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招收外籍生 不等於學術國際化

重金招收外籍生 不等於學術國際化

文/陳文哲



資源錯置的台灣獎學金 肥了別人瘦了自己

日前,國立政治大學發生一起「外籍男生酒醉,夜間闖入女生宿舍性騷擾」的風波,該名外籍生闖入女生宿舍後,撫摸並親吻一名熟睡中的女學生臉頰,嚇醒對方後,還以英文要女學生「放輕鬆」。然而,此事發生後,不但員警並未積極介入調查,最後校方也僅以「記過」了事,引起諸多政大學生和網路各界批評:「難道外籍學生犯法都沒關係?」。

今年3月初,隨著學生檢舉,終於引起媒體關注,監委高鳳仙也主動前往政大調查校方處理過程有無不當。但除了這起個別風波以外,台灣各大學中,近年來學生間已暗暗有著一個「校方獨厚外籍生」的不滿聲浪,在此次風波後更加突出。

此次風波後,多名政治大學的學生就在網路上批評到:「很多外籍生來台灣也沒好好學中文,也不認真上課。」、「甚至,不少外籍白人學生,根本就都在宿舍飲酒作樂,不尊重其他室友,把來台灣唸書當遊戲。」而無法善加管制,使這樣的狀況越演越烈,背後其實有著一個「政策源頭」,也就是近年來由教育部帶頭,各大學不惜砸重金拚命招收外籍生的「大學國際化」政策。

獎助學金 天差地別

台灣政府這10年來,為了推動「大學國際化」,積極投入心力想招收外籍生來台就學。除了給予大量招收外籍生的大學巨額補助、鼓勵英語授課外,這個政策中的關鍵是一個稱為「台灣獎學金」計畫。該計畫由教育部、外交部、經濟部、國科會共同編列預算,每年提供上千名的「外籍學生」來台灣就讀大學或研究所課程,給予每人每月30000元的獎助學金。

官方資料顯示,該獎學金名額成長迅速。從2004年開辦起的一年555人,已增加到2009年的一年1483人。根據估算,每年台灣政府花在「台灣獎學金」上的預算,高達6億元台幣以上。如果計算擴編的行政人員、宿舍床位等等,所花的經費更不只如此。

原本為了要推廣國際交流,投入經費或資源,或許本來無可厚非。但問題是,目前台灣政府在對待台灣自己本地的學生身上,幾乎沒有投入任何的獎學金資源。合理推估,目前每名外籍生平均能從台灣政府取得的獎學金,恐怕是台灣籍學生的10倍以上。甚至,政府投入在「台灣獎學金」上的預算,已遠高於為台灣培養自身人才的「公費留學獎學金」。

除非家境清寒,否則台灣學生唸大學得靠家庭提供學費、生活費,或者得自行打工或辦理助學貸款,已是正常不過的求學寫照。目前台灣碩博士班的研究生儘管有機會擔任助理領取助學金,一個月多半也只有3000元到8000元不等,和外籍生不少人每個月都能無義務地領取25000元到30000元的獎學金,可謂大相逕庭。甚至,目前政府推動的「大專生畢業至企業實習計畫」,更使大學畢業生起薪大幅下滑,不少人只能領取月薪22000元,比起仍在求學的外籍生收入還少。

無怪乎,不少學生在網路上大聲抱怨:「怎麼可以只因為他是外國人,就可以享有這麼優渥的待遇來唸書!這不是太不公平了嗎?」

盲目國際化 加劇資源落差

然而,這樣資源分配不公的狀況,近來甚至有更加嚴重的傾向。從大約2000年開始,在政府主導的大學評鑑壓力下,「一間大學收有多少外籍生」,已成為評判一間大學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政府也以此決定預算補助的多寡。彷彿一間學校多了一些外籍生,不問學習狀況如何、也不問是否促成實質交流,就是促成了「大學國際化」,是一間好大學的象徵。

在這個趨勢下,舉例來說,為了提高大學評鑑的績效,近來台灣大學也通過了「台大外籍學生獎助學金」,提供部分台大外籍生每月有200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獎助學金。或者不少學校特別為外籍生興建「國際學生宿舍」,卻不處理當前不少台灣學生宿舍床位不足,得自行多花費至校外租屋的問題。而除此之外,各大學更紛紛設立起「國際交流中心」,甚至設立等同於學務長、教務長層級的「國際長」職務。甚至,有大學還帶著「種族歧視」的眼鏡,希望多招收一些第一世界的白人學生前來台灣,排斥中南美洲或其他有色裔的外籍生,或者各國的華裔僑生。

究竟這樣不平等地投入資源,只為了追求有多一些外籍生的「大學國際化」,有多大的實際國際交流效果,值得懷疑。

一方面是,「大學國際化」不該化約為就只是「招收外籍生」。除了學生的國籍多元化外,如何強化國際間的學術交流,鼓勵跨國合作,或增加台灣學生至他國當交換學生的機會…可能都相對有意義。另一方面,在台灣目前仍以中文教學環境為主,且學術市場上仍趨劣勢的今日,本來有意願至台灣透過中文求學的國際學生並非多數。儘管砸重金,也未必能吸引到真心有意向學的學生。

也因此,政大國際教育交流中心辦事員何芸婷在2007年接受媒體訪問時,也坦言:有時真的會憂心,來台的外國學生只為獎學金而來,而不為整體台灣的高教環境。

國際化 應以平等為前提

或許,回歸正軌的作法,是讓各種獎助學金的機會,開放給台灣學生與外籍學生一同競爭。例如說,在研究所的申請入學生,透過匿名審查過程,單純依據學生撰寫研究計畫的學術品質(中文或英文皆可),來決定是否要發給獎助學金,而絲毫不考慮其國籍背景。這樣方式招收進來的學生,有可能是台灣本地生或外籍生,但前提都是有著良好的學術水準,也不會有資源偏重特殊族群的問題。

儘管可能基於特殊的政策需求(如外交政策),政府會有意提供多一些資源給特定的國家學生(如邦交國學生),但這樣的資源比例也不應明顯違背資源分配平等的原則。至多,是考量其國家在教育活動上的弱勢處境,給予其學生競爭上些許加權。實際上,透過相對「公平競爭」的方式來分配獎助學金,也才能讓外籍學生和台灣學生站在相同的立基點下,彼此互相尊重而真誠交流,消除掉因為資源分配不公而來的不必要衝突。可以說,真正國際化的前提,必須要是平等的。

最重要的是,政府不應迷信「招收外籍生」等同於「學術國際化」。否則,很可能的狀況是如同一位政大學生的批評:「學校這幾年只是花一大堆錢去找了不少外籍生來念政大,但這些人不但很多不會中文,也沒有和台灣學生發生太多互動。說真的,還比較像就是學校花錢,請他們來學校當裝飾藝術,代表學校好像很國際化的樣子。」這些問題,值得推動大學國際化的人們,多加三思。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 Taiwan News國際財經&文化月刊》6月號-第398期】

留言

  1. 所以,這並不是說開放陸生來台才有所謂的三萬元獎學金補助,而是只要是「外國人學生」就會有的福利,顯然馬政府也是將陸生定調為「外國人」啦!不過,不管怎樣,這都是一個令人吐血的福利!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我是陳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