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封面至第118頁

【2024年12月閱讀筆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封面至第118頁◎羅伯●狄保德】
1.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魔法─演員/姚愛寗。在靈性學習的這幾年,生命裡有個很重要的課題即是「了解自己」,當我們靜下心來回望自己的生命,我們開始找到自己的情緒由來、看清楚哪些是自己、哪些是從父母承襲而來的慣性、哪些又是別人給予的價值觀而非自己真正的想要,我們才能拿回對自己生命的主導權。
2.唯有自己想改變,改變才會真的發生─諮商心理師/陳志恆。我曾在中學服務過,在學生輔導工作中接觸到的個案,嘗試被轉介過來的。也就是,孩子自己不覺得有困擾,但身旁師長卻感到頭痛不已。這種「非自願個案」輔導起來有相當的難度,於是,我們會轉而向他身旁的大人進行工作,稱為「系統工作」。這麼做是有道理的,因為,有困擾的人通常比較有改變意願,而有改變意願的人,才有可能真的做出改變。
3.「如果在你的生活中,能找到如心理師一樣的人與你聊聊,讓你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同時能拓展你的覺察、增進對自己的理解,並因此更有力量做出新的選擇,那你真的不用來找心理師。」換句話說,許多身陷困擾的人身旁,缺少這樣的人際資源,就算有人願意提供關心,也沒辦法給予持續且深度的支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很適合正考慮去找心理師談談,但又充滿擔心、恐懼或疑惑的人閱讀。
4.心理師常對當事人提出一個又一個發人省思的問題。有時候關切情緒感受,有時候關切想法念頭,目的在幫助當事人提升對自己的認識與理解,慢慢地看懂自己慣常行為模式的影響,也理解這些行為模式的起源。
5.你會知道,心理諮商不是個愉快的對談過程;你可能要去觸及那些令你感到痛苦的情感、想法或回憶。然而,你願意投入越多,你越能從心理諮商中獲益。
6.從被困住的情緒僵局中走出來─正向心理學專家/劉軒。「心理諮商師沒有人生的答案,但能協助你找到自己的答案。」
7.心理諮商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於自願。也就是說,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朋友們才想諮商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
8.蛤蟆問:「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蒼鷺直視說:「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一行了。我並不是說情況一定能改善,但我可以向你保證,你會擁有我百分百全心全意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對諮商是全心投入的。如果我們倆都這樣一同努力,就可以期待正向的結果。但歸根究柢,這一切還是取決於你自己。」
9.你真正的感覺是怎樣?→你一直都有這樣的感覺嗎?→這一次你認為是什麼因素讓你感到不快樂?→有哪些事是你記憶特別深的嗎?→這為什麼會讓你不開心?→那給你什麼感覺?→他的反應如何?→那你怎麼做?→有效嗎?→這次他們看到你說些什麼?→那你是如何回應的?→那之後你有覺得比較好嗎?→為什麼?→他怎麼對待你?→還有別的事嗎?→或許我們可以在這裡停一下,看看是否能從中學到什麼。→發生這些事情時,你是處於何種狀態?→我再問你一次,當時的你是處於何種狀態?→重要的是你的看法,你自己感覺是這樣嗎?
10.當我們問某人處於何種狀態,其實是在問他處於何種「存在模式」。因此,當我說某人處於兒童自我狀態時,是指他的行為與感覺都像個孩子,這不是「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樣。→處於兒童狀態是不好的嗎?→無所謂好或不好,只是描述一個人真正的模樣。也許更應該探討的問題是:「處於兒童狀態會有什麼樣的效果?」
11.如果我要教你認識什麼是兒童自我狀態,就必須扮演老師的角色。老師與諮商師的差異是,我必須變成敘述者,而不是傾聽者。如果我能成功教會你理解兒童自我狀態,你就能運用這個概念來探索自我和你個人的經驗。記住,能實踐的理論才是好的理論!
