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份閱讀筆記:《記者超能力,鏡頭底下的生存法則》

2020年06月份閱讀筆記:《記者超能力,鏡頭底下的生存法則》

【《記者超能力,鏡頭底下的生存法則》封面~32頁】

1.記者是還原真實的使者,但真實真的存在嗎?理解新聞如何被產製,或許能開拓看新聞的視角。

2.眼見為憑固然很重要,但是常常看到的只是曝光,未必是真相。

3.在資訊採集已經很困難的前提下,資訊又得經過人的處理成為曝光的資訊。

4.錯綜複雜的政治惡鬥與商業利益,已讓不少媒體成為煽動民眾情緒、製造對立的源頭。

5.流量是把雙面刃,當你身處聚光燈下,任何事都會被放大。

6.在言論自由的台灣,新聞的綜藝成分多過嚴肅。

7.公關與記者的依存關係,就像小丑魚與海草。

8.記者的工作是無時無刻的,因為我們永遠生活在資訊裡,而任何資訊都能成為記者的素材。

9.記者就是不斷接受訊息並整理、歸納、總結,長時間下來,就會成為一位博學而迷人的人類。

10.菜鳥記者必學關卡:無視酸民。......↓

11.菜鳥記者總要總要跟上天賭運氣,因為工作要完成,總靠天時地利人和,就算通通不到位,也得克服萬難、費盡心機完成。

12.五分鐘或許對一般人而言沒什麼,卻對記者來說,可能是新聞能不能趕上播出的關鍵。

13.記者總得時常問自己:初心是什麼?是對於探索真相持有高度的激情?還是漸漸淪為新聞產品製造機。

14.觀眾到底為何?是有知情權的社會大眾?還是新聞產品的消費者?

15.記者前輩們總會交代菜鳥,記得要隨身攜帶營養餅乾在身上,以免三餐不定時搞壞腸胃。

16.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將就」。

【《記者超能力,鏡頭底下的生存法則》第33~72頁】

1.媒體就像是政治人物的配槍,新聞就是這把槍的子彈,每天朝著不同的議題不斷開槍。

2.胃裡的蝴蝶,英文的俚語,Butterflies in my stomach,意即心裡緊張、七上八下的感受。

3.記者時常覺得孤立無援,遇到急需要人家伸出援手幫助,卻沒人理會。

4.沒有人有義務要為你的成長負責,沒有人有時間一定要等你長大,如果你的成長停滯了,請你一定要替自己找到出路。

5.好的攝影搭檔帶你上天堂。

6.準時就是遲到。

7.家裡:新聞從業人員一般稱公司為家裡。

8.搭架:文字記者在剪輯軟體上把旁白、受訪者訪問、現場聲音等編排好,架構處理完畢再留給攝影記者塞畫面。

9.NS:Nature Sound,現場音。

10.Super:在新聞稿中代表「受訪者稱謂」。

11.單機攝影:沒有文字記者一起出門的攝影。

12.主播稿頭:新聞前言由記者打好,讓主播播報時唸出。

13.每日報搞,通常會有七成機率被長官打槍。

14.尼采說:「那些沒能殺死我的,必將使我更強大。」

15.記者得日日面對未知、焦慮的情緒:我永遠不知道隔天急尋的受訪者、素材會需要在哪裡才找得到?

