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心自在》封面~第19頁◎聖嚴法師

【2024年04月份閱讀筆記:《得心自在》封面~第19頁◎聖嚴法師】
1.心自在,身自在。身心自在,福慧自在。
2.我們常以生活過得不如意、工作順不順遂、家庭美不美滿,來替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歷程打分數,當周遭一切都被量化、被比較之後,生活變得有壓力,苦惱、煩惱也就悄悄上身,「自在」成為生活中遙不可及的名詞了。
3.生活中一切的喜、怒、哀、樂來自於「心」。人生過得自不自在,關鍵正在於我們的心,心自在,人生就自在。......↓
4.日常生活中如何安心?知足常樂,「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很多。」說明現代人對於物質上過多的需求,往往成為貪欲的煩惱。
5.若能清楚明白「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的真諦,實踐「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生活便能有明確的方向感。當生活過得心安理得,不被欲望左右人生方向,便可以「得心自在」。
6.我們也可以改變自己面對環境的態度,用智慧的心看待世事,聖嚴法師經常以「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勉勵大家,如能做到境隨心轉,不管晴天或雨天,天天都是好日子。
7.人生的目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聖嚴法師認為,人生的目的是還願和許願;人生的意義是負責、盡責;人生的價值,則是在於奉獻、感恩。若我們能夠化小我為大我,以布施、行善、感恩、奉獻來生活,這樣,身心必能都很自在。心自在,身自在,幸福便無所不在了。
8.「本來面目」是什麼?我們現在世間上所見你我的面目都不是本來面目,父母所生的都是假相,而且凡是能夠呈現出來的現象都是暫時的幻境,不是本來面目。
9.心並不是捉摸不定,它本來就在那裡,不需要捉摸,一捉摸、一追求,它就遠離了,因此心可以叫作「清淨心」、「本來面目」,甚至叫它什麼都可以。
10.在自我的成長之後要有自我的消融;自我消融就是將自我中心、自私的執著心,從淡化而變為不存在,消融之後,這個清淨心才能出現。
11.「貪」的意義要看是否有「私我」在其中?若有,便會為自己製造困擾,也為社會大眾帶來麻煩。如果沒有私我的成分,那不但會為自己帶來智慧、福報、功德,同時也會為社會、眾生帶來幸福、光明、祥和,那是非常好的。
12.有自我中心的貪,叫作「煩惱」;沒有自我中心的求,叫作「悲願」,而不是貪了。願眾生都能離苦,願眾生都能得樂,願眾生都能離煩惱而成佛,已不是貪心而是悲願。更進一步說,為了眾生的「需要」而努力經營製造、取得,那叫作願心;為了個人的「想要」而巧取豪奪,那就叫作貪心。
13.「想要」是無止盡的,「需要」是有限的;為了眾生的需要不是貪,為了個人的需要則是帶著貪的成分,因為涉及自我的利益。因此,有我的叫貪心;無我的叫悲願。如果是貪心,則不能明心見性;如果是悲願,則與明心見性相應。
14.想立刻把貪心去掉,很困難;要立刻明心見性也不容易,但也不是難事,就看你的心能不能轉貪心為願心。例如,人人都貪生怕死,那便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煩惱心;地藏菩薩卻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雖也有個「我」,但那是悲願心的我。
15.如果提得起悲願心,就不會貪生怕死,生死的問題就不存在了。如果是一位菩薩,為了救千萬的眾生而奉獻出自己的生命,是不會有煩惱的。因為她很清楚,這件事是非常值得的,而且死了以後並不是甚麼都沒有了,那樣的死亡,只是成佛之道的一個過程、一個階段,因此能夠心平氣和,而不會產生對生的貪戀、對死的恐懼。
16.如果我們隨時隨地準備著面臨風險,任何事情發生都不用興奮,不必恐慌,好的事情很好,不好的事情也不意外,這就叫作「平常心」;平常心和「無心」相應,也和「本來面目」的心相近。
17.平常心就是對任何事的處理、應對,不以得失、多少、成敗作考量,而只考慮能不能做、該不該做、可不可以做,做了之後,當有問題發生時,也都能履險如夷,從容處置了。
18.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也不行,運氣也很重要,運氣不好再努力也沒用,不過運氣好不好也得看有沒有眼光。眼光就是智慧,運氣是你的福德。如果只是自己一人空想,那是沒用的。一定要有機會才能成功;這個機會、運氣就叫作福報,也就是福德因緣。
19.其實,眼光與智慧,也是一種福報,而且每個人程度不一,這都與自我中心的心有關。
20.自我私心強烈的人,很可能有成功的機會,但不是可大可久,尤其在有成功的機會時,會不擇手段地搶、爭、奪。他本身好像是成功,但長遠考量,對社會大眾都有損害,所以個人的成功,也不能永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