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閱讀筆記:《破解黑心話術,購屋超級攻略》第132頁~第154頁

【2023年01月閱讀筆記:《破解黑心話術,購屋超級攻略》第132頁~第154頁】

1.天龍國台北市,房價漲幅竟然落後給台中、台南、高雄等條件比台北差的地區;原因有二,一是外縣市房價基期低。二是即便台北市居民所得較高,但高房價仍讓台北上班族絕望。受限於薪資天花板的台北房價,確實已經接近天花板,即便QE氾濫資金,也很難將台北房價再往上推升多少,這也證明房價不可能無條件地無限上漲。......↓

2.怎麼起來的房價,就會怎麼回去,我也認為中南部脫離基本面的價格,遲早在2024年後得面對價格修正,尤其是台中新重劃區、高雄楠梓區和非六都地區。

3.許多人樂觀地認為,就算2022年房市開始轉空,沒關係,反正房市跟經濟一樣,是會不斷循環的,每5~10年就會循環一次,這是大迷思。

4.以經濟來說,降息刺激經濟導致通膨,讓政府等經濟回穩後再透過升息抑制通膨,這是景氣循環的必然常態。但回顧台灣房市,從2004年到2015年走了十二年大多頭(中間只有2008年小跌一陣子),而2020~2022年只走了兩年的大多頭,這很明顯就證明了房價走勢並不是單純固定幾年就會循環。

5.比方說:2000年營造低利率環境,當時房貸利率在短短一年多,從7%多降至2%初,降了整整5%的巨大幅度,刺激房價瘋狂上漲,可是2022年後升息壓力極大的台灣,還能用更低的利率刺激房價往上嗎?現在利率這麼低,哪裡還有5%可以降,每次只升息半碼,屋主就偷笑了。

6.第二,2015年以前,台灣沒有有效的打房政策,現在已經有房地合一稅2.0。過去台灣房地產持有成本異常的低,但2022年7月六都已經陸續要讓囤房稅上路了,只要高房價與少子化問題不解決,打房不會停下腳步,更不可能像2004年那樣大幅放鬆信用管制,目前只要被認定為豪宅的貸款成數都被限制在四成,而且還沒有寬限期。

7.第三,美國FED在2008年與2020年兩次黑天鵝事件,都用QE減緩經濟衝擊、替台灣房價帶來飆漲,但也帶來嚴重通膨、甚至是停滯性通膨的副作用,產生美國與全球經濟面臨衰退風險的代價,而QE帶來刺激經濟的效果越來愈差,高通膨的副作用卻愈來愈強,未來美國、歐洲的央行,是否還會持續濫用QE,也要打上問號。

8.過去二十年台灣房價瘋狂飆漲的因素,未來已經不可能再被複製,沒有空間大降息、打房趨勢無法停下、再度QE機率渺茫。

9.一九七〇年代的上班族薪資,平均都在1~1.3萬起跳,當時光復北路和南京東路的預售屋單價一坪才2.8萬元,出社會努力工作、存個兩三年錢就能買房,還可以正常吃飯;現在北市上班族則至少要「不吃不喝」16年才有機會買房。

10.少子化問題嚴重,9歲以下的人口數僅是40多歲人口數的約一半。以2022年30~59歲的購屋主力來說,人口約1704萬人,但二十年後的購屋主力總共只有842萬元,等於二十年後,市場上最大的買房需求直接「腰斬」,更別提還沒將死亡率、年增住宅供給量、低薪、高物價等問題列入討論。因此拿「因為過去房價長期都在漲,所以未來房價也會繼續漲」的邏輯來預估之後的房價發展,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也是外行的見解。

