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721民視異言堂 河岸第一排景觀宅害鄰宅吹不到風 更助長熱島效應
夏日高溫炎熱,尤其有大量建築物及吸熱柏油路的城市地區往往比郊區更熱,就是所謂的都市熱島效應。只是,要調節城市溫度,「風」是關鍵角色。不過,「風」看似無所不在,卻也是會被搶走的!事實上,很多人的家裡,被高樓大廈擋住通風而吹不到風,到了夏天就像住在烤箱裡。......↓
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長期研究城市風環境,他指出,許多河岸第一排的景觀宅,越蓋越多也越蓋越高,造成棟距過密,彷彿形成一座巨大的水泥屏風,阻擋了原先要從河岸吹進城市裡的風,更擋住後方民宅的通風,造成「通風權不公」。
事實上,全台建築物蓋得密密麻麻,也為風的流通形成了阻礙。
房仲業者陳泰源:「來,小姐請進,我現在為你介紹的,它兩個做項都有開大面窗,所以採光、通風都是一流的。」
主打景色、採光、通風,面向河岸或綠地的建案,是俗稱的景觀宅,尤其是蓋在河岸旁,建商以「河岸第一排」當作行銷賣點,單價比一般行情更高,不少消費者也願意買單。
房仲業者陳泰源:「它沒有看河景的話,大概平均電梯大樓的房價是落在八九十萬之間,所以有河景跟沒河景,大概一坪的差距可能是兩到三成的房價。」
河景畢竟相對稀有,建案多可抬高附加價值,每個城市最大的河川旁,無一不被數十層樓高的豪宅包圍,只不過,當這類景觀宅越蓋越多、棟距過密,就會造成後方的樓房吹不到風,悶熱無比。
林子平舉例,曬衣服時要有間隔,建築物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棟距寬,才能「讓路給風走」。他呼籲政府應更注重棟距擋風以及建物風阻面積。不過,目前台灣沒有將通風那入建築法規。
而新北市政府率先對「風」展開行動,來到板橋江翠北側重劃區,明顯看見河岸第一排的高樓相互交錯、拉開棟距,他們將江翠北側作為第一個「風環境管制地區」,規定迎風面的新建築棟距至少10公尺,面寬比要小於基地面寬70%,把大樓瘦身,讓風可以走。整體而言,通風問題不僅影響居住品質,也攸關整座城市的溫度,更詳細的內容請點選YouTube影片收看完整專題報導。
【熱到爆!你家沒風原來是被「它」擋住了!30年沒開冷氣?碧潭奇蹟宅,用「風」定義頂級生活!】
這則關於「通風權」的專題報導,讓我聯想起最近接的專任約物件。
它位在新店區的碧潭吊橋附近,步行至捷運新店站Google Maps顯示說只要約8分鐘哦~
關鍵點來了!屋主夫妻在這房子裡居住將近30年,竟然「未使用過冷氣」!?夠酷吧!使用空間破60坪的3+1房,縱然是夏天,每個月電費依舊「千元有找」!(通常這類房子若位在熱鬧市區,電費至少五千元起跳呢!)
因為這裡除了依山傍水、綠覆率高,更因為該社區設計為一層一戶,讓其享有四面採光,不僅超級通風;還有工作陽台以及採光朝後方的其中兩個房間,望出去就是整片綠油油的植物,風吹進來便能聞到「充滿涼感的新鮮空氣」。……你就知道,一個房子是否夠通風,對於人的生活品質、健康,乃至於節電環保又省錢,有多麼重要了。
重點是,屋主誠意出售,光是「售價」就已經「明顯低於周邊行情單坪超過10萬元」了!心動了嗎?若有興趣,可以搜尋關鍵字《永業路 離塵不離城 一層一戶四面採光超通風大空間 綠意環繞 碧潭永業5-3-3》了解哦~
回到新聞主題,
凡事一體兩面,雖然第一排的房子優先享有通風權,但也不是沒有壞處的,舉例:
海景第一排→不僅濕度高且風中含有氯離子(鹽分),導致房子容易腐蝕。
河景第一排→以大直明水路來說,同時也是大馬路第一排,而且還有風切或風嘯聲,很吵。
當然,房價肯定有差別,
同樣以我熟悉的大直為例,三樓以下無河景,單價落在8字頭;四樓以上有河景則是每坪百萬元起跳,房價差距至少兩成。
至於「通風權」與「房地產」之間的其他知識與法規,例如:地方政府逐漸重視這項類似日照的無形權利,還有建築師在規劃時也都會為了好銷售而特別在意通風設計等等。
想了解更多,就請點選留言區的新聞影音連結幫衝點閱收看,甘溫蛤~
民視新聞→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5721W0036
民視YT→https://youtu.be/KVHqR8E8Z3E
記者-蔡佳芸、余啟成
留言
張貼留言
我是陳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