16.記者要有歸零的能力,無論今天作的多精彩完美,明天仍得重新來過。

17.Timecode:時間碼,方便從許多畫面中快速找到需要用的部分。

18.抗壓性要強,每天得對不可能的任務say yes。

19.Stand:記者出鏡串場報導。有意義的stand,是記者代替觀眾親身參與新聞現場,不是用來秀臉蛋。

20.每當有同樣議題的新聞就是比稿的時候,記者程度高下立判。

21.報紙,會依照情節重要程度排版,但手機電子報卻會因為點閱率等因素,讓你獨漏掉重要的消息。

22.早車:提早上班出門連線。

【《記者超能力,鏡頭底下的生存法則》第73~90頁】

1.言多必失,謹言慎行才是成年人出了社會後對自己的負責任。

2.學校注重過程,比較不在意結果、名次,但,職場則相反。

3.記者不貪食,重大事件發生,一通電話或是一個消息就能讓他們放下手邊的美味衝出門,再回來可能都晚上不知幾點了。

4.當記者,當到胃有毛病、身體發炎指數高、自律神經失調者,一堆,也曾聽說有名攝影記者,拍到一半居然吐血送醫。

5.常常做自己漠不關心的題目還得說服大眾:它很重要,值得上新聞。

6.菜鳥文字記者的老師,除了長官,最重要的就是攝影大哥大姊們,因為出任務手足無措時,只能仰賴資深攝影給予一盞明燈。

7.台呼:新聞片段後,記者報出自己的名字和採訪地。

8.架子:指在剪輯軟體上,將過音、受訪片段等先卡接好。

9.記者常常一天就要趕2~4則影片,長官要求可比老師嚴苛多了。

10.主動幫攝影拿採訪包、開後車廂,可以展現我們就是一個團隊,要互助的貼心舉動。

11.街訪:記者在路邊隨機問民眾看法。

12.實CG:利用電腦繪圖做出有底圖的特效,透CG則是保留影片畫面的特效。

13.sound bite:講話片段。

14.記者很討厭街訪,因為民眾常常不受控或冷漠拒訪,甚至惡言相向。

15.遇到經驗豐富又好溝通的攝影,也能與他們討論自己的想法,商量可行性,新聞作品才不至於一成不變。

16.下載影片如果漏標明出處,小心連自己都賠了進去。

17.新聞不該在臉書上找,這是對的,但對菜鳥記者而言,實在是走頭無路才會這麼做。

18.新聞往往需要豐富的網友協助,加入不同臉書社團是必要的,在有人po出糾紛時,可以即時聯繫該網友搶新聞。

19.有人說,現在大概只剩下公視能看,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答出公視主播是誰?媒體行業需要檢討,觀眾又何嘗不是?

20.同步專注不同的媒體,換個角度看新聞,一週後,你會有新的看法和評論。

【《記者超能力,鏡頭底下的生存法則》第91~113頁】

1.看資訊本身重要程度,如果危急國安而且無關大眾知情權,或許選擇不說。

2.媒體作為第四權,初衷應是監督,不為國家,只為人民服務。

3.記者能遇上一回大事都能稱做是幸運。

4.記者的兩難往往在災難時刻,明知道家屬心情沉重、難過不該打擾,還是會問「心情如何?」不是記者想在傷口上灑鹽,而是不得不,因為說不定他是願意說的,希望在鏡頭前陳情。

5.說謊是記者必備本領之一,這絕不意味著記者製造假新聞,而是在蒐證,為了得知被投訴者或是問題機構是否有違法?需假冒身份以取得真相的一種不得已的方法。

6.所謂的新聞人可能只是一個夾在事件中間的訊息傳播者而已。

7.記者只有在災難發生時,對於工作才出現熱忱的興點火花,讓人不免有一種「幸災樂禍」的失德感。

8.普悠瑪肇事司機還未露面時,記者喬裝打扮進醫院,一間間病房觀察他的蹤跡,也許惡劣卻是職責必要,因為真相是新聞唯一追求,無奈真相和隱私的界線卻是如此模糊。

9.遇到災難,直覺的反射動作,是按下快門的記者使命?還是趕緊救人?

