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份閱讀筆記:《如果有一天,我們說再見》第228頁~封底

【2022年12月份閱讀筆記:《如果有一天,我們說再見》第228頁~封底】

1.相信許多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無論是當事人自身,或是間接面對的親友家屬,都會對「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生起更深刻的思索,這也是近二十年來,從生死學、生命學,乃至生命教育,所以被重視的原因。我們都承認,人既有出生,便有生命結束的一日。只是一般人習於將新出生的生命,視為人生的起點,而把死亡當成生命之旅的終站;對於啓程,欣慶迎待,對於終點,依依不捨,此乃人之常情。若從佛法的觀點,死亡並非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生死並非由始至終的一直線,而是相續相生,無始無終。......↓

2.從佛法來講,人的生命,在這一期生命開始之前,過去已有無數的往昔生;在這一期生命結束之後,未來亦將有不斷繼起的新生命。也就是說,生命是從生到死,從死到生的一生又一生。

3.在生命長河之中,這一期生命的意義,是為了完成過去生未盡的任務與使命,佛教有個更積極的說法,叫作還願。因為過去生許下承諾,所以在這一生,無論面臨各種境界,或者扮演各種角色,正好可以把自己的角色學習扮演好,健全圓滿我們的人格;把面對的各種順逆因緣,當成是修福修慧的資糧。當這一期生命圓滿之時,所累積的福慧資糧,即是下一期新生的開始。

4.若能認知生死相續相生的事實,就能幫助我們消融對於死亡的畏懼。在我過去擔任法鼓山助念團輔導法師期間,經常與臨終病人及其家屬接觸,我發現面對死亡的課題,儘管恐懼、不知所措的情景有之,然而豁達以對的人也不少。比如預立遺言,或是在生前舉行告別式,都是兼具了勇氣與豁達,如此作法,也可使得親人放下不捨,減少遺憾。

5.站在宗教師的立場,我認為預立遺言及生前告別,最重要的意涵在於表達感恩。預立遺言與預立遺囑稍有不同。預立遺囑,須經由法院公證,使具法律效力。預立遺言,則是對自己的一生盡責負責,也是心願的表達。內容可包括:生命末期的醫療方式,或是對身後事處理方式進行交代,讓家人有所依循。我們鼓勵大家,能在身心健康的狀態下預立遺言,向家人表達感恩,或給後代子孫勉勵,讓人感覺非常溫馨。

6.預立遺言雖不具法律效力,基於對當事人意願的尊重,家人通常會予以遵照辦理。倘若事與願違,也就是臨終之前,已知家屬對遺言內容抱持不同意見,也要請當事人學習放下,只「往前看」,著眼於未來的新生。以佛教徒為例,知道自己這一生的任務、功德已經圓滿,此時首要任務,便是放下一切掛礙,一心求生佛國淨土,或是乘願再來人間,才是緊要。

7.至於生前告別的地點,則視個人情況而定,在家裡、在病床,或是舉行公開儀式,都是可行的。每個人的生命旅程,自出生以來的每一階段,都受到了許多人的關懷、照顧和扶持,假使已知生命有限,或是感謝,或是原諒,或是請求他人諒解,或是交代未竟的心願,能夠親自表達,既是豁達,更是一分自在。該表達的已表達,該圓滿的已圓滿,便能生而無疑,死而無憾。

8.對於臨終前的告別,有時我也會以「感恩你,謝謝你,對不起,再見。」與大眾互勉,但是要能有這份自在,平時就要學習,否則關鍵時刻還真說不出口,因為心有千千結,仍有許多掛礙。

9.感恩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曾說:「能生則必須求生,非死不可則當歡喜地接受;感恩生存,也當感謝死亡。」在生命結束的時候,生前擁有的財產、名利全都帶不走,真正可以帶走的,是我們的慈悲心、智慧心和功德的生命。死亡,使我們放下了此生的種種掛礙,而帶著一生的功德,迎向未來的新旅程,同樣也需要感恩。

10.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一九五五年出生於台灣基隆,一九九三年於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座下出家,曾任聖嚴法師侍者、助念團及護法總會輔導師、關懷院監院、僧團男眾副都監,也是聖嚴法師於二〇〇五年傳法的法子之一。二〇〇六年九月起接任法鼓山第二任方丈,二〇〇七年擔任法鼓山僧伽大學院長,二〇〇九、二〇一二年續任第三、四任方丈。

11.果東法師性情開朗,言語幽默,每以精闢金句提點大眾,從煩惱念轉清淨心,唯在一念之間。透過各種場合,進一步闡發聖嚴法師所教導的「心靈環保,即正面解讀,逆向思考」真諦。

