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份閱讀筆記:《鏡頭外的林佳龍:從台中下雪的那晚談起》第68頁~第89頁

【2022年09月份閱讀筆記:《鏡頭外的林佳龍:從台中下雪的那晚談起》第68頁~第89頁】

1.固定污染源,很多人講中火,但其實也有不少工業用鍋爐。大都是「燃油」的,導致碳的排放量比老舊柴油車還高,為此,台中創全國首例,提高鍋爐排放標準,補助汰換天然氣鍋爐。......↓

2.移動污染源,也就是滿街跑的汽機車,尤其是二行程機車,它是四行程機車排放量的五倍,因此也頒布補助計畫,鼓勵市民汰換。

3.逸散污染源,則是餐飲業的油煙排放,裸露場地(工廠、工地)的揚塵、農民燃燒的稻草、宗教慶典的燒香、金紙和鞭炮。

4.「市長,你這是在指責民眾也是空污的製造者嗎?」這麼做是對的,但一點也不討喜,跟民眾講理,很難聽進去,甚至被誤解是政府想逃避責任, 林佳龍 堅持,他認為政治人物固然要順從民意,也要引導民意到正確方向上,而不是找個「獵巫」的對象。

5.所以,如果你跟林佳龍說,中火就是台中空污的主因,他會說:「這只是原因之一,原因很多,且人人有責。」雖有記者私下說他的回答很蠢,但就在你以為自己選錯人,想對他破口大罵時,他早已轉身離開,積極協調中火的降載和減煤。

6.林佳龍是第一個,讓運轉將近三十年的中火,成功降載與減煤的市長。他要求中火在四年內減少40%生煤使用量,也將延展許可證從五年縮短為兩年,等於中火「每兩年」就必須向市府申請展延一次。2017年底,林佳龍一口氣大砍中火的生煤五百萬噸。不只台電跳腳,中央也憂心忡忡,沒有配套、綠能沒跟上,缺電時,台電一定會說,禍首是台中市政府。

7.白智榮說:「他想得很遠,要我們不要怕。」原來,林佳龍心中是有盤算的,因為中火大減五百萬噸生煤要到2018年2月才開始生效,到時苗栗的通霄電廠、高雄大林電廠的新建機組,都已開始加入運轉,台電絕對有能力調度電力。

8.林佳龍的「未來行事曆」不僅做到週、月的規畫,而是以季、年做單位,並佐以節慶、重大活動或事件。思考事情時,拉開逐一審視,把眼光放遠,就知道點線面該注意什麼。林告訴台電:「我清楚你的底線,別想愚民搬出電不夠的謬論。」與其說他是政治精算師,不如說他步步為營,很戰略且認真地處理每一件事。

9.白智榮說:「去年台中市PM2.5改善幅度達11.4%,是六都第一,2016第四季到2017年第一季,台中同樣獲得六都冠軍,減量2038公噸,整體削減值為8.7%,我們會有1千萬的獎金。」

10.白色封面,長約20公分,寬約10公分,高約5公分,正面看很瘦,側面看卻很厚實的筆記本。曾有人以為這是本口袋書。「那是我的日誌本啦!去年是橘色的,今年是白色的。」原來,那是林佳龍用來筆記的本子。一天一頁,還用「小時」標記的日誌本,林說手寫的感覺比較踏實。

11.一年一本,林佳龍說:「我已經有十七本款式一樣的日誌本了。」各種顏色都有,根本是七彩日誌本山,林說,要看當下走進書局的心情來決定顏色,每年度換一種心情。2018年1月24日那天,林寫著:「環保署領獎。」從環保署長李應元手中,接過協調降載有成的一千萬獎金支票。

12.林佳龍任內,提出超過86項的空污減量措施,包括跨年不放煙火,不管你喜不喜歡,都必須承認他是歷任台中市長最積極對抗空污的。明明得到許多的第一名和得獎,卻還是惡評如潮、罵聲隆隆,因為科學數據敵不過記憶中孩子的咳嗽聲,心理因素掩蓋了理智,看不見市府的努力。

13.新聞局長 卓冠廷 在群組裡跟林佳龍說「這不能自己po,民眾都在罵」,林回:「也有人誇獎我們,按讚。」、卓說「這樣的說法,沒有溫度,沒有同理心,會被罵翻,」,林說「不可以刪文,不要怕。」,卓說「不是怕,是發的時機問題」,林說「事實,就該讓民眾知道。」卓有點火,林也不退讓。已經快半夜十二點了,「一定會被媒體拿去寫,努力會化為灰燼!你是市長,你的決定,我只能尊重,儘管會被罵,我去顧慈庸了。」當時,卓太太洪慈庸正在總統府廣場前參與時代力量因不滿勞基法修法,而發起的絕食抗議。

14.隔天一早七點半,五長會議(市長、三副市長、秘書長),副市長林陵三一坐下馬上說:「我們不要陷入泥巴戰」、林佳龍說「我們得到第一名,就是事實。如果怕受傷,就無發擊敗對方。」林一點也不懼戰,要戰就戰!「我們已經順著民意領導了,但還是要做對的事,把事做對。有人不理性,但無法掩蓋我們得獎的事實,我做的決定,我負責,絕不牽拖或怪罪。」林獨排眾議,舉林肯內閣會議當例子。

15.卓冠廷前陣子視網膜剝離,去醫院動了手術,出院後的一場餐敘,有長輩敬卓酒,卓難為地拿起酒杯,市長馬上站起來說「冠廷剛開刀,不能喝酒,我幫他喝。」他知道林佳龍很愛護他。林選擇的不是討好群眾的政治,而是有先行和理想的意味。

16.燃燒乾枯的稻草,以為灰燼可以改善土壤,讓土壤肥沃,你問農民:「這是誰說的?」他們會說:「古早時代阿公說的。」其實不然,還會造成空污,百害無一利,說服農民「莫閣燒啊」反而會被臭罵一頓,改變習慣這種事很難,但還是得去做,林佳龍經常「主動」跑去火燒現場,幫環保局同仁直接跟農民溝通。

17.外埔綠能生態園區,是由已荒廢十年的堆肥廠而成,現已可採稻桿氣化發電技術,再生循環發電。全量運轉後,每年將以密閉負壓的厭氧技術處理廚餘,可達五萬四千噸,回收再生後的廚餘,不僅處理過程不再有惡臭,轉化過程還能產生生質能源用來發電。政府還以每公斤1元的價格向農民購買廢棄的稻草,每公頃每年多了五千元的收入。

18.白智榮說,他絕對要讓林佳龍跟農民說的「垃圾變黃金」成真,要讓大家看看什麼叫作環保、農民、經濟發展多贏的「外埔奇蹟」。

19.二〇一七年七月,台中人口數已達兩百七十七萬八千多人,躍升台灣第二大城,平均每年成長兩萬人,大約一萬人是自然成長,另一萬人是外部移入。台中愈來愈宜居,托育、托老一條龍、青年希望工程、大台中山手線等等。

20.一一一一人力銀行網路民調也發現,願意留在家鄉工作的上班族中,以台中市民「留鄉」的比例最高。國際知名研究機構GaWC公布二〇一六年世界城市的排名,台灣只有台北、台中、高雄進榜,而台中首度進榜就排名全國第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