11.屋主又是挑成交價最高的來當底價,屋主不會在意是不是那一筆景觀特別好、裝潢超高級,屋主只會認為:「對方都能賣到那個價格為什麼我不行、你又還沒試過怎麼知道賣不到、你不是說你們公司很厲害,你不是說你會很努力嗎?你就先努力看看嘛!」於是,你內心抱持著:「先把委託簽下來再說,價格之後再慢慢議就好。」就讓屋主寫了一個高於最新成交行情的售價、讓屋主有很高期待,這就是房仲的簽委託日常。

12.實價登錄在多頭是地板、在空頭是天花板。站在房仲視角,因為有實價登錄參考,屋主才會貪婪地想往上加,誤以為是實價登錄才推高了屋主的開價,而不是怪房仲自己一開始就給屋主過高的期待。

13.台灣在2021年的實價登錄2.0,終於把行情的揭露從區段落實到個別門牌,但是美國的實價登錄,揭露門牌只是基本,還會將該區域的行情分為五等級,除了平均值的中位價,還有前50%、25%和後50%、25%的房價平均值,讓消費者可以知道,較好或較差的物件行情大概多少,避免豪宅跟舊公寓混淆一起評估。

14.店長說:「抓住一個邏輯,同社區你要先報一個比較高的行情,才能吸引屋主委託給我們,然後再報幾個一般行情的價格,讓屋主知道行情在哪,最後再報一個最低行情,這樣我們之後才有殺屋主價的理由,才能跟屋主說:『我沒有說一定賣得到那麼高啊,我也讓你知道行情最低在哪哦。』」

15.房仲哄抬與投機客炒作,只是飆漲房價的錦上添花,並非本質主因。為什麼2016和2022年,房仲跟投資客就不繼續炒高房價了呢?房仲不但不是高房價的原因,反而是社會上唯一認真打房的行業,房仲要的不是價,而是量。站在屋主立場,明明把委託簽給仲介,給的服務費比買家高,仲介應該要捍衛屋主的價格,怎麼整天跑來幫買家殺價、一直幫買家說話,一直要屋主降價?

16.沒有賣不出去的房子,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屋主的售價高低,就是決定仲介成交率高低。價格優勢就是最無腦的成交密碼。有經驗的房仲,會在第一次跟屋主碰面簽委託時,就先進行第一次殺價,讓屋主心態別那麼高,議價議的不是價格,而是屋主的預期心態。

17.如果你今天是買家且成交非常順利時,不要懷疑是自己價格出太高,或是房仲賺得太輕鬆,就沒Sense地反悔出價或回殺仲介服務費。你可以馬上遇到價格划算的房子,是仲介已經先花了好幾個月甚至半年時間的努力殺價。價格便宜的物件,是房仲犧牲陪伴家人與子女的時光,替你換來的。

18.我不反對原物料上漲與通膨嚴重導致房價上漲的看法,只是不準確且以偏概全,更是個被誇大的話術。原物料漲,干中古屋什麼事?你家的房子也不可能因為通膨而長大八坪。

19.業者不願意告訴你的真相是:「建商的利潤率」。用麵粉漲價所以麵包變貴是「偷換概念」技巧。大家都以為原物料漲三成,所以房價跟著漲30%很合理,但你曉得原物料占建商的「總銷」多少比例嗎?總銷就是整個預售案全部售價加起來的金額。一戶一千萬、一坪25萬的售價,主要由三大要素組成:土地成本、原物料與其它、建商利潤。建商的最終營收,必須將總銷扣掉土地成本與原物料等其它成本,最終才是建商的利潤,因此這三大要素各自占的「比例」就非常關鍵了。

20.土地成本最高,大概占總銷的40~50%,也就是我們花100元買預售屋,有將近一半是支付在土地成本。建商的利潤率是依照景氣浮動的,空頭市場就賺少一點,可能落在20~25%,瘋狂大多頭則會落在25~40%,也就是你花錢買房子有大概三分之一到四成是建商賺走的利潤。假設土地占40%、建商利潤抓35%就好,那原物料工人之類地成本,僅占總銷的約25%而已。所以原物料漲三成,是25%的三成,不是房價漲三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