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份閱讀筆記: 《溫暖的魄力:陳時中的從醫初心》第102頁~第123頁

【2022年10月份閱讀筆記: 《溫暖的魄力:陳時中的從醫初心》第102頁~第123頁】

1.台灣在整個武漢肺炎防疫過程中,關於「普篩」的爭議從來沒停過。但是,在疫情的頭兩年,指揮中心始終堅持以「隔離」做為最高指導原則。事實證明,台灣的防疫的確做得比那些大規模普篩的國家成功許多。其背後的邏輯就是「全面防護」,我們不可能揪出所有感染者,但可以把感染者對社會的衝擊降到最低。......↓

2.要談「全面防護」這個觀念,就得從一九九〇年代愛滋病對牙醫界造成的衝擊談起。當年的牙科,牙醫師不戴口罩、手套,老一輩牙醫覺得這樣對患者不尊重,醫療器材當然有消毒,但絕對沒有今天這麼嚴謹。1980年代美國爆發愛滋病,1990年,美國佛羅里達一位牙醫竟在治療過程中,把愛滋病毒傳染給6個病患。那個年代,愛滋被視為絕症,引起極大的恐慌。

3.愛滋病是後天免疫不全的疾病,病人初期經常會有口腔潰瘍或類似牙周病之類的問題,然後就去牙科報到看病,這無疑是極大威脅。當時大家對這個新問世的疾病缺乏通盤的了解,就連我本人,也認為愛滋既然是透過特定族群的不安全性行為傳染,只要想辦法把那些病人找出來,就可以杜絕風險。

4.但我觀察了很多天,前後大概看了8百多名病人,根本無法從外觀判斷是否感染愛滋。是否用「檢驗」的方式比較精準?有些醫院或診所設備比較齊備,患者全都先抽血檢驗,確定沒有愛滋病再繼續療程,都做到這種地步了,總萬無一失了吧?可是,萬一病人處於潛伏期呢?

5.當時更有醫院設法把愛滋病人和其他病人區隔看診,設立愛滋牙科診療室,也有人提議要針對特定病人做註記,但還是無法有效降低風險,全都是無效手段。如果要靠病人自己承認,更是天方夜譚。檢驗、設專區指望病人誠實以告都行不通,到底該怎麼做?

6.因應愛滋病的衝擊,美國提出的對策是「無分別」的全面防護,要把所有病人都當作可能的感染者,台灣牙科後來也採行這個方法,不過,營業成本增加,一開始也遭遇不小的反彈。但最後大家還是接納了全面防護的方案,因為大家覺悟一個事實:驗出來沒事,不意味著真正安全,反倒做好全面防護,才能有效降低風險。成本增加總比被感染好。

7.從那時起,牙醫就開始採行戴口罩、戴手套、徹底消毒器械等措施,添購許多拋棄式防護行頭,購買器材的原則也產生大改變。早年買手持醫療機械時,會挑轉速高、性能好、價錢貴,但是在高溫高壓的消毒過程中,機械很快就耗損,於是想法從「耐久材」的觀念轉為「非耐久」,不那麼貴,耗損就換掉,以因應新策略帶來的成本壓力。

8.這樣的轉變經過一段陣痛期,慶幸的是,台灣的牙科院所在業務沒有停頓的前提下,完全沒有發生感染危機,這套守則,也被奉為之後整個行業的標準動作。因此,二十年前牙科在愛滋感染控制的經驗,跟武漢肺炎防疫的過程,是有相通之處的,也就是「普篩的風險」。

9.防疫策略不外乎:醫療、檢測、檢疫跟隔離。比如巴西採用醫療為主,有病再醫,剩下的不管,希望能夠達到群體免疫;檢測是透過篩檢把病患篩出來;隔離與檢疫則是把可能有風險的對象暫時隔離起來,也是台灣防疫政策的基調。

10.普篩支持者認為:「檢驗最科學、為什麼要省檢驗的錢、驗了不就可以把有問題的揪出來?有問題的就去治病,其他沒問題的就不必關了啊!」乍聽之下好像很有道理,但只要回憶鑽石公主號上發生的事就可以想像,以檢測為主的防疫政策,會有多大的風險,也就是漏網之魚。當時鑽石公主號的做法是,陽性的人送醫院,陰性者則回船上,但陰可能轉陽,回到船上又會把病毒傳染給真正陰性的人,最後就像整艘感染庫,沒完沒了。

