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閱讀筆記:《破解黑心話術,購屋超級攻略》第177頁~第209頁

【2023年01月閱讀筆記:《破解黑心話術,購屋超級攻略》第177頁~第209頁】

1.買過比較多間房的人,真的比較懂房市嗎?真的不見得,「在瞎子的國度,獨眼龍就是國王」。他們只是剛好搭上低利率環境與聯準會QE的順風車罷了,去比較其他同時期也買過房的任何一位長輩,他們不也是傻傻買了一間房,然後就莫名其妙翻了三倍嗎?......↓

2.常買股票的就懂股市嗎?很多人天天盯盤當沖,績效遠輸大盤;有人買了股票就擺到忘記,二十年後回頭看收益率反而還比天天盯盤的人更好,我們也不認為這些擺到忘記卻在股市賺錢的人,能有多懂股票吧。

3.「買房抗通膨」這點並沒問題,問題是台灣的買方常拿這個理由騙自己。因為購買的資產,價格必須合理。以台積電為例,如果你股票成本是100元,那就是傳家寶;如果成本是688元,那就是燙手山芋。差別在你購入的「成本」必須合理,不能溢價,否則你買房還沒抗通膨,當下就現買現賠了。

4.大家高估建商對於房市預測準確度。根據2017年財訊的報導:《十大建商庫存賣壓超過三千億,房市恐盤整五到十年》。可以看到全台庫存量排名前十的建商,清一色全是知名上市公司。為什麼聰明的建商,沒有在2015年預測到房市轉空?為什麼搞到自己在2017年賣壓這麼重?還讓餘屋量衝到歷史新高,搞到自己不敢推案、不敢買地,直到2020年才因QE幸運解套。其實建商對房市的預測,真的沒你想的那麼厲害。

5.餘屋,就是預售案賣到完工都還沒賣出的房子。房子賣到交屋還沒賣完會有很多麻煩事。首先:樣品屋要不要拆?有底薪的代銷要不要撤?一旦餘屋過多,又遇到央行升息,就是建商最頭痛的事。

6.以2017年賣壓第一的興富發來算,有700億庫存總銷卡住,以土融八成來算就有560億,假設升息一碼0.25%,平均每個月就要多支出1166萬的利息。不要以為建商隨便賣一間房子就回來,也別高估建商的資金鏈,上市建商再有錢,在銷量差又要降價讓利的空頭,光每月的營運開銷就很苦了,再加上每月增加千萬元利息支出,絕對是非常沉重的巨大壓力。

7.「現在不買以後就買不起了、今年不買明年更貴」諸如此類,都是房產業者經典的恐嚇式行銷。尤其在多頭市場對買方販賣恐懼,真的是業績萬靈丹。但2022年第二季市場降溫後,對房價失去信心的買方,不但對喊多的論調感到麻木,也會對無腦喊多的業者感到反感。

8.房蟲說:「打房只會愈打愈高。就算造成稅務成本增加,再灌回售價裡就好,最終還不是轉嫁給買方和租客吸收。」全世界先進國家,都在極力避免高房價帶來社會問題與泡沫風險,因此會用法規和稅賦來限制短期炒作投資客,並鼓勵屋主長期持有房產來節省出售時的稅金。

9.比方說,日本房子只要持有超過五年,出售稅率直接減半,連房市制度還不健全的泰國,只要持有五年就能大幅減少3.3%的特別營業稅。馬來西亞也是持有超過五年,就能大幅降低售屋的資本利得稅。要是打房只會讓房價愈來愈貴,為什麼2016年實施房地合一稅,台灣房價反而大跌呢?2022年下半年開始,房價也沒有因為打房政策愈來愈貴。

10.如果政府祭出各種優惠來鼓勵民眾買房,就代表房價要漲了(例如2004年的台灣),政府開始祭出打房政策,而且愈來愈多、愈來愈凶,那就代表房價要反轉了,不要小看政府的打房決心,只要執政者和主流民意都支持大力打房,房價不可能打不下來,過去三十年都在炒房的中國就是最佳例子。