10.看了各個求職網站,發現記者的工時長就算了,薪水卻比想像中還要低,只有26K(菜鳥時)。

11.PR:Public Relationship,公關,負責處理公司的公共關係。

12.PM:Product Manager/Project Manager,產品經理或項目經理。

13.獨角獸公司:是指成立不到10年,未在股票市場上市,但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科技創業公司。

14.名字上架:表示名字磁鐵被貼在白板上,正式成為能夠被調度出門的記者。

15.出鏡記者:相較於網路、報社記者,電視台的記者會需要站在鏡頭前講話。

16.若報的稿子是平面報紙,我們能做到的就是查證他寫的是否為實而已,等於是把一則平面稿,不爭氣的變成影音檔。

17.外國人普遍認為(尤其是中國人),台灣的新聞比綜藝節目還好看。

18.台灣的記者有時必須身兼演員,演一遍到底發生什麼事給你看。

19.很多畢業生如同「飛蛾撲火」往電視台報到,會用飛蛾撲火,是因為不管前輩們如何訴說新聞工作的困境和艱辛,學弟妹們依舊嚮往。

20.當記者,時間永遠不夠用,永遠會遇到好多問題,受訪者約不到、畫面拍不到、採訪時間太短、車程太遠等悲劇,都考驗記者臨機應變的功力。

21.常上電視的受訪者,原因出在這些人擁有好約訪、口條佳、離電視台不遠等優勢,記者們口耳相傳後,久而久之遇到哪一類議題,腦海就自動有個固定名單。 

【《記者超能力,鏡頭底下的生存法則》第114~136頁】

1.台灣媒體環境已經可以用非常糟糕來形容,不僅薪水低、工時長,你還無法用實現理想這樣的夢來說服自己。

2.你當了記者後,所做的行為與你的理念可能背道而馳。

3.真相就是:沒有真相。

4.許多從事新聞工作的前輩,初衷想法也是想把真相告訴大家,但最後多數人都妥協了,還成為網友眼中不屑一顧的社會混亂製造者。

5.記者這個工作很辛苦,但也有它迷人之處,也是24小時待命的工作。

6.莫忘初衷喔!做任何工作都一樣,初心不要變,熱情別被影響,才有前進的動力。

7.後真相:post-truth,個人信念與情緒對事件的影響力,更勝於客觀事實所反映出來的狀態。

8.也許離開才是不放棄。

9.遇到大事件時,大家都很辛苦,但這是我們記者表現的時刻!

10.每週生一獨家;8:30表定上班時間,一週遲到兩次要寫報告;每天早上8點前報稿,晚間新聞於中午12:20前報稿;線上消息漏兩次以上者,換線路處分;稿子有錯字者,1字罰10元。

11.記者好玩的地方就在於可以親身實驗,每天題目千變萬化,新聞製作過程千奇百怪,有時還得單槍匹馬深入敵營。

12.開雙框:將電視畫面分割成左右兩邊畫面進行。

13.定CUT:拍攝影像時鏡頭不要動。

14.每天做新聞就像是一場格鬥賽事,無論遇上多少疑難雜症,都得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無論題目多怪多難,都必須使命必達。

15.台灣2300萬人口卻有7家24小時新聞台,另外還要加上5家早中午固定時段播新聞的無線電視台:反觀美國3億人口,全國性24小時新聞台只有兩家:CNN和FOX。擁有1.3億人的日本,更是沒有一家新聞台24小時播放新聞。

16.南北資源極端不平均,所有新聞台主力通通在台北,審題的思維邏輯都是天龍概念來評斷。

17.台北U-Bike有小問題馬上上新聞,南部T-Bike出大包卻沒人管?因為台北新聞中心根本不知道T-bike是什麼?中南部的新聞大多是車禍、鬥毆。難怪看新聞的人總要碎念一句:連這個也要報。

18.套稿:兩則新聞相關聯為「一套」,區分為以事件為主的主要新聞和與此事件相關的議題類新聞(搭稿、配稿)。

19.我是記者也是平凡人,什麼議題都要做,報導出錯會被網友恥笑懶惰、不做功課,但你們知道嗎?一個跑DailyNews的記者,到底有多少時間可研究這個議題?(根本沒有空。)

