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心自在》第111頁~第124頁◎聖嚴法師

【2024年04月份閱讀筆記:《得心自在》第111頁~第124頁◎聖嚴法師】
1.這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平等。因此,我們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不公平自有它的原因,當從事情的原委來看整件事的時候,它本身其實是公平的。......↓
2.譬如,有病的人多吃藥,健保公司就多花點錢,沒有病的人少吃藥、少看病,享受健保的福利少了,但照樣要出錢。請問,哪一個是公平,哪一個是不公平?看看自己是願意生病,還是希望健康一點好呢?
3.所以,公平與不公平之間,很難說得清楚,不公平多是從主觀的立場來看,我們若能看到個別個體的本身,並從他們的立場來看,就是公平的。
4.群眾的情緒跟嬰兒的情緒差不多,這時候只會有一種現象:大家跟著激動的情緒轉,轉著轉著,情緒也跟著沸騰,沒有停下來給自己深思熟慮的機會。
5.站在安定情緒的立場來講,若能不參加群眾運動,最好不要參加。不過,有時候為了改變社會,是需要有群眾運動,否則不容易改變。但是在參加群眾運動時,為了要掌控自己的情緒,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我的情緒不要被群眾運動所壟罩、所困擾;我只是參與這個活動,讓大家覺得這件事情是正確的,至於自己還是要保持清醒。」能夠做到這樣,是很不容易的。
6.要怎麼做,才能讓情緒對生命產生正面的利益?這需要反省的能力。假如有反省的能力,可以看到自己有情緒,然後覺得慚愧,就要馬上懺悔。然而,要有反省的能力,需要先有觀照的能力,而觀照的能力一定要以靜坐或禪修的工夫作為基礎。有了靜坐、禪修的工夫之後,才能觀照到自己有情緒。但僅是這樣,工夫還不夠深,還是會有情緒,只是在脾氣爆發時可以馬上說:「對不起!很慚愧。」但能做到這樣,就已經有觀照和反省的能力了。
7.譬如父母對待子女,時常按奈不住情緒就破口大罵,罵完之後反省自己,便對孩子說:「對不起,孩子,我這個做媽媽的很愚癡,不應該生氣,請你原諒!」因心情不好而開口罵人的家長,如果有反省能力,孩子也不會痛苦。
8.要了解什麼是「菩薩行」,就得先弄清楚什麼是「菩薩」?我們看到經典的記載,菩薩沒有一定的身分,他們以種種身分和形相,在世間救苦救難,當眾生需要什麼樣的菩薩,他們就以那種形相,出現在他們四周。
9.因此,菩薩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常以凡夫的形相,在世間隨緣化眾的修行者。所以,「菩薩」主要是發了菩提心的眾生,而不拘於特定的形相,凡能已發「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的菩提心者,便會誓願學習慈悲與智慧的菩薩行。以此可知,人人都可以成為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
10.把「止惡、修善、度眾生」的菩薩行,具體落實在生活裡,就是一套與他人、與自己相處的方法。也就是說,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常起尊重、感恩、讚嘆、奉獻的慈悲心;與自己相處時,則常生起慚愧、懺悔的精進心和清淨心,你就是修學菩薩行的初發心菩薩。
11.慚愧不等於自卑,懺悔不等於後悔。我們在檢視自己的心念和行為時,如果對當做而沒有做的事情感到慚愧,就會激勵出下次努力去做的決心;對於不當犯而犯、甚至一犯再犯的錯誤,若能心生懺悔,一方面可以懸崖勒馬,及時改過,一方面也可以勇於承擔後果,不會狡辯諉過、推卸責任。因此,慚愧的心、懺悔的心,是積極的自勉自省的行為,跟自慚形穢、自以為處處不如人,或是不斷犯錯又不斷後悔,是絕對不同的。
12.我們這些發了菩薩願的凡夫,是初發心的「嬰兒菩薩」。嬰兒,本來就是要在跌跌撞撞,倒了再起,起了再倒之間,慢慢學習、漸漸成長。所以,不要怕犯錯,更不要怕能力不夠;只要方向確立,心意已定,一日比一日更進步,就一定有成就圓滿的一天。初發心難,維繫住不變不退的長遠心更難,一曝十寒的人太多了,能夠持之以恆,才能實踐菩薩精神。
13.以奉獻的精神成就他人。奉獻不等於犧牲。奉獻是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貢獻給最值得我們尊敬的對象;雖然奉獻了,卻不但不會損失,反而在奉獻中自我成長,收穫更多、進步更快。這就是「利人便是利己」的道理。
14.犧牲只能一次,例如用身體來犧牲,犧牲後就沒有了,一粒麥子種在土地下,生出更多的麥子後,自己卻沒有了,這如同犧牲了上一代來成長下一代。乍聽之下滿令人感動,很多人也覺得這是非常的偉大,就如同有人說父母是為兒女犧牲,男女為愛情犧牲等,其實這是非常悲觀的。
15.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盞智慧、慈悲的無盡燈,我們可以把這盞無盡燈奉獻給大眾,讓大眾都來點亮他們自己心中的那一盞燈。這就是佛心,把你的智慧、慈悲以及所有的一切奉獻給他人,讓別人得到安慰與想要的,但自己並沒有損失,這是奉獻,而不是犧牲。犧牲是毀滅自己而利益他人,奉獻卻是永遠的成長自己又成就他人。一位沒有慈悲心、不與其他人分享自己所擁有的,不願意奉獻的人,是沒有福報的人。
16.能夠奉獻,就能夠成就大眾。要成佛應先修學佛法,要先學習如何斷煩惱。而斷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學習菩薩的精神,就是「利益眾生、廣結人緣」。而做菩薩先要發大菩提心,而初發心是最可貴的,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行遠登高都是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如果第一步不跨出去,一味好高騖遠,則永遠只是望梅止渴,不切實際。
17.犧牲是毀滅自己而利益他人,奉獻卻是永遠的成長自己又成就他人。
18.不為任何目的而奉獻。以佛教的立場,「解脫樂」才是究竟的快樂,而追求解脫樂的唯一道路,就是行菩薩道。每個人只要願意嘗試,也很容易做得到,而且能做到多少,就得到多少快樂。
19.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分,而且通常都身兼數職、具有很多身分,只要我們能夠負擔起各方面的責任,盡好自己的職責,就能品嘗到解脫的滋味。
20.當我們做事時,如果能抱著不為任何目的而奉獻的態度,一心只是為了把工作做好而盡責、盡心,絲毫沒有想到背後的目的,就能夠無私地付出,並體會到快樂。否則,如果總是為了特定目的才想要奉獻、付出,就很容易陷入等待、期望之中,心裡老是想:「我付出這麼多,而上司從未考慮提高我的待遇和升遷!為什麼這麼不公平?」情緒反而會因此起伏不定,痛苦不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