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支持死刑? (下)

人們為什麼支持死刑? (下)



上次我們說到, 一個文明的社會不該和身心遭受重大煎熬的受害者家屬去講大道理, 也不該要求他們在廢除死刑這種議題上做出理性判斷; 留下的問題就是, 那我們這些絕大多數的一般人, 是可以講道理並做理性判斷的嗎?

我們的第一個考驗就是, 能不能把相關的思考當做自己的事, 而不要推給受害者家屬。我聽到很多支持死刑的理由, 都說是為了讓家屬心安; 表面上看起來, 好像是對受害者充滿同情, 但這裡面隱藏著兩種意思: 其一是, 這事本來就和我不相干, 我本來並沒有非要處死誰不可, 但為了你們, 死刑是必須的; 其二是, 既然已經處死了兇手, 事情就到此為止, 以後別再來煩我了。

後者尤其是當權者最典型的心態 (遺憾的是許多平民百姓也被催眠而認同), 為什麼呢?想想看, 發生任何一件刑事案件, 人們自然的反應, 當然是要問誰在負責維護治安 (這包括著黑白兩道關係, 公共空間設施, 社區守望工作等等); 其次要問誰在負責社會福利 (各種罪犯, 尤其是重刑犯, 絕大多數是來自貧窮與破碎家庭); 最後要問誰在負責教育文化 (學校不但不想把小孩教好, 還想盡方法把不好的孩子趕走)。這麼一來, 社會的矛頭當然就指向政府; 事實上, 人類群居生活本來就問題重重, 解決這些問題並維護大家的平安和樂, 本來就是政府所以存在的唯一理由。現在政府跳出來大義凜然地說, 那個傢伙罪該萬死, 我已經幫你們把他槍弊了; 這意思就再明白不過, 無非一口咬定「事情就到此為止」, 任何人都可以閉嘴了。

然而, 即使不論上述的各種根本問題 (大家又會想講也沒有用), 不去追究政府的責任, 單就關心受害家屬而言, 死刑真的有什麼實質的意義嗎?人死不能復生, 再多死一人, 又於事何補?家屬念茲在茲要置兇手於死地, 以為可以使自己「就此放下」, 然而, 失去親人的傷痛, 豈是容易治癒的?如果思考得全面一些, 就可以看出家屬要求死刑, 其實是因為沒有其它什麼可以要求的原故: 因為無法獲得實質的幫助, 只好要求心理的補償!

當然, 沒有人可以把親人還他; 但退而求其次, 做為一個文明國家的一份子, 我們的關心難道不能更「實質」一些?廢除死刑運動的一個重點, 就是要為受害者家屬爭取實質的幫助, 例如, 專業心理諮商 (而不是只派個社工去訪問一下), 長輩照護, 子女教育, 往後的家庭經濟補助等等, 這些都不是少數善款可以支付的, 而必須由政府出面。然而, 一旦談到建立這樣一種「補償」受害家屬制度, 死刑擁護者又要捍衛「正義」了: 這都是那萬惡的兇手害的, 憑什麼要我們全民買單?

對比之下, 我們就可以看出, 「殺人償命」不止是一個虛假的口號而已 (命本來就是無法償的) : 它還阻止了整個社會, 做為一個命運共同體, 對它的不幸的成員提供實質的彌補! 反對死刑, 正是要把「有人殺人」這種不幸, 從個人層面釋放出來, 轉而當做是我們群體的不幸, 並設法來共同承擔!

一旦思慮達到這個層次, 我們就可回頭來認真思考廢除死刑的「配套措施」。所有的報導都強調有百分之七十的民眾支持死刑, 但中研院在兩年前的調查顯示, 在具備「防止再度傷人」的配套措施的前題下, 有超過半數的民眾贊成廢除死刑; 這就表示, 台灣做為一個在經濟和政治上的文明進步的國家, 在文化上, 人民的認識水準也早就脫離了情緒性的報復主義, 或自以為正義的法西斯主義。
只是經過長期的苦難和威權統制, 人民並不是那麼相信政府; 絕大多數人支持死刑, 根本上是不相信司法體系的假釋制度: 將來如果殺人犯都在街上走, 誰敢保証他不會再犯?在一個以民意為依歸的民主國家, 政府的責任是要提出能說服民眾的配套; 遺憾的是, 我們政府不但什麼都不做, 還拿民眾的「不放心」做為拒絕追求文明與進步的藉口。

所以, 現在的問題根本已經不是要不要廢死, 而是, 如何建立一套安全的制度, 讓我們可以放心地廢除死刑 (讀者如果還懷疑如此斷言的理由, 就要煩請從「上」篇開始再讀一次前文)。這當然涉及繁複的法律專業, 但如果允許以素民的常識來討論的話, 我們可以這樣思考:

* 為假釋制度設立安全閥, 例如, 至少要服刑卅年以上、或至少要服刑至六十五歲以上、或未得受害家屬原諒之前, 都不得假釋 (當然是針對被判死刑而改為終身監禁者)
* 死罪而獲假釋者, 應在一定年限內受特殊戒護, 例如電子腳鐐等, 以為萬全的防範
* 為終身監禁者另設特殊小型監獄, 以杜絕逃獄之可能
* 終身監禁者必須在獄中工作, 除養活自己外, 多餘所得應賠償給受害家屬
* 如果以上措施還不足以說服反對者, 在過渡時期, 也可以考慮針對個別死刑罪犯, 由受害家屬來決定是採新制或舊制。新制是免除其死刑, 而家屬可以得到前述的各種國家補償; 舊制是家屬不能得到國家補償, 但兇手將被處死 (就像現在的情況)

當然, 以上所列絕非成熟之見, 而僅僅是一種提示, 提示可以討論的空間可以有多大。這樣, 我們就可以回答本文的標題: 人們為什麼支持死刑?因為, 大家還沒想過, 可以想的事情還有很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