20.碰到複雜難懂的議題,為了趕在時間內做完報導,儘管內容圖表、陳述「看起來很專業」,但他本人可能還是會說:「我還是沒搞清楚。」

【《記者超能力,鏡頭底下的生存法則》第137~150頁】

1.對於能接受採訪、好約的受訪者,在他們說「yes!」的那一刻,我內心都充滿無限感激,但遇到部分地雷受訪者,我則變得易怒。

2.有些受訪者,問記者一大堆細節後,才決定是否要受訪?雖然站在他們的立場是沒錯,但10分鐘對記者而言,就是新聞是否趕得及的差別,這是我們的苦衷。

3.有些受訪者,會要求你,對他個人或者是該專業領域有一些瞭解後,再採訪他,雖然也是沒錯啦!(但記者真的沒空,既然你不願意曝光,那就把曝光機會給別人囉~我自己加的延伸解讀)

4.有些常受訪的專家們,電話中只要稍稍起個頭講採訪緣由,他們就已經知道新聞走向,剩下的只要敲時間即可。

5.有句名言「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我可以理直氣壯告訴各位,我有好好讀書,高中是私立女校全校第七名畢業!

6.記者不是神,媒體作為閱聽大眾的千里眼、順風耳,倚靠的是多方搭配合作!

7.天才是放對地方的人才。

8.有位學長曾說,他從劍橋碩士畢業後回來,被招攬當記者,結果跑了一年社會線,每天都在到處蒐集監視器畫面。

9.乾稿:沒有畫面,記者打好新聞稿,由主播唸出交代訊息。

10.招聘一個財經系的畢業生跑新聞,他可能好久才能遇到一次股市新聞,很多時候會讓人有被錯置的沮喪感。

11.遇到緊急事件,該怎麼做幾乎不給記者思考的時間,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還得隨時注意同業獲得了什麼資訊而自己沒有,或者自己有什麼資訊是能分享又什麼不能分享,每天高度競爭的壓力、跟時間賽跑,還要跟同業、受訪者周旋、搶畫面,不讀書,真的做得來嗎?

12.記者其實可以不讀書,但一定要具備邏輯的思維和即時應變能力,要作一個有「street wisdom」(街頭智慧)的人。

13.文字常常被攝影笑:「你們學歷好有什麼用?最後還不是要被我整?我只是不愛讀書,可是我解決問題能力比你們好太多,你有很多生活『常識』還是靠我告訴妳的。」

14.記者每天忙得像陀螺團團轉,實現的社會意義卻總遭人質疑,令人不捨。

15.電視新聞喜歡爭議,而懶於揭發事實。

16.新聞商業化,畫面和標題的聳動性凌駕於一切,報導經常不是當下的突發、最新事件,想想也是,新聞,也包含所謂的「新鮮事」。

17.越瞎的新聞越難做,因為你必須讓一件無厘頭或沒什麼的事情,操作成看似非常重要的事件。

18.台灣記者被要求在極短時間內創造豐富畫面與精彩故事內容。

19.作記者最讓人嚮往的,大概就是能夠出差到不同的地方,將親身體驗傳播給觀眾,資深同事還說,其實不用出國,能離開雙北就很不錯了。

20.slug:每一則新聞的名稱,通常以四個字命名。

21.各國做新聞不一樣:陸媒基本上就是會議的縮減版,沒有其他畫面穿插,單單只有會議畫面跳來跳去;日本做新聞則是各種CG、標題、跑馬燈,滿滿的資訊讓人眼花撩亂;美國的新聞通常就是乾淨的畫面加一個大標而已,還是台灣的新聞比較「好看」。

【《記者超能力,鏡頭底下的生存法則》第151~174頁】

1.曾經被指派做一則獨家新聞,每回聯繫當事者求證、求回應,就會收到當事者的律師寄來的存證信函,還有同業為了追獨家,不小心把自己捲入桃色風波,付出的代價到底值不值得?

