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心自在》第125頁~第138頁◎聖嚴法師

【2024年04月份閱讀筆記:《得心自在》第125頁~第138頁◎聖嚴法師】
1.如果不考慮付出多少,只知道努力付出、奉獻、實踐、盡責,就像俗語所說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結果沒預期得到的東西反而得到了,而且是得來毫不費工夫。這就菩薩精神,也是解脫的快樂。......↓
2.盡責任就是默默耕耘,至於會有什麼收穫,自然「老天有眼」。所謂「老天」,其實就是「因果循環」,如果我們付出的多,卻得到的少,就表示因緣尚未成熟,那就繼續努力吧!所謂「水到渠成」,水總是會來的,如水還沒有來,就表示目前時機未到,那就再慢慢地挖地、開渠。如果能這樣想,得到成果時既不覺得意外,也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如果沒有得到,也會知道是因緣還未成熟,而不會感到氣餒。如果我們能不為追求任何目的,只為奉獻而奉獻,這種精神本身,就能為自己帶來解脫的快樂。
3.人類歷史上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多半來自偉人們「為奉獻而奉獻」的精神,才能獲得後世對他們的歌頌和讚歎,但如果他們當初僅是為了自私的目的而努力,我相信他們也不會成功的。
4.只要一件事情是自己樂意做的,而且別人讓我們有機會奉獻,我們就能夠在其中得到快樂。所以,我們不要認為菩薩道的解脫之樂,一定要在解脫以後才享受得到,在還沒有解脫以前,做了多少,就能享受多少快樂。
5.一心只是為了把工作做好而盡責、盡心,絲毫沒有想到背後的目的,就能夠無私地付出,並體會到快樂。
6.真正的發菩提心,是要無條件、無目的的付出,專心一意地在心中發願如何去化度一切眾生,從不會想到自己這麼做值得不值得。
7.「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所以,要救濟我們的社會,改善我們所處的人間,必須要以付出為第一優先的方法。或許有人不贊同:「我又沒有多餘的東西,拿什麼去布施?」其實,布施是很微妙的事,布施如挖井,如將土挖得愈大愈多、則井中的水量愈廣愈深。
8.我有一位弟子,家中尚不富有,便在心裏發了一個願,希望十年之內布施壹仟萬元台幣。當時簡直像是癡人作夢,然而發願之後,十年之內,恰如其願,布施了壹仟萬元,滿願後,便對她的先生說:「我已為你布施壹仟萬元台幣,收據都在這裡,全都是替你做的。」先生非常驚訝地問:「你真的替我花掉這麼大一筆錢?哪來那麼多錢布施?」、「因為我發願布施,所以時常將你的錢拿去布施,今天告訴你的目的,是讓你知道錢是用來布施,不是去做壞事。」接著又問她先生:「我們現在擁有多少資產?」答案是已超過布施的十倍。他因為要布施,所以拼命賺錢,設法開源節流。
9.如何避免婦人之仁?慈悲必須和智慧配合起來,否則,雖存好心卻可能做了壞事,出錢出力的結果造成別人的困苦,反過來怨恨你。那是不會幫忙,以致愈幫愈忙。
10.智慧指的是經過調查、考察、客觀判斷之後所做的決定。有時候,即使是經過研判之後做成決定,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
11.智慧的意思是不為自己打算而做的好事。例如,有一樁事在你面前出現,你不以自己的利益為前提,也不特別為某個人、某個團體的利害得失考量,心平氣和地把前因後果弄清楚後,以純客觀的立場,所下的判斷。
12.有些信徒想要回饋社會,拿錢出來做布施,卻不知道怎麼做,就來問我怎麼辦。我的建議是,就像你要把錢存放在銀行一樣,必須先調查哪家銀行的信用比較好、資本比較雄厚,在國際上信譽如何,即使這家銀行倒掉,也有其他保險公司出面給付理賠,同時也得弄清楚理賠的數額。這樣你把錢存放在這個銀行裡,比較可靠。將錢拿來做布施也是同樣道理。你事先得調查哪個人、哪個機關、哪個團體、哪個地區的哪一樁真的需要幫助,你不要錯過,這就是有智慧的布施。
13.當你要決定是不是該幫什麼人的忙之前,應該靜下來想一想,不要馬上做決定,除非你對這樁事、對這個人已經很清楚,才可以馬上做決斷,否則應該先仔細考察及考慮。在做的時候,要把金錢的力量用在刀口上,不要錦上添花,應該雪中送炭。
14.智慧並不是很簡單的事。智慧本身必須放下主觀的自我,同時要靠經驗的累積、心胸廣大、看得遠又看得準。婦人之仁的現象就是不問就裡、只看現狀,凡是有人求助,便給予布施,造成更多好逸惡勞、不事生產而伸手要錢的人。這會為社會造成雙重浪費,既浪費了有用的財力物力,也浪費了寶貴的人力資源。
15.不住於相而行布施。有錢可以布施,沒錢也可以布施,有學問可以布施,沒學問也可以布施,甚至一名乞丐也有東西可以布施。有錢可以用錢布施,有物可以用物布施,有知識、技術,即可以知識技術布施。如果什麼都沒有,也可以用歡喜心來布施,或者說一句讚歎的話,用言語來布施。
16.譬如,人家做了一樁壞事,你本可以罵他,但你不罵,只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但願她以後不要再做壞事,用心的力量、口的力量,多多少少也可以影響這個人。心有誠,物有感,頑石也能點頭,何況是人?因此,只要誠心祈禱,希望他不再做壞事,或用柔軟與來勸導、感化他,那也很好,也是布施。
17.如果人家做了好事,我們就該讚嘆他,雖然只是一點點好事,但也該加以讚嘆。人都是希望受到鼓勵、讚歎的,而不希望被指責、謾罵。所以不論是財布施或言語布施,布施如果得當,我們的社會就會非常和諧、祥和、幸福。人人布施自己而成就他人,我們的社會還有什麼不理想、不滿意的事呢?
18.但重要的是,要不住於相,住於相就麻煩了。住於相的意思就是,布施時一定要布施給某一個人或特定的對象,並要求獲得一定的回應。
19.過年時在農禪寺,好多人來向我拜年。我算是什麼人物,值得人家這樣拜?他們拜的時候,我念著「阿彌陀佛」,心裏想,他們拜的是阿彌陀佛,不是我。而拜年的人呢?有的是來看看「聖嚴法師」是什麼樣子,有的是以恭敬心來送紅包給我,來讚揚我。曾有人告訴我:「師父,你看,那些人來了,又不送紅包,只會眼睜睜地瞪著你看,這些人真是罪過!」我說:「阿彌陀佛!不可以這麼說。他們來見我,我都以平等心祝福他們早日成佛,早日得解脫,我平等地祝福他們,他們紅包裡有多少錢,我根本不管,也不管他們究竟有沒有送紅包。他們能來,便是不容易!他們沒有去看電影,而來看我這和尚,就算是抱著好奇的心情,也是好的。」這就是一種「無相」的態度,就是不要以差別心、差別態度來看待眾生,而以一律平等、無差別的態度來接待他們,祝福他們。
20.我們都還在凡夫階段,怎可能完全「無相」?至少我知道什麼人給了錢,什麼人沒給錢。但我會時時警惕自己,要「無相」,要平等的給予祝福。布施無相,我們受布施,也要「無相受」,心裡才不會覺得有愧於他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