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份閱讀筆記:《如果有一天,我們說再見》第140頁~第159頁

【2022年12月份閱讀筆記:《如果有一天,我們說再見》第140頁~第159頁】

1.這個世界,沒人躲得過死神的召喚。所以,親愛的,終有一天,我一定會離開你。不知道那一天何時到來?於是我開始練習,練習對你說再見......↓

2.愛,讓我們勇敢牽手,到時也會勇敢放手。我和太太在大二那年相戀,太太升大四時卻被診斷出罕見疾病。我永遠無法忘記那一天她在打工途中突然昏倒、血流不止。送到醫院時被檢出血小板嚴重不足,一個我們根本沒聽過的「再生不良性貧血」,就這樣成為我們的「第三者」。

3.儘管辛苦的路似乎就攤在我們面前,但我們多年的感情基礎,讓我沒辦法放棄,畢業後決定牽她的手走上紅毯,一同面對各種挑戰,只是沒想到,我太太又被診斷出更為罕見的「貝歇氏症」。有時我想,當初如果不娶她,她可能撐不到現在!但結褵近三十年,雖有很多時間在醫院進出,我必須說:「辛苦沒有少,但後悔不曾有!」

4.我有很長的時間,都是帶著太太四處求醫中度過,我很感謝我太太,她非常勇敢、冒著極大的風險,替我生了兩個珍貴的孩子。之後,身體每況愈下,常出現不明原因的潰瘍。診斷過程如陷五里迷霧,歷經多次誤診,才被確診是貝歇氏症。它會讓人牙齦、腸胃、全體和私處都有潰瘍,甚至臉上長滿痘痘且一碰就破,真的很折磨。九年前她一度高燒昏迷住院,那些日子經常半夜一兩點突然高燒,三不五時就得送急診;我整晚熬夜守著她,白天再繼續錄影工作、照顧小孩,但我的苦哪及得過她。

5.隨著年紀愈長,對人生和生命已有了不同思維,「不放手」是有前提的,如果積極搶救,還能帶給患者與家屬生活品質與尊嚴,當然不能放;但如果生命真的已然到了盡頭,品質和尊嚴已求之不可得,該放手時便得放手,這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體貼家人的最好作法。在媒體工作多年,實在看到太多令人不捨的案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陳秀丹曾在我節目中,提到一個令人非常難過的案例,一名阿嬤因糖尿病引發敗血症休克後送急診,在家屬堅持搶救的情況下,阿嬤兩條大腿被截肢,兩手十隻指頭也切除,看到一位老人家好手好腳被送進醫院,最後不得善終,即便是醫護人員都非常不捨,為其子女者又於心何忍?

6.多年前我便跟太太說,不管是因為車禍意外或癌末病危,「假使有一天我沒了意識,即便搶救之後也無生活品質與尊嚴可言,那就放手讓我走。」半生歷經苦痛的太太,不僅贊同,也做了同樣的決定,因為我們深知,放手不是放棄,而是希望讓活著的人,不會在茫然失措之際,還要面對「救與不救」的兩難煎熬,這才是愛家人的作法,為此,我也跟兩個小孩討論、解釋,讓他們理解父母的用意與心願。

7.我也打算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因為我們不是上帝,不能決定生命存續的時程,但如果能預先簽署意願書,就等於為親愛的家人設想,把心裡的話講出來、寫下來,不會讓家人不知所措中無助地煎熬 。讓我意外的是,有次我順勢開口探詢老爸的意見,沒想到,我以為我的家庭一向觀念傳統、應是非常忌諱談死亡的,當下老爸竟開明地直說:「死都死了,到時也沒感覺,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這不禁令我覺得,對於生死的話題和想法,老人家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保守,後輩也不必太顧忌。畢竟,人生有許多的考驗和磨難無法預料,有些事情,是可以提早做好準備。

8.鄭弘儀,出生於嘉義,父母務農,妻子是大學同學,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及貝歇氏症,結婚後冒險生下兩個孩子,兩人攜手共度二十多年。除了妻子常半夜高燒送急診,鄭白天還錄影工作、照顧小孩,心理上的困頓也很煎熬。這些背景使鄭寫來感觸深刻。