2.每當長官指派給我獨家時,總是憂喜參半,憂的是,因為是獨家,難度通常高達五顆星,而且沒有平面報導可參考(當時超沒志氣),喜的是少報一條稿子,免於經歷一次看報紙、網搜議題再報給長官看能否做成電視新聞的煎熬時光。

3.收到存證信函就害怕了嗎?那你不適合當記者。

4.記者往往不小心公親變事主,明明不是我們的事,卻因為一則報導,反而被告上法庭,最不划算的是,還得排休假出庭。

5.驗帶:檢驗新聞成品帶中有沒有違法、不小心觸法情事?

6.對記者而言,只祈禱每日能安全下莊,天天在下班的電梯中,同事們聊天打招呼也會說「你今天safe嗎?希望明天也沒事。」

7.社會組的記者比較辛苦,下班後的晚上常常都要應酬,從白道認識到黑道,唯有如此才能蒐集到每週都要上繳的獨家。

8.廠商發的採訪需求,具我的觀察超過八成都不會派人去採訪。

9.通常對記者客氣的是公關、立委等,其他,我們則是一個客客氣氣、談妥採訪訴求的傳播者。

10.比起報社或平面媒體,當他們幽雅地在會場上拿起筆電打稿,一邊享用著廠商準備的甜點,電視台的記者則一定要趕回公司作帶子。

11.記者得胃潰瘍是最大宗,吃飯時間不定時,上班時壓力大,放鬆時就會暴飲暴食,有時輪早班,凌晨就要到公司。

12.記者的病大多外在看不出,身體卻是虛得很!明明一整天很累,晚上卻睡不著,有次採訪精神科醫師,醫師私下告訴我,其實你的同事(記者)還蠻多人來找我看病的。

13.記者當久了,容易沒耐心,這也影響到我的人際關係。明明大家是放鬆搞笑胡扯哈拉打屁,我卻職業病犯了,總會叫人家「講重點」。回家跟家人聊天,聊沒兩句也是問家人「所以重點到底在哪裡?」一切都得快很準。

14.偷拍的新聞,最後報導的台呼只能以「綜合報導」稱之,不敢掛名。

15.為了符合新聞法規,通常非業配廣告的採訪,公司規定不能單獨只採訪一間廠商,所以請商家們放心,報導,真的不用錢,因為新聞不可能全篇只報你一家,除非你付費。

16.大部分記者都喜歡做消費型的新聞,因為廠商餐廳通常友善記者,而且採訪時,常常還有吃又有拿。

17.廣告與新聞,有時就在一線之間。

18.就算基層記者想要獨立做新聞,但電視台有其台性與立場,常常是不可能的。

19.從菜鳥開始,我學習到如何拋開理論,新聞真的可以「做出來」,但不代表它就是假新聞。

20.一般的認知:新聞事件發生→到現場挖掘故事→將素材帶回來編成新聞稿。實際上是完全相反:我們變成帶著「已知、設定好的角度」前去讓現場「驗證」我們早已預設好的立場。這就是「觀落音」的能力。

21.記者因為被時間追趕,導致新聞變質,犧牲的可能是訊息的正確度與完整度。

22.要看最快消息的是水果日報,核查正確與否則是看中央社。

23.真相就跟鬼一樣,有人說看過,有人打死不信,有人沒看過但覺得有,有人看過還是認定沒有。

24.每家新聞台的立場不同,唯一相同的,就在於追求事件背後的利益吧?

【《記者超能力,鏡頭底下的生存法則》第175~216頁】

1.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權力體,擁有越多資源的人就能如同滾雪球般再擁有更多資源,抗議活動本身就是一場不對等的資訊戰,現在的電視台,哪一個背後不是商業鉅子?有利資方的報導,總是不斷放送,長榮罷工事件讓我特別有感。

2.其實記者本身的立場偏向誰都沒用,因為他背後是龐大的利益機構。

3.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我從一開始會擔心報導可能會帶給受訪這不良影響的熱血記者,逐漸成為一心想著只要能順利完成工作就好的冷血記者。.