12.前次去沖繩附近的小島,這個行程算是一次滿昂貴的電影籌備勘景,成敗未卜,心裡難免忐忑。第一個畫面是在搭渡船的時候看到好幾組結伴出遊的高齡阿嬤,航程中有時渡船忽然大幅顛簸,浪花打入船艙,阿嬤們像小孩子一種歡笑驚呼,笑容燦爛,眼光晶亮,笑顏中還有一樣引人注目之後的靦腆。

13.抵岸下船,大家紛紛起立排隊,才發現她們的身高也真的像是現在四、五年級的小學生,笑咪咪,暖呼呼,矮咚咚的,個個優雅、矜持、謙讓,我真的好想上前摟住她們說一句什麼她們聽不懂的話,讓她們把我當個頑皮的傢伙拍打歡笑樂伙一陣。後來雖然抑制了這個可能失禮的動作,但這一小段同船共渡依然讓我留下了很溫暖的體悟。

14.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有時感覺很漫長,有時卻像眨眼即過,煙消雲散,水過無痕,睡前或晨起靜思,往往是許多未盡事宜,苦楚自省,甚或有些迷惘空虛,不知自己在這世間如滴水入汪洋的生命究竟有什麼意義。

15.那天看到這些日本阿嬤們矮矮的身形,自然會想起現在日本青年們時髦高䠷的模樣,忽然明白了這十公分左右的身高差別,就是一個世代的人用生命灌注的回饋與奉獻,阿嬤們不特定是誰的祖母,其中也可能有人終身未婚,但她們一起用自己每日的勤奮,如持家,或執教,或做個基層公務員,或開個小麵店,或清掃街衢廟宇。積一生的歲月,共同育養維護了下一代的成長。下一代從傳承的基因中,立地拔高了十公分,阿嬤們反而像是電影中傳奇的哈比人一樣,快樂出遊。

16.「啊,只要認真努力,這過程比最後這部電影的成敗重要,」我於是這樣告訴自己。看著她們走遠,我除了對自己國家的長輩們心生感謝,甚至想到年過半百的自己也有了一種寬心的慰藉,就是簡單勤奮的生活吧!生命已然通過我們的人生涓滴流播。

17.勘景結束要再搭渡船回航的時候,船才離港,沒有想到民宿主人居然在岸邊揮手之後紛紛縱身一躍跳下碼頭,人掉在落差甚劇的波濤中再度引身向上伸手揮別,讓不知情的客人驚訝屏息,不自覺地張嘴注目奮力搖手。當地的朋友說這是他們特定的習俗,表達真切的地主之誼,這樣的告別當然會增添這段旅程在回憶中的分量與滋味。

18.人生究竟要怎麼告別呢?我常在想。告別的內容是什麼呢?一定有悲傷難捨的情緒吧,一定有誠摯的祝福與感謝,一定有許多許多的交代。但是會有關於「生命圓滿」的分享嗎?會有令人回味或驚喜的安排嗎?會有這種餘裕嗎?

19.生活的繁瑣與重複往往遮掩了背後那在大化之中安靜而透明的生命,我們往往只知道生活苦,不知道生命力也許正昂揚;只知道日夜時序悲歡離合,不知道生命的虛與實,是不是因為知道的這麼少,讓我們害怕這最後的告別,只好把它丟在思緒之外,閉著眼睛走到動身離開的那一天。人生究竟要怎麼告別呢?我常常在想,如果我們大家都想一想,也許會有一些好主意吧!

20.「愈來愈常微笑的黃黎明已經成為我們每個人生命的一部份,讓我們帶著她的微笑,勇往直前好好生活。」這是台灣知名電影、電視劇導演也是編劇王小棣,在二〇一四年六月,好友兼事業夥伴追思會上播出影片吐露的心思,在哀傷中帶著生者往前的期許。六天後,當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宣布她得到國家文藝獎時,她眼眶泛紅不發一語,遺憾兩人一起創作打拼事業,卻已無法一起分享。

21.外表樸素剛強的王小棣,內心極溫柔,擅長把她關心小人物、觀察社會底層現象的感觸,化作戲劇喚起觀眾在跟著哭笑之後,思索美好社會可以如何被實現。創作類型橫跨電影、電視、動畫、紀錄片、劇場。她的創作精神也長期影響台灣年輕創作者,所以被許多知名導演與演員尊為恩師,即使一年只有幾個月的戲,她都不計成本,經年聘請這些年輕人,讓他們有穩定的空間成長。

22.生命中最深的痛,就是面對摯愛死亡,不論你的摯愛是父母、小孩、親友、還是寵物......最深刻的學習,也是面對死亡的那一瞬間,我們才懂得把握當下的每一刻。你不在了,但我都記得你的笑容,憤怒,悲傷,喜悅......雖然你已經不在,但關於你的一切,全都牢牢記在我的心裡。安寧療護,愛他就讓他好走,不忍心看你受苦,所以忍痛讓你走,因為,我,愛,你。面對死亡,練習說再見,終有一天,我一定會離開你,不知道那一天何時到來?於是我開始練習,練習對你說再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