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份閱讀筆記: 《溫暖的魄力:陳時中的從醫初心》第246頁~第260頁

【2022年10月份閱讀筆記: 《溫暖的魄力:陳時中的從醫初心》第246頁~第260頁】

1.這一波歐美海歸潮的挑戰雖然凶險,但關關難過關關過,社會原本還為多日的「嘉玲」(加零)額手稱慶,但根本沒有任何鬆懈的空間,4月就爆發了敦睦艦隊群聚感染危機,嘉玲破功。......↓

2.敦睦艦隊包括康定艦、岳飛艦以及磐石艦,總計744名官兵,2020年3月15日,敦睦艦隊從帛琉啟程回台灣,4月9日返抵左營,因為在海上航行近1個月,返台後官兵們只在艦隊上繼續再隔離6天到4月13日,就算是30天隔離期滿,4月15日便全數離船回到社區。不料,4月18日竟發現有3位官兵染疫,這事非同小可,船艙是密閉空間,官兵們在船上又是多人同房,起居密切,互相傳染機率極高。敦睦艦隊回來以後,還由參謀總長主持結訓,連小英總統也曾到港邊迎接軍艦返港,若發生什麼意外,那恐怕是「動搖國本」,更棘手的是,官兵們下船後就各自回家,足跡遍佈全台。

3.發現後的第一時間,我決定立即召回所有官兵集中檢疫,雖曾考慮過就地居家檢疫,但擔心會在社區擴大,仍然決定採取最高等級的集中檢疫。補破網刻不容緩,這些阿兵哥要搭什麼車、在哪集中檢疫,全都在當晚安排好,醫療檢驗人員也不眠不休配合,連夜完成7百多件檢驗。結果發現有36名官兵確診,全都集中在磐石艦,多數無症狀,之中8人還已經有抗體。堪稱是防疫一路走來最迫切的危機。

4.因為恐懼,當時引發各種對立,社會出現譴責的聲浪,去追究軍方或個人是不是刻意隱匿或嚴重疏失,對我來說,這個節骨眼去撻伐誰或處罰誰沒有太大意義,當務之急是亡羊補牢,軍方雖有缺失,但整個社會若陷入「獵巫」的情緒中,反而自亂陣腳且造成各種不必要的歧視,大家若不坦承,更不利防疫。非常時刻須有認知:病毒才是敵人,多關懷,少責難,不要花心力內耗。

5.我在指揮中心的記者會也特別提到,以前我當預官,部隊有人吃壞肚子卻不敢講,就是怕會連累整班或整排無法休假,以後在群體裡也很難生存。我說這個小故事的目的在於:希望大眾能以理解代替指責,這時花力氣追究誰輕忽犯錯,只會帶給官兵們過大的壓力,對防疫無濟於事。

6.我們發出了20萬則細胞簡訊,民眾若有相關接觸也可透過1922通報,國軍也非常配合協助匡列接觸者,讓指揮中心抓緊時間做疫調,各單位通力合作,盼能把可能造成的風險降至最低,所幸最後危機落幕,我們守住了。

7.國際疫情從2020年初燒到年尾,有些地區像人間煉獄,相較起來,台灣簡直處於異世界,平靜得讓人不可思議,期間不是沒有危機,幸運的是每次都化險為夷。感謝各單位的積極配合,國人自主防疫的意識更是功不可沒。

8.磐石艦隊侵襲率約9%,相較於法國戴高樂號的52%、美國羅斯福號的24%,我們疫情規模較小。推測是在艦上推行戴口罩、發燒者進行隔離等防治措施有關。震驚全球的鑽石公主號當初也曾停靠基隆港,讓船上2千多名旅客下船在台灣各地觀光,竟沒有對社區造成衝擊;敦睦艦隊的官兵下船後,足跡也遍布全台,我們也奇蹟般的守住了,為什麼這麼凶猛的病毒,到了社區就「斷鏈」了呢?這都是因為國人有高度警覺性,戴口罩、勤洗手、認真消毒環境。很多歐美國家甚至把戴口罩視為自由人權的侵害,也是疫情難以緩和的原因之一。

9.國人對防疫有高度共識,指揮中心決策下達後,包含公共場所、大眾運輸系統要配戴口罩、儘量避免大規模群聚等等,大家都願意顧全大局配合規定,這是台灣能夠維持平安的重要原因。

10.雖然大多數國民都信任政府,我也知道懷疑的聲音從未停過。極少數媒體甚至認為台灣是有社區感染的,只是指揮中心隱匿或美化數字。我想說的是:「有零星感染者進入社區」跟「有社區感染」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我從未否認過可能有無症狀感染者進社區,問題是要把隱匿的全部揪出來是不可能的,只能盡所能讓傳染鏈斷鏈。這也是為什麼一再強調,落實隔離檢疫比普篩有效?因為篩檢是有漏洞的,若讓偽陰性的人回到社區,在自以為沒有感染的狀況下輕忽,極有可能造成嚴重問題,鑽石公主號就是最佳例子。