4.我檢討自己不像個記者,比起獨立挖掘新聞或從生活中找出議題提出質疑,我鮮少做到,更多時候是被動式按照長官交代,就像是個工廠一樣,每天不斷無意識地生產品。

5.明明我覺得這個很有新聞價值,卻常常被長官打槍,資深攝影教我盡量找投訴類型的比較容易過,於是,不過就是一個人搭客運,司機過站沒報,害他坐過頭,他想投訴,就能做新聞。

6.韓國瑜選市長時,陳樹菊阿嬤被問到「你知道等一下韓國瑜也會到嗎?」她明明說「我不知道韓國瑜」。可是,有的做「最強菜販合體」,有的做「韓國瑜『消費』陳樹菊」,完全不同版本。

7.那時為了拍韓國瑜,高雄中心派了一個車神給我,我拍了時速超過140公里的儀表版給南部長官,她告訴我:「注意安全,但還是要跟上。」新聞小組各個勇者無懼,使命必達,沒時間害怕,雖然韓市長下車後一臉凝重的跟我說「你們這樣跟車很危險。」但,不好意思,我們也是沒辦法。

8.C位:center的縮寫,代表正中央,中心的位置。

9.做新聞找真相,有時不注意我們就會因為危險的一知半解而掉進陷阱,自以為掌握了事情的全貌,事實上只是被真相的影子給欺騙。

10.我們的採訪車都沒有LOGO,每次我都找不到採訪車,倒是東森把整台SNG貼上當家主播們的形象照,非常醒目。因為,我們會變成被攻擊目標。

11.Turning point(轉折點)。

12.新聞台變成了最強競選總部,但別五十步笑百步,Cable台其實都一樣。

13.直鏡連線:直播連線。

14.採訪車超速,後來對我而言已經無庸大驚小怪。

15.Ending cut:最後的畫面。

16.D-Live:無法及時播出的連線,通常記者錄完出鏡連線後,會在SNG車上進行簡單剪輯再傳回電視台播出。

17.康得說過:「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自由是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做為台灣的電視台記者,如何「不想做這個題目就不要做」呢?

18.很多人問我良心會痛嗎?怎麼不會痛?除了良心痛,我還腰酸背痛、肩頸脖子酸痛、喉嚨痛、穿高跟鞋穿到腳痛,打字打到手長繭,我全身都痛啊!

19.你可以質疑新聞機器運轉的過程,但至少對於新聞台內的工作人員,能給予他的工作熱忱正面回饋嗎?至少把記者當成跟你一樣辛勤工作的上班族就好。

20.在台灣,公正客觀和收視率總是成反比,導致對立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

【《記者超能力,鏡頭底下的生存法則》第217~243頁】

1.我的工作,不代表我個人,也許不理性的人早已被真相蒙蔽,仍然得把我這樣身不由己的基層記者當攻擊目標。

2.怕惹上爭議、官司的記者們,訪問絕不可能請臨演,數據、政策分析也絕對引用官方。

3.台灣政治熱度不減,儘管明明我是生活線的記者,後期才發現根本是「副黨政組」。

4.有時候,受訪者願意幫我們講「符合」我們角度的內容,但回報給長官後,卻得到「不要訪他,家裡(電視台高層)不愛他。」又得趕緊取消訪問。於是只能向他們撒個小謊:「不好意思,剛剛被長官換題目了,所以就不過去訪您囉~」

5.「被換題目」一直是我們常用的藉口,有時受訪者也會好心地回應我:「沒關係,我知道記者常常被換題目。」

6.有時就連記者本人,都不知道採訪的作品是否受到編輯台青睞,會在什麼時段播出,受訪者疑惑詢問「為何沒播?」我都會向他們道歉。

7.人遠比自己想像得堅強,有天你回頭看的時候,會發現自己走了一段自己都沒想過的路。

8.2018年11月我在謝長廷出席台日經濟議會時採訪問他,他回答其他台記者關於選舉落敗的問題後就要走,面對我的問題充耳不聞,大約是因為我手拿的藍白麥克風沒有好印象吧?

