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份閱讀筆記:《出走,朝聖的最初》封面~第18頁

【2022年06月份閱讀筆記:《出走,朝聖的最初》封面~第18頁】

1.華人社會習慣在過年期間打掃家裡,除舊布新也期許來年新希望。西方社會則習慣在「降臨期」間,為了接引內在基督的降臨,在心靈層次進行一番反省清理與感恩,並在徹底洗滌心中的聖杯後,為接下來的十二個聖善夜裡種下良善的種子,迎來冬至後逐漸開展的那道光。

2.湧志是在二〇〇六年加入團隊,當時的我(林佳龍)決定從零開始扎根台中。面對充滿不確定的未來,湧志陪著我一步一步打地基,也像個大哥哥一樣地照顧團隊的成員。一直到我卸下市長職務,他才終於有機會停下來為自己做點事,照顧一下微恙的身體,也為突然離別的媽媽盡點心意。

3.讀到序文的第一瞬間,注意力和好奇心被引了出來,我熱愛閱讀,也喜歡旅遊,但是好像沒遇過像這樣從哲學省思破題、探索自我、又談生命心靈互動的旅遊書籍。閱讀到一個生命在旅途中,因著與他人的互動和情境的觸動,獨自走過一段內在的對話與省思。

4.旅遊是體驗也是考驗,否則就不會常常耳聞情侶或家庭出遊吵架了。一個人走上朝聖之旅,定有很多內在對話,念頭一個個地在心中「自我辯證、自我肯定、自我否定、自我提升」的淬鍊,這樣的心靈狀態的確很修行。

5.這本書能讓我們暫時放慢腳步、提醒自己要偶爾深深吸進一口空氣中的靈感,伸展一下我們的內在姿勢,問問自己「我是誰、要往哪裡去?」盤點一下自己一路走來已經有多豐盛了,能奉獻什麼給世界。

6.有人將環島或登玉山視為朝聖之道、有人追尋百岳、有人走遍古道,有人隨媽祖遶境,也有人依著原住民文化、生物特有種、宗教和歷史典故,進行屬於自己的朝聖之旅。

7.我和家人在幾年前曾經走過台灣七條國家級綠道之一的「淡蘭古道」,這條清朝時期從「淡水」到「葛瑪蘭」的交通要道是北台灣拓墾史上重要的一段,原住民、漢人、洋人和日本人都在此留下足跡,也是候鳥的航道與昆蟲的蝶道。或許有一天走完這七條國家級綠道,將會成為我們全家的朝聖記憶。

8.有時候想太多,寸步難行,不如就從邁開第一步開始,生命裡冒險的品質自然就會顯現。也誠如奇美創辦人許文龍說的,一無所有反而無所不有,兩個零加起來可以是無限大(∞)。

9.湧志畢業後,我(許麗玲)先後出版了兩本書,新書發表會後,我們單獨見面深談,他告訴我:「其實一直能『接收』到許多的訊息。感應超自然訊息是人類及萬物與生俱來的能力,只是在文明社會中,我們不只遺忘這個本能,還會對這種現象投射諸多的恐懼或過度的想像。」

10.原來阿光是以輔大宗教學系作為第一志願,當年學生大都是因為宗教系的分數較低而被錄取,少數是因為家中有道壇,阿光作為一個高職生投入大學聯考已經是少數,竟然以輔大宗教學系為單一目標(當年台灣只有輔大成立宗教學系),阿光說:「我是因為從青少年時,就很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內在的追尋與生命的探索。」

11.疫情前,阿光幾乎每一年都會給自己一段時間,到世界各地去參訪各個靈山聖地。當我聽著他娓娓道來每一趟旅程的心得,以及從內到外的領悟與突破,我便建議他一定要將這些歷程集結出版。

12.阿光在書中強調:「別模仿他人的朝聖之旅!」我想,阿光想要說的是:「生命是如此獨一無二,每個當下都是!」當我們習慣開車靠導航、出遊時配備幾本旅遊指南,我們就錯過了生命的探索與冒險的品質。其實,每一個人生旅程中看似迷失與誤區,可以造就更深、更廣的發現與生命格局。

13.二〇一九年,他剛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人生海嘯,老闆連任市長失利,身體在長期高壓下提出抗議,疑似肝腫瘤,最重的一擊是摯愛母親的突然離世,卻連最後一面都錯過了,......眼前這位準備朝聖者,尚未出發就被命運海嘯弄得身心俱疲。

14.推坑的好友跟我(賴靜嫻)說:「去ABC基地營最難的是報名,我會幫你解決那個最困難的部分!」看著眼前這位文青朝聖者,他堅定要帶上旅伴小王子,而我則是堅持要他帶登山杖。在簡單的持杖走路練習後,湧志將那對登山杖放入背包中,我衷心祝福這種「靈魂先行、體力後補」的策略可以蒙混過關。

15.十幾年來,隨著自己老闆(林佳龍)身分起伏,無論是總統府副秘書長、立法委員、市長、部長、甚或只是一介平民,無論面對支持者的善意反饋,還是挑戰者的批評指教,這個幕僚要隨時整合資訊,提供建議讓老闆趨吉避凶,老闆的理念能不能輸入給所有人,化成一個個按讚的支持度,他總念茲在茲,這位幕僚(阿光)的人生舞台,第一男主角無疑是他老闆,也難怪他的幕僚群總是笑稱:「這是真愛無誤!」

16.工作上的他,一個心心念念老闆的理想,又要兼顧可行性的政治幕僚;另一個他,是心靈花園的主人,他總是排出時間上心靈課程,甚至到遙遠的南美學習印加薩滿,在他的勤耕守護下,小花園美善向榮,也默默含光。

17.書中的小王子是阿光的另一個分身。小王子相信:「只有心靈才能洞察一切,最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18.阿光-如果你我緣分只在翻書的這一瞬間,我仍然想與您「會心」相視。所以,我先說結論:「能夠明白人生的每一場相遇,都是一期一會,那麼你便會知道,每個當下都具有創造性,生命道路因此而豐富。」

19.宗教與哲學的思辨,經常要我們去問「我是誰?」像是把頓悟這件事交給了人生中的偶然性。但其實對生命來說,頓悟是必然性的,也就是我們終究會知道「我是誰」。只是,現在的那個我,正在體驗那個誰?

20.身處自由意識擴張的時代,人生有更多回到自身的選擇性的,無非是為了體驗我可以是誰。所以,「我現在在哪裡?」似乎比知道「我是誰」來得重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