11.我們的做法是,機場入境的旅客,若出現症狀,就送檢驗,這個關卡大約可以篩出50%的感染者。倘若實施入境普篩,不論有無症狀,一律檢驗,大約可再多篩檢15%的感染者。也就是說,如果有100人是感染者,透過篩檢,終究會有35人是沒驗出來的。而我們所採的「居家檢疫」則可大幅降低這種漏網之魚。只要十四天居家檢疫能徹底落實,就可做到,縱使有感染者也不會脫框,都沒有差別,都被框住了。

12.「你還是可以做入境普篩啊,再居檢14天,雙重保險不是更好?」其實,多做一步反而有害。「我明明沒病,為什麼關我?」在心態上已經不同了。只要拿到陰性證據,勉強配合做居家檢疫,脫框的機率就會提高,讓社區蒙受極大風險。居家檢疫脫框率,50人大約佔0.3%,只要35%偽陰性的人,有5%脫框,風險就更高了,這就是不做入境普篩的原因。

13.「先隔離十四天,十四天之後再篩呢?」乍聽滿吸引人的,但每次都被眾專家否決掉,因為各種證據都明確指出,在發病後十天,縱使還有病毒,基本上已經沒有傳染力了。總之,居檢只要做到100分,不管前篩、後驗,都沒有意義了。做檢驗就是為了醫療,有症狀再去篩選就好。沒症狀就算有感染,但不影響健康,也就沒有醫療的必要性。

14.大家要認清,檢查是有局限的,不能把精力放在檢查方面,而是要把所有人都當作有這個可能性,防護周到,風險自然降至最低。我們不會想用普篩找出病患,也不會在健保卡上註記,因為徒勞無功。已經有太多以篩檢代替檢疫的國家,防疫效果都不彰,為什麼要重蹈覆轍?普篩讓民眾錯覺自己安全,以為有問題的都被篩走了,所以掉以輕心,這才是最大的防疫破口。

15.為什麼要等到56天零本土確診以後才解封(2020年6月7日)呢?目的要洗四次(四個十四天),這時縱使還有漏網之魚,傷害量也非常低了。不管愛滋也好,武漢肺炎也罷,面對難以捉摸的敵人時,全面篩檢並無意義,唯有全面防護,才是釜底抽薪之道。

16.一九七〇年,勞保的醫療門診給付上路,雖然嘉惠許多人,但因為論單計酬,後來衍生出「檢查多、施藥多、住院多」等浮濫問題。

17.早年的勞保是採「擇優特約」的方式,但特約診所非常少,儘讓極少診所承辦;也就是說,無論治療什麼症狀,一張勞保門診單就可以領一次給付。於是形成兩種弊病:因為論單計酬,所以就算一次能處理完的毛病,還是要病人跑很多趟。比如說,蛀牙五顆,診所只會一次補一顆,要你跑五趟,造成醫療資源浪費,也損害病人的權益。業界甚至出現教醫師如何說服病人多來幾次的話術,更扭曲的是,勞保門診單簡直變成了一種有價券,竟有些公司經手勞保業務的人,還把勞保門診單拿出來賣。

18.特約診所壟斷了勞保業務,很多病人都集中在這些特約醫療機構,導致其它醫療機構的病人就比較少。於是,對診所來說,爭取特約變成最重要的事,拿到特約,就等於保障了病人來源,就只想著如何申報以獲取最大利益,根本不思改善醫療品質,診所在爭取特約的審查過程中,也容易衍生各種弊端。

19.若要解決弊病,一方面要開放勞保,一方面則必須推動以「專案制度」(類似現行的包裹給付)取代論單計酬。舉例,病人來補牙或做根管治療,不管前後跑多少次,都算是一個專案,就按照專案項目來給付費用。

20.原本牙醫界是支持口腔保健運動,後來竟有些醫師跟我反映:「推廣很好,牙醫師的社會形象也提升了,可是如果大家都很會保健牙齒,以後就沒病人了。」在我看來,這樣的擔憂是多餘的,而且這樣只會使願意做疾病預防的空間變窄。

21.而能夠創造雙贏的解套辦法,就是總額支付制度,就是預先以協商方式,設定整個團體的費用「天花板」,訂定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健保醫療服務總支出。至於這筆支出要怎麼分配,由團體內部決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