9.我發現政治新聞更多時候是傳遞一種情緒,就連跑新聞的記者我本人,也難免會為這一種情緒所感動。

10.後新聞時代:傳統新聞要求公正客觀、寫稿不帶入情緒字眼,就算偏頗也要包裝中立;現在則是光明正大經營成商業品牌,將觀眾分流,一切都是針對目標客群。

11.電視新聞其實也在悄悄轉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只是渠道上的區別,網路是個優勢,但電視也永遠會存在。

12.沉默螺旋已經失效,現在的觀眾都會高估自己的意見,拜科技所賜,意見更容易被放大。

13.觀眾如果想避免受到報導角度影響自己判斷,第一步就要先瞭解這個媒體的背後金主是誰?它的主要顧客是哪些人?

14.電視新聞台連年虧損,成為大家口中的夕陽產業,這件事情人盡皆知,為什麼還是吸引許多大老闆出資購買?因為「輿論價值」,因為「帶風向新聞」橫行,尤其是當幕後大老闆們不方便開口的時候。

15.假新聞,很多案件的主角都是以匿名的方式呈現,甚至根本就沒有這個主角,而是編寫者杜撰的,所以,匿名爆料的新聞,不要太相信。

16.有時聚餐到晚上10點,隔天一大早還得起床上班,但跟社會組相比,我算幸運的了,社會線記者至今,還是有一些社交、套關係的風氣。

17.交不出搞的壓力,往往比純粹的新聞使命(為社會帶來公正價值、守護民眾知的權利),更讓記者苦惱。

18.新聞台記者給了我:自信、抗壓性、腦袋懂變通、認識社會(江湖)最佳平台、往前看見現實,往後看見職場生存法則。

19.問多一些、想多一點,懷疑、求證、好奇,作一個記者沒啥訣竅,如此而已。

20.離職,說來容易,實際上卻難行,所謂的「義無反顧」,得要有能夠支撐你的「無後顧之憂」的生活。

【《記者超能力,鏡頭底下的生存法則》第244頁~封底】

1.新聞圈就像是迷人的圍城,裡頭的人想出去,外頭的人想進來。

2.有人叫我換一家比較正常的媒體,但什麼是正常?報導有偏向性,代表觀眾也有立場,換電視台工作恐怕不會更好。

3.有人說,為了新聞理想,就該做一名「獨立記者」,問題是錢從哪來?誰負責出資養獨立記者?你嗎?

4.沒有媒體品牌作後盾,到許多場合可能面臨到不被重視、採訪受阻,甚至還被懷疑只想來吃免費餐、拿紀念品的媒體蟑螂。

5.我有一個夢,希望有天我打開電視,螢幕播出的現實不再是被篩選過的,記者不再用臆測語言去包裝一則事件。

6.國外許多媒體老闆本身也都是新聞專業出身,但為什麼台灣電視新聞台卻通通成為其他行業老闆們跨足經營的呢?

7.電視台以畫面為重,犧牲掉許多有意義但畫面卻難看的新聞。

8.電視台有「黃金7秒」原則,每則新聞最好看的一定要擺在最前面,就怕觀眾覺得這則新聞無聊而轉台,這讓我寫稿時往往被敘述所困擾,也讓沒有機會真正試驗過,不按這原則寫成的新聞收視率如何?

9.自媒體時代,讓我們有機會淘汰帶風向新聞、假新聞,我們的武器就是低成本的網路、聲量(眾人之音)、自由(無所畏懼的提案),無須金錢,我們就能將優質的內容報導突顯出來,讓新聞台就範。

10.畫面回遷:記者使用過去資料畫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