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份閱讀筆記:《出走,朝聖的最初》第98頁~第126頁

【2022年06月份閱讀筆記:《出走,朝聖的最初》第98頁~第126頁】

1.穿過一座又一座森林,有時候會覺得全世界好像只剩下自己一人,什麼討厭你的人,喜歡你的人,都沒有關係了。走著走著,只有呼吸聲證明自己還活著,活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你,有多久沒陪自己走一段路了?......↓

2.我不明白,為什麼所有的朝聖者都要強調長途跋涉來訴說身體上的痛楚,是不是在我們的腦海中,藏著一個這樣的信念:受苦跟修行有關,所以標舉朝聖過程中的痛苦,感覺會更神聖一些?老實說,每天重複的行腳徒步,會累但不辛苦。我的心得是:只有在舒適自在的身心狀態下,才有機會去清理心裡最沉重的部分。

3.我們身處的環境,無論資訊是否主動搜尋,生活裡都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訊息,而且大部分都對自己的生命無益。資訊總是不動聲色地餵養我們,生活上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緊抓著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佛教講的「六根清淨」很難做到,我們以為的「六根染六塵」或許是「六塵纏六根」,是謂「無明」。

4.結束一天的徒步,走進教堂把一整天的思緒不帶批判地放下並交給上帝,是一種意想不到的清理歷程。

5.朝聖路上的這些浮現,一件件關於「道謝、道愛、道歉、道別」,我不帶批判地看著它們升起,看著每一件記憶起來的事情都帶著怎樣的情緒反應,有時委屈、有時憤怒,就這樣帶著它們一起走。

6.走進當晚要歇腳的小鎮,我會走進教堂參加晚間彌撒,我用聽不懂的詩歌當背景,靜靜地對著上帝禱告,我把每一件浮現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上帝,然後就交給祂,不再帶走。

7.身體非常奇妙,為了生存,自動將所面對的創傷,改寫成第三人稱的故事。因為是故事,彷彿就不痛了,但其實身體都知道。

8.重複又單一的徒步,曠野必定有聲。

9.真心建議你可以用與外在隔絕的方式徒步前進。不聽音樂,沒有筆電也不做紀錄、也別帶書,因為連閱讀都可能讓自己逃進另一個世界。絕對孤單地陪自己走一段路,才有機會好好看看自己的模樣,如果有人同行,那可以約定好,堅持靜默徒步。

10.這一條路,真的沒人認識你啦!啊不是一直嚷嚷著要做自己,現在不就正是時候。一成不變的景色,身上又沒有任何與外界聯繫的工具,請容許自言自語。你會遇到自己專屬的新朋友,我和「粉紅史考特」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相遇。

11.習慣眼見為憑,用人的眼光看死亡,會錯把人生的結束當成生命的結束,當然會無法理解「死亡是個頓點」。死亡,其實就只是發生了空間、時間上的解離變化。

12.為什麼宗教得起源與出發是「神話」而不是「科學」。因為神話讓人更輕易地接受「宇宙觀」。

13.面對親人、摯友發生空間與時間的解離變化(死亡),我們可以做什麼?......不要自責,並寬恕自己。因為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發生。我知道你們都想多做一些什麼事,但你們必須真的做到「不要自責」、「寬恕自己」。

14.關於罪的審判,比較正確的用詞是罪的「消融」。就是重新回到上主的源頭,那裡沒有二元對立,沒有誰比較純粹或潔淨,當然就沒有誰審判誰的問題。所以,重返伊甸園,其實是「合一」的意思。

15.天主教中保留天使、聖人等故事,的確非常迷人,而令人有信仰的動力,但,任何媒介如不能與「源頭」相連就都是偶像崇拜,任何神話故事宗教儀式,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與源頭相連、與神合一。

16.當馬丁路德談「因信稱義」,許多人的確理解成蒙恩得救,但相對天主教信仰中對《聖經》的詮釋權,妳可以理解成電視的老三台,而新教更貼近於網際網路,人人都是自媒體。所以,新舊教是不同的「合一」路徑、各自發展,重點在與源頭合一。

17.人生故事可以找不同人演相同故事,所以看八點檔時,總是輕易地找到對象投射,而生命故事卻是獨特到只有自己可以創造。

18.你可以持續「專注」在這事情上,這對於不同維度但同時在工作的夥伴會帶來支持。是專注,不是關注。關注事情的發展只會心神不寧,但專注則會帶來能量上的支持。

19.你所抱怨的,就是你選擇的舒適圈。接受全部的自己,是一種對生命的關照。

20.認識一個人像是閱讀一本書,我們名片上的職稱像是書腰或名人推薦,藉此有了第一印象。繁忙的工商社會,往往要在對的時間才有機會看到目錄,也就是閱讀到一個人的生命脈絡是如何被架構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