9.作為一個精神科醫師,傾聽患者如何「看待」生死,往往都能從他們表達出的生死觀裡學到很多。我們通常只記得頌讚生之喜悅,卻忌諱去面對或討論死亡。其實,就生命的完整性而言,生與死本就是一個循環,在生的過程中,逐漸完成生命的價值,循環一圈之後,生命才算完整。人生就像畫了一個拖曳著絢麗光彩的圓,有人說這是曼陀羅,起點是生、終點是死,生跟死實則都在同一個點上。

10.在我服務的羅東聖母醫院設有安寧療護病房,這裡幾乎所有的病友都是即將把生命圓線的最後一點給連上的人。在生理上,他們都承受著極大的痛苦,但面對人生的最後一段時,絕多的病友選擇平靜接受,因為他們心理上都準備好了,甚至還有人想加速實踐未完的夢想,讓生命之圓更炫目動人。

11.某天,安寧病房的同事問:「院長,您和黃春明(國寶級文學家)是好朋友,能不能麻煩您邀請他來醫院探視一位病人?」原來是一位食道癌末的病友,他說每每說到黃春明的作品,官先生(患者)的眼睛就很亮!我立即聯繫黃春明老師,當時他人在高雄,一得知此事馬上趕回宜蘭。第二天,黃老師就到醫院,和這位患者來一場生死關頭的約會。

12.官先生告訴黃春明,他知道自己已至癌末,但仍積極面對,因為他的生命就像黃老師筆下的人物,來自基層:雖經歷環境磨難,對生命仍保有濃厚的愛,願意幽默以對,追求生命尊嚴。官先生說:「準備好了,去面對就好。」他很樂觀,用幽默的心情面對逆境。官雖然身罹重病,但這場喜相會裡,依舊逗得大家笑聲不斷,就像小說裡常出現的笑中帶淚的情景。他甚至藉著媒體在場之便,對著鏡頭大聲向還在上班維持家計的太太說:「老婆,我愛妳!」現場包括黃春明、醫護同仁和媒體朋友都一起為他鼓掌,為他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最後的「待辦事項」而深深動容。生命難道不是喜悅的嗎?就算直到生命的終點還是啊,甚至於更加地悠揚、厚重。

13.「自己是個印報紙的人,生活飲食都不正常,幾十年下來,我對身體這麼不好,它只是派一些細菌來教訓我,也不算過分。」大腸癌末患者林桑,說起幾乎奪走他生命的癌細胞,沒有一點怨恨。這可是罹癌四年來經過三十多次化療、五十餘次電療痛苦過程後說的話。

14.林桑原本就是個樂觀的人,將此打擊,他反而發更大的願,拖著剛復原還極贏弱的身子,要蓋一座石屋,「自然、好居住,不是冰冷冷的,病友們有空就能到石屋去靜養。」後來林桑也真的到宜蘭大同鄉的寒溪村買地蓋起屋子來。持續兩年多,「已完成八、九成,真可惜,不知道還能不能睜著眼睛看到石屋裡開始有人進來休養、獲得慰藉。」躺在病床上的林桑覺得,人生完美的句點就該畫在這個石屋落成之刻,可惜卻差了一點點。我們都是流著淚聽林桑這段愛的篇章的。在醫師和護理師隨同救護車回到石屋的路途,如此曲歧顛簸。看著林桑撫摸著石屋的不捨,益發體悟這社會需要更多感動,林桑用愛完整了他的生命,也因此圓滿了許多需要愛的人。

15.官先生和林桑都已經為他們的人生畫好了一個美麗的圓了,這兩個故事距今已數載,但直到如今,當我在診間裡傾聽不同患者訴說,他們是如何看待生死大事時,腦海裡卻還是不斷浮現這兩位老兄的形影,彷彿催促著我快快跟他們說:生命是喜悅的,就算是生命的終點也是。

16.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在醫界與政界多年,精神科醫界前輩,不僅是精神病患的啟發者、公共衛生執行者,也擔任立委為弱勢族群爭人權、制定法律。從小就有反威權意識,曾為平反二二八冤屈、打破禁忌發起「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長期關心支援政治犯、原住民、勞工、婦女、殘障弱勢權益等活動,有「人權醫師」之稱。當過立委、國大代表、高雄市衛生局長、國策顧問。六十歲那年,他受洗為基督徒,並接任天主教靈醫會羅東聖母醫院院長一職,為社會所需要的老人醫療而奔走。

