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份閱讀筆記: 《溫暖的魄力:陳時中的從醫初心》第324頁~第341頁

【2022年10月份閱讀筆記: 《溫暖的魄力:陳時中的從醫初心》第324頁~第341頁】

1.有人說,烏克蘭跟俄羅斯的標準好像更嚴格不是嗎?那是因為這些國家都曾發生過核子事故,因此在一段期間內,對於輻射物質的容許量都會降到極低。理由是民眾經歷核災後,已吸收太多輻射物質,禁不起承受更多輻射風險,因此才會嚴加控管。像日本在福島核災後,就嚴格約束食物或飲水中的放射物質含量。而台灣雖然沒有發生過核事故,但我們的檢驗標準(以銫為例)卻是比照發生過核災的日本一樣嚴格。......↓

2.二〇一一年福島核災發生後,政府第一時間就全面禁止福島五縣食品進口,隨後也對日本來的食品標準加嚴。但核災已經過去11年了,世界各國都陸續放寬或解除相關管制,只剩下台灣跟中國仍禁止福島食品輸入。

3.台灣做為國際社會的一分子,未來也有許多方面需要與日本攜手合作,很難用「風險未知」為藉口繼續把福食拒於國門之外。我們要做的是風險控管,而非全面拒絕。

4.也有人說,為什麼只驗碘和銫?在釋出的核種中,以銫占最大宗約88%,不僅占比最高也是最容易驗出的。至於委員提議要驗的鍶只占千分之三,檢驗難度高且曠日廢時,從科學角度,根本無須每一項目都去驗,只要從銫量就可推估其餘核種的量。

5.在配套措施方面,從「禁止特定地區進口」改為「禁止特定品項進口」;針對具風險品項,並要求提供雙證明(「輻射證明」與「產地證明」);福島五縣食品更是於邊境就逐批檢驗,加上台灣對原子塵或放射汙染容許量門檻之嚴,能夠進來的食品,其實都是相當安全。

6.台灣的確渴望能在國際社會上獲得更高的能見度和迴旋空間,但國家絕對不會以國民的健康做為籌碼去「交換」國際利益,而是在一個公平且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為台灣爭取最大利益。無論是萊豬或福食,各種質疑我覺得都是好事,在民主社會中,任何聲音都該被聽見,只是我希望最後還能夠回歸理性討論,讓食安歸食安,政治歸政治。

7.其實,這本書在去年春節後就已經完成,原本預計2021年5月出版,但疫情來得猝不及防,每日忙於防疫,出書的事當然只能擱下。2020年天下文化邀請我出書,我的想法很單純,就是為防疫留下一個紀錄,也藉此與民眾溝通一些重要政策。

8.二〇二一年二月完稿時,整體而言,日子平靜安穩,民眾生活如常,2021年5月13日以後,台灣還是發生了社區感染。從諾富特飯店到北部地區擴大,5月15日起,雙北提升三級警戒、全國則維持二級;到5月19日,全國升至三級。

9.當時每天約近百個本土案例,必須用校正回歸的方式,把延後登錄的個案依採檢時間追加到之前公布的數據。當時引來不少嘲訕,甚至有人認為是一種數字遊戲。但校正回歸舉世皆然,也有其必要,而台灣的校正速度也算是快的,才能夠正確反映並研判疫情趨勢。

10.台灣應該是全球疫情訊息最透明的地方,即便最嚴峻時候也未曾想過要美化或掩蓋。要讓民眾相信政府,就不能對他們有所隱瞞,事情是如何,就應如實揭露,並清楚告訴民眾我們的因應對策。

11.我們從SARS疫情後開始不斷累積的經驗絕對沒有白費,從5月19日全國升三級,我們僅花兩個多月即控制疫情。到了7月27日,全國同步調降成二級警戒。

12.在大規模感染後,已經不太可能再去追溯源頭,當務之急就是確實做好匡列,我們過去的精準疫調做得很好,但在確診人數呈指數型成長時,這時就必須應用大數法則來控制疫情。民眾普遍有一種觀望心理,沒疫情時,打疫苗的意願都不高,即便三月時有足夠的疫苗,也很難強迫大家接種。

13.當時有人質疑政府是因為意識型態刻意「卡」疫苗,阻擋企業或民間組織採購BNT疫苗,對此,我一定要鄭重予以否認。

14.在疫情緊張時,人命關天,任何可以買到疫苗的機會,政府都很願意與民間合作,努力排除法律障礙讓疫苗進來。後來那1500萬劑的BNT疫苗能夠進來,就是民間企業與政府通力合作的結果,疫情若失控,民眾對政府的信心勢必打折扣,能搶到好的疫苗協助台灣穩住陣腳,歡迎都來不及,談何阻擋?重點是:必須是「真的」有管道可以買到疫苗,當時好些情況根本都還沒眉目,談何配合?

15.因為種種因素,台灣在國際上一直都很難施展,從採購疫苗的困難就可見一斑,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要發展國產疫苗的重要原因,我們不能一直仰人鼻息,或是在採購疫苗時屢屢被扼住喉嚨,必須要有自己掌握關鍵戰略物資的能力。

16.一直以來,被部分人士質疑的高端疫苗,真的有這麼差嗎?截至2022年6月28日,全球各國研發的疫苗約有167支進入臨床實驗,高端是「唯二」入選為WHO團結疫苗試驗三期的疫苗之一,能夠雀屏中選,就足以證明高端是WHO專家認為相對優秀且有發展潛力的疫苗。

17.如果疫苗研發是一場奧斯卡獎,AZ、莫德納、BNT、嬌生就是上一屆的得獎者,而我們國產的高端,則是這一屆的入圍者,而且得獎的呼聲也很高,在臨床試驗數據中,高端也確實表現得相當好!這支台灣苦心研發的疫苗,被少數人士嘲諷,實在冤枉。

18.在染疫力、傳播力快速增加、重症率低,全球正在開放的狀況下,台灣沒有必要,也沒有本錢繼續走邊境嚴管的路線。繼續用高強度的防疫策略來防堵低殺傷力高傳染力的Omicron也不符經濟效益。我們必須在兼顧國家競爭力與社會穩定性的前提下,逐步修正防疫策略。台灣民眾是「不習慣」國內有疫情的,但如果真的要做到「與病毒共存」,大家就不能再抱持一定要「加零」的思維。

19.以每進來1000人有25人染疫的數據來看,這些「漏網之魚」當然會讓疫情再起,當確診數呈指數型成長時,單日確診人數破萬甚至上十萬都是可能的。要降低失控的風險,除了疫苗覆蓋率,另一個則是藥物。原則上,我們還是希望能夠盡可能把疫情爆發的時間點往後延一點,以減少重症比例,也做好分流準備,以免醫療被癱瘓。但也不能拖太晚,其它國家都開放了,我們還在進退維谷,就會影響國家競爭力。

20.要避免疫情失控,疫苗覆蓋率是重中之重,有接種過兩劑疫苗的致死率,低於沒有打或只打一劑的,特別是中高齡者。今年初,治療藥物也順利進來了,這是第二項武器,有了藥物,是時候要迎向共存了。

21.幸運的是,台灣並沒有發生最壞情況,最高單日確診數是5月27日的9萬4千餘例,到了6月以後,疫情就慢慢降溫,雖然目前還沒走完,但最高峰應該已經過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