低。加上人的心智不擅長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當眼前要處理的事情變多,原則上每一件都會想處理。所以,要時常提醒自己從最重要的事情開始做起,並運用小積步法則,把事情化為立即可以做的事,推動事情的第一張骨牌。如果可以,一次做一件事就好。畢竟專心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會比做很多低價值得事來得好。記得: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最重要的事,當成最重要的事。
28.早上做好準備,整天事半功倍。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早上如果能把當天的事情先安排好,更容易維持一整天深度的專注力,工作成效將會顯著提升。
29.從微小習慣開始,用核心習慣持續。隔絕會分心的事物、容易堅持的運動,定期喝水、少量多餐維持血糖穩定、運動排解工作的壓力跟儲備體力、存錢與投資才不會有後顧之憂、好的睡眠作息讓我保持寫作的專注。將數個微小習慣圍繞在一個核心習慣下進行,長期下來你只要維持好核心習慣,其他習慣就會跟著持續下去。
30.不要煩惱問題,而是要切割問題。人會對超出自己當下能力的問題感到恐慌,此時人的大腦更容易回到面對問題的原始狀態:焦慮、煩惱、擔憂,而理性思考的功能會被強制暫停。所以,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把大問題切割成小問題來解決,情緒上會比較快恢復冷靜,也有機會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