17.那年去貴州義診,在我的記憶裡至今還保留苗族青年依依不捨的表情。因為聽不懂苗族話,待在貴州的那幾天,每位醫生都被分配到一名小翻譯。我的小翻譯很少見到外地人,所以特別興奮,整天黏著我,比較讓我摸不著頭緒的是,打從第一天見面,他就開始為我的離去進行倒數,他會很熱心地告訴我:「你還有五天就要走了!」接著隔天又說:「你還有四天就要走了!」直到要離開的前一晚,小翻譯臉上難掩沮喪神情,我才覺察原來他是在為即將到來的分離感到憂傷。

18.小翻譯對於分離的事實無能為力,但我相信他在一邊數日子的時候,一邊同時珍惜我們在一起的每一分鐘,我們的回憶,也因他的珍惜變得豐富。這事一直在我心中,成為一個提醒。人的生命有什麼、沒什麼,往往不是取決於命運的安排,而是在於我們懂不懂得去珍惜每一個當下。「生命被壓縮到最後一刻,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我時常問自己,也問周遭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會說:「想和最親愛的人在一起。」然而我們的想法並沒有反映在自己每天的行為上。我們汲汲營營於事業、金錢、權力和美貌,時常忽略自己靈性上最大的需求,其實是尋找關係上的安全。(與自己、與他人、與環境及天地)

19.所以,每當我從事臨終關懷服務的時候,我都會試著去打探病人心裡最深的盼望與遺憾,我希望激起病人說出自己最在意的一件事或一個人,我真切認為,當一個人的心願被完成或是遺憾被撫平,才能走得平靜。

20.曾有位罹癌的老先生,我把相同的問題丟給他,他斬釘截鐵回絕我:「沒有!」但他太太在一旁卻悠悠地說:「有啦!他弟弟。」結果換來老先生嚴厲斥責。我私下向老太太打聽,才曉得老先生與弟弟年輕時因分家產鬧不合,已三十多年沒聯絡。透過一些關係,我得到老先生弟弟的聯絡方式,也幸運地與他見到面,可我一提起老先生的名字,弟弟馬上扳起臉孔。為了稱職扮演和事佬的角色,我只好故意跟他說:「你哥哥日子不多了,他真的很想見你一面,你能不能去看看他?」弟弟重複問了好多次:「真的嗎?」最後才勉為其難地答應。有了弟弟善意的回應,我趕緊詢問老先生的意願,得到首肯後,於是著手安排兩人的會面。

21.我永遠記得他們見面時的情景,看著哥哥孱弱的身軀,弟弟在病房門口愣了一會,才慢慢走向前握住哥哥的手,兩人沒有太多話,只是彼此問候,他們把沒說出口的話,化成內心的情感的蠕動,那一刻他們都釋懷了,再也沒有恨。幾天後,老先生面容安詳地離世,我慶幸能夠抓緊機會幫助老先生達成心願,讓他在人生謝幕時心裡頭沒有遺憾。

22.假如有一天,我們說再見,我們一定不希望有來不及彌補的遺憾;我們一定不希望後悔太晚說出:「對不起、謝謝你、我愛你」。推動臨終關懷的目的,不只局限於關懷臨終病人,它更深層的意義在於提醒我們應該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來過,看重每一天的時間與生活。我們都可以做這樣的練習,好好地想像自己的死亡,透過認真面對死亡,進而挖掘自己的內心,你會發現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將一一浮現。很多事情我們都會事先準備,為什麼唯獨死亡我們不做準備?當你提早思考死亡,就會開始整理你的人生,把握剩下來的時間,因為你的珍惜,人生就會不一樣!

23.現任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六年前,余廣亮決定放棄高雄醫學中心麻醉科主任的頭銜,跨入公共衛生領域,「哪裡有需要我,我一定去。」目睹許多窮病交迫、與愛滋重症病人,曾跟屏基督團隊到泰緬邊境短期服務,後來出任屏基台灣駐馬拉威醫療團團長,長期協助馬拉威。獲第十八屆個人醫療奉獻獎殊榮。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