12.兒童自我狀態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所構成,包含我們小時候經驗過的所有情感。別忘了,我們出生時只有幾種非常基本的情緒。幼年時,這些基本情緒逐漸發展成更細膩、複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融為自身的一部份,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為。其後當我們每個人碰到不一樣的情形與場景時,就會激發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讓我們自動做出反應,我以我們會和小時候一樣去感覺與行動,具體的情形和場景因人而異。
13.我們與生俱來這些基本的情緒,有點類似紅、黃、藍三原色,對所有的嬰兒來說都是類似的。但隨著個體開始發展的時候,我們的情緒與反應都會變得越來越個人化,正如這幾種基本原色混合在一起,就會產生各式各樣微妙的色調與色差。
14.兒童的基本情緒:快樂與熱情、憤怒、難過和悲傷、恐懼。所有這些情緒加在一起,就構成所謂的「自然型兒童」,這是整個「兒童自我狀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很熱情或憤怒或悲傷或恐懼,就可以說他是處於「自然型兒童」狀態。人們會進入兒童狀態,他們的感受與行為都與小時候的自己如出一轍,這與實際年齡無關。
15.嬰兒為了獲得食物和關注會嚎啕大哭,會盡可能地喝奶,喝飽後就心滿意足地睡覺了。從出生第一天開始,這些天生的情緒便開始運作了,隨著嬰兒逐漸長大,他的情緒也隨之發展與成長。但在這過程中,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嬰兒的父母─他們從一開始就對這個孩子的意識產生影響。嬰兒所做的每一件事幾乎都會引發父親或母親的反應,這些反應對孩子具有深遠的影響。面對哭鬧的嬰兒,通常母親的反應是給予愛與安撫,但也有父母可能缺乏愛心。例如母親太累或生病就會表現得較為嚴厲。或父親對兒童應有的教養抱持嚴格的標準,會刻意無視嬰兒的哭泣,以免「寵壞」小孩。
16.多數父母都是盡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但父母也是人,不可避免地會將觀念與行為傳遞給下一代,就像他們必然會將自己的基因傳給子女一樣。所以子女要學會的是,如何因應與避免受到不好的影響。
17.每個嬰兒都必須學習調整他的基本行為,來應對自己所處的初始狀況,這種調適就成為日後成長與發展其他行為的基礎。當然,人生階段還會受其他事件影響,但這些早期的經驗會型塑出人格的雛形,那是我們永遠無法否定或忘記的。
18.了解你的童年就是了解你自己的關鍵線索,這將貫穿我們諮商的整個過程。就如同佛洛伊德所說:「凡是本我所在之處,自我必相隨。」
19.我們在嬰兒期開始學習因應生活環境時,就必須對自己天生的行為作出調整。......我必須學習調整我的行為,來因應這個情況。關於嬰兒時期的預言,從呱呱落地開始,我們的生命裡只和另外兩個人在一起,有時甚至只有一個人。他們比我們巨大很多,我們完全仰賴著這兩個人,既然無處逃脫,唯一能做的就是適應他們每一次的喜怒無常。......回想你的童年,想想那段日子和最早的記憶,然後再看看我們的討論是否能賦予那些記憶不同的意義。
20.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緒。如果你否認它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21.你的童年誰對你影響最大?他或她是哪一種人?你上一次生氣是甚麼時候?如果你真的去思考這個問題,我想對你會很有幫助。畢竟憤怒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之一。這麼想吧,小時候當你生氣時,都會發生什麼事?
22.在自然型兒童階段,我們每個人都有基本的情緒,類似畫家調色盤上的基本顏色。但我們必須因應環境調整這些自然行為,我們會調和顏色讓自己可以生存下去,同時不犧牲個人的特質。這表示我們必須學習處理憤怒,包括父母的憤怒和我們自己的憤怒。
23.一個人若是被一個比自己強大許多的人欺負和傷害,又無法脫離,他可能會怎麼做?......如果這個人真的沒有力量,就必須學習順從壓迫者,否則可能無法生活下去。......所以在你小時候,是不是也必須學習如何順從父母嚴格的要求?那麼,那時的你會做什麼?......當你被迫順從某人時,就表示你不與對方爭辯,對方怎麼說就順著他的意思,而且同意他們的想法。順從,附和,......還有取悅,我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做到了但我清楚記得我希望讓他們開心、以我為榮。......也許這就是我變得愛炫耀的原因,無論我做什麼,他們似乎不曾滿意或被打動過,因此我會透過誇張、愚蠢的行為來博得他們的注意。
24.你會領悟到成年後的很多行為,都是從童年時期學來的。我們小時候會有一些感覺特別強烈,長大後仍不可避免會經常感受到。從小見大。
25.順從的行為可能導致一個人會把倚賴當成生活方式。換句話說,這樣的人永遠不會真正長大成人。
26.事實上一直都是你在設定主題,每一次面談我都會嘗試幫助你探索一些問題,目的是提供你深刻的領悟與學習。如果你能自己找出問題,那表示我們真的有進步。
27.鬧彆扭正是以幼稚的方式表達憤怒。就像有人對小孩說:「不可以這樣或那樣!」這讓小孩非常生氣,同時他又覺得沒有能力對那個讓他生氣的大人,用暴力或攻擊的行為去回應,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躺在地上又踢又叫。如果是大人這麼做的時候,可能被稱作「無理取鬧」。
28.嘔氣是最能說明如何長時間來稀釋憤怒的例子。通常這是孩子面對權威而無法為所欲為的反應,成人或許也會基於同樣的原因,例如當一個人在權力的鬥爭中落敗。嘔氣基本上是輸家面對強大的贏家的反應。嘔氣正可達到我們剛剛所說的目的,可以透過很低的強度慢慢釋放,以減輕憤怒的力道,這當然會降低攻擊性。
29.小孩如何釋放憤怒:叛逆→彆扭→嘔氣→任性→沮喪→拖延→厭煩→退縮。這個圖的關鍵在於所有這些行為策略,實際上都是從童年發展出來的防衛機制,用以保護我們避開當時的危險(包括真實的或想像的)。當我們看到成人在嘔氣、鬧彆扭、沮喪或是厭煩的時候,我們會想他們這些行為是否恰當,或者是無意識或無法控制地再次重演孩童時期的行為模式。
30.在道德意義上並沒有什麼「不對」,心理分析進行的是不帶批判的分析。但這類行為會有兩種結果,都是負面的。一是被人嘲笑,看到一個成人亂發脾氣或嘔氣,可能讓人覺得很好笑,也很尷尬;更重要的是,這類行為顯示出這人是個失敗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