11.普篩的目的?為政策背書?若驗出大批陽性,後續分流跟隔離可以落實嗎?檢驗儀器的敏感度都並非百分百準確,尤其當快篩的特異度僅70%的檢驗結果來做普篩,並非最好的政策,韓國篩檢方式是PCR,不但成本高,風險也高,因為這種「得來速」的檢驗方式,讓可能偽陰性的人回到社區就會造成風險。若要做篩檢,重點應該是後續的「分流」,以寶瓶星號為例,當初規劃是:篩出陽性個案便對接觸者做疫調,同時分流分艙,將陰性及陽性分流外移,並對船艙消毒,分批逐次細拆,整個過程估計要5到7日才能完成。

12.台灣有便宜的健保,民眾也很習慣有不適就去看醫生。根據統計,在疫情流行期間,台灣有600萬人的就診紀錄與武漢肺炎相關,這可以幫助醫生做判斷。某個角度,健保紀錄就是類普篩,資料完整,有詳細疾病紀錄及加註旅遊史,可針對特定個案主動篩檢,這都是歐美國家難以做到的。歐美多數是篩檢過後就放回社區,時間可能數日或數週,反而增加傳染風險,加上美國醫療保險商業化,人民若非大病不會輕易就醫,導致疫情爆發後輕重症都擠到醫院,反而不利防疫,造成醫療系統崩潰,許多走普篩路線的國家,後來疫情都沒控制好。

13.封城之類的強硬措施,證實是有效的,但社會成本極高,台灣的狀況沒必要走到那一步。對於隔離檢疫,我們始終重視,民眾可能難以想像,在正常生活的同時,國內竟有好幾十萬人在做隔離檢疫,按照風險不同分成三類:一是居家檢疫,二是防疫旅館,三是集中檢疫所。

14.當時有35家集中檢疫所,高達3700多間房。負責掌管這一塊的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還被調侃為「全台最大旅宿業負責人」。過去無論是移工入境、武漢包機、歐美海歸潮、敦睦艦隊等,都靠這些集中檢疫所來處理,從最初設置至12月,發現確診後轉到醫院治療的約有270人左右,占總確診人數的34%,為台灣擋下不少風險。

15.從4月13日起,指揮中心開始思考要逐步放寬,讓民眾展開防疫新生活,讓經濟活絡起來。2020年因為武漢肺炎全球肆虐,重要的體育賽事都因此停擺,但中華職棒在5月8日就開放千位球迷進場,成為世界第一個可以「開門打」、有球迷觀賽的職棒比賽,吸引國際媒體報導,這是屬於全民的驕傲。

16.指揮中心於6月7日宣布擴大鬆綁生活防疫規範,讓人民恢復正常生活,各國疫情都還這麼嚴重,要完全根絕所有感染是不切實際的。我們能做的是:不讓感染擴散,將威脅降至最低。只要掌握三個防疫大方向:落實邊境管制、隔離檢疫以及高度社會配合(戴口罩、勤洗手、維持社交距離)加上台灣有健保讓就醫和追蹤都方便,各方面配合起來就能發揮綜效,把R0值(病毒基本再生數)降到最低。

17.一段歷史借鏡:1918年流感大流行時,美國費城一開始沒有做檢疫,死亡率很高;而聖路易斯有做,死亡率較低。但是,聖路易斯後期放鬆警戒,導致疫情再起。台灣防疫成績雖有目共睹,但國際疫情方興未艾,還得嚴守防線,特別是秋冬季,不必幻想天天零確診,而是上緊發條、提高警覺,絕不能變成另一個聖路易斯。

18.台灣依慣例舉辦當年度「代表字」大選,在66個候選字中,「疫」字毫不意外以壓倒性差距獲選為2020年代表字,我個人選擇的是「合」,雖然沒有進前10名,卻是我很深的感觸。台灣疫情能夠控制住,靠的就是全台灣從上到下的「合作」。

19.在防疫過程中,政府尊重專家判斷,讓指揮中心有完整的指揮權,在疫情燃燒時,維持政策的一貫性,避免父子騎驢的窘境。此外,從中央到地方,縱向或橫向的聯繫都很順暢,大家打破本位主義,跨單位合作,半官方或民間機構大多積極配合,加上國民充份信任,上下一條心,才能創造台灣的防疫奇蹟,以「合」抗「疫」,平安度過最艱難的考驗!

20.國人生活如常,維持八個多月零本土紀錄,直到2020年底,因為紐西蘭籍機師染疫,傳染給一位本國籍女性友人,才打破長時間零本土確診紀錄。已經習慣每日加零的生活,一例足以舉國譁然。不過這危機很快就平息了。

21.就在此時,鎮守國門的部桃卻發生群聚感染,為防疫帶來變數,2021年1月11日,部立桃園醫院的醫師在治療確診病患時不幸被感染,之後引發院內感染,其中一名護理師又傳染給家人,最後一共造成21人確診,甚至有1人不幸死亡的憾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