11.「升息讓台幣升值讓國外資金進場炒作導致房市上漲、降息讓購屋成本下降讓房市上漲、打仗讓通膨上升導致房市上漲、不打仗讓局勢安穩投資人安心導致房市上漲、通膨讓買房抗通膨導致房市上漲、通縮讓股市不景氣遭提款導致房市上漲、科學園區讓科技新貴大賺導致房市上漲、郊區的交通逐漸發達導致房價上漲。」說出這種荒謬言論的人,不少還是檯面上知名的「房產專家」。會告訴你「升息」是房市利多的人,不是外行就是黑心。

12.「沒有人會想賠售,所以房價不可能跌。」這個話術非常可笑,那要如何解釋法拍屋?連創下法拍量新低的大多頭2021年也至少還有4248戶的法拍移轉棟數。因此,沒人想賠售的心態是對的,但賠不賠售不是你能決定的,只要幾件倒楣事同時發生,經濟較脆弱的人,一回頭就會發現自己破產了。

13.「因為家戶數增加,所以少子化根本不影響。」過去八年已有12所大專院校停招或停辦,預計未來八年將有超過四十所學校倒閉、六千名教師失業,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還強調「這只是保守估計。」

14.竟然有專業的房產業者在媒體上對消費者說:「少子化不影響房市需求,因為總人口減少,但家戶數是增加的,代表市場還是需要更多住宅。」這是完全胡扯、把消費者當笨蛋的「不實話術」。

15.台灣每年的住宅供給量都遠大於家戶數的增加。依據國泰房價指數統計2021年平均年漲幅27.19%是歷史新高,這一年,需求的家戶數增加卻是近五十年的新低7.27萬;供給的建築發照量卻創下26年來新高的17萬戶,需求創新低,供給創新高,卻能創下史上新高房價漲幅、34.8萬戶買賣移轉棟數,難道這沒有問題?

16.以2011至2021年的平均數據,過去十年家戶數增加10萬戶,平均建照核准年供給量是13.3萬戶,不考量少子化、用最樂觀的數字相減,台灣每年供給都會比需求超出3萬多戶,十年就會多出30萬戶,當你繳完貸款的二、三十年後,就會多出60萬、90萬戶的供給。依據內政部於2021年統計,全台有890萬戶住宅,當中有81.2萬戶屬於低度用電空屋,空屋率9.13%,十年後11.9%,二十年後是14.7%,三十年是17.3%,搭配國發會推估三十年後人口銳減三百萬人,屆時空屋率可能超過20%,屆時就有蛋白區房價腰斬、蛋殼區滅村的風險。

17.業者為什麼不告訴你家戶數增加正在快速萎縮、不告訴你每年供給量遠大於家戶數增加、不告訴你未來空屋率的可怕、也不告訴你未來市場需求將會被繼承數量消化掉購買需求,你真的能安心將買賣房子的人生大事,託付給這種極力想誤導你的人嗎?

18.「台灣土地少,供給只會愈來愈少。」也是不實話術。除了2009年的供給量51104戶較低以外,接下來五年住宅供給量都是一年比一年高,直到2016年房市低點降至79490戶;接著又是連續五年供給愈來愈多,最誇張的是2021年竟核發17萬戶建照,沒有最多只有更多,供給幅度不輸給房價漲幅。因為市場為了滿足更多想買房圓夢的人,於是開始往腹地較大的郊區、重劃區移動,而且房子蓋的比過去更小(過去流行三至四房,現在流行兩至套房。)

19.「租房子就是在幫房東繳房貸、打拼十年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幫房東繳完房貸。」也是不實話術,事實上,房租支出,遠遠小於房貸支出。(舉例計算很細,自行買書看)透過理性數學計算,租屋不但不是幫房東繳房貸,還是「房東貼錢讓你使用這間房」。以台北市這種租金效益在全球數一數二低的城市,當然是最不適合當房東、最適合當租客的地方。租屋是一種低成本投資,只須付少少房租,就能一邊存錢、一邊靠投資放大本金。

20.「結婚生子就一定要有房子?」華人都有成家立業、五子登科的傳統思維,總覺得給老婆一個家才對岳父母有交代,即便當下還年輕、還在存錢。只要你財力雄厚,的確可以為了安全感而買下去,畢竟所有權還是比使用權顯得尊爵不凡。但萬一你不是呢?比方說,存了十幾年的頭期款瞬間沒了,沒有現金也會失去安全感,臨時出事怎麼辦?房子又不像股票可快速變現、如果房貸支出占家庭所得40%以上而感受到生活品質下降怎麼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