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閱讀筆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第119頁至第223頁◎羅伯●狄保德】
2.諮商的過程中所引發的一些觀念,可能乍聽之下會覺得愚蠢、不合邏輯,甚至讓人害怕。但越是能幫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往往最可能引發激烈的抗拒。因為這些概念最可能威脅我們的心理平衡。這些觀念最有可能帶你走向深層的蛻變,而過程往往是痛苦的,我想你現在也感受到了。當我們仔細檢視自己,看到的不一定都是喜歡的樣子。從現在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這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氣與毅力。這樣你應該可以明白,為什麼你會拒絕把心門打開,因為它通往一條艱苦的路。但這扇門也可能導向深刻的領悟。
3.當我們處於父母狀態,我們的行為就像父母一樣,別忘了,父母是我們最早接觸的人,對我們的影響難以估計。父母狀態涵蓋自出生以來,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也包含我們人生的評判標準,左右我們對於好與壞、對與錯的判斷。這些價值觀源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影響我們行為的人。我們童年的生活受到父母的言行舉止形塑,因此我們一輩子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但別忘了,我們絕不是父母的翻版。我們雖深受父母的影響,卻又因每個人自身的獨特性而不致成為父母的複製品,而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4.挑剔型父母狀態:批評、憤怒、嚴厲。
5.困擾通常是學習過程的第一階段,那是因為固定的界線開始被打破,你看到新的資訊,對你既有的信念與行為構成挑戰。由此產生的焦慮是讓你改變的動力,也可能會開啟你的創造力。
6.我們可以把父母狀態想像成一個法官,他的職責是指控人,給他們定罪,接著當然就是懲罰他們(或自己)。再沒有一種批評比自我批評更強烈,也沒有任何法官比自己更嚴苛。我們會懲罰自己,而且是嚴厲的懲罰,包括折磨自己,極端的案例裡,甚至會對自己施以極刑。問題是,即使刑罰不重,譴責和懲罰也可能伴隨一生,變成無期徒刑。
7.「如果我真的一直在懲罰自己,我可以不要一直那樣。我想過得快樂一點。我該怎麼做?」......這聽起來也許有些殘酷,能幫助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很多問題你需要對自己提問。舉例來說,你能停止審判自己嗎?你能對自己好一點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8.他發現自己能夠比較理性地思考那些讓人情緒翻騰或是感到害怕的觀念。當他客觀檢視自己時,他情緒波動沒那麼大了,因而更能好好地理解自己,從而學習成長。
9.成人狀態,加上它,這樣便構成完整的三種自我狀態:父母、成人、兒童,這三種狀態構成你的人格結構。成人自我狀態指我們能以理性、不情緒化的方式,來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狀況。意思是在這個狀態下,我們能夠計畫、考慮、決定與行動,我們能表現理性且合理的行為。處於這個狀態時,我們所有的知識與技能都能立刻派上用場,不會被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或是被童年的感覺淹沒。相反的,我們能夠考量當下的狀況,並依據事實決定要怎麼做。
10.在成功人生裡,這三種狀態都是不可或缺的。它們都是千百年演化的結果,所以每一種狀態肯定都很重要,都對生存有價值。但我們可以說這個成人狀態是具有特別的重要性。唯有在成人自我狀態下,我們才能對自己有新的了解。
11.在兒童狀態下,你會體驗到童年的感受,包括好的、壞的。你會重演過去的情況,體驗過去的情緒,但完全無法學到新的東西。
12.如果是在父母自我狀態,也同樣不能學到什麼,但理由不太一樣。當你處於父母狀態,基本上你會批評或教育別人。無論是哪一個,你都是在言行重複你從父母那裏學來的觀念與價值觀,而且想要表現或說給別人知道,讓別人接受你的想法。這種確信無疑的狀態,是沒有空間容納新的知識或觀念,因為舊的知識與觀念牢不可破。這就是為什麼光靠爭論並不會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只會更執著於自己的觀點。
13.只有處於成人自我狀態時,才能對自己有新的了解。唯有在這種時候,你才會思考當下的事情並評估自己的行為,或是傾聽別人對你的看法而不會立刻駁斥,當然這一點很難做到。沒有人能迫使另一個人進入成人狀態。你只能鼓勵他進入,這正是我一直在做的。但我不能強迫你,只有你自己能決定要怎麼做。
14.我們進行諮商的主要目標:讓你自己發現該怎麼做。我可以從旁協助,但只有你自己能做決定。因為這需要很努力和刻意的思考。當你處於另外兩種狀態,像父母或兒童那樣,你的行為幾乎不需要思考,因為我們知道該怎麼做、怎麼說,很像參與戲劇演出,扮演一個你喜歡又熟悉的角色,你知道你的台詞和動作。
15.我不相信任何人能讓我們產生任何感覺,除非是使用武力和威嚇。歸根究柢,我們的感覺是自己選擇的,我們選擇要生氣或悲傷。是你自己決定與選擇要有什麼感覺。
16.「制約反射」是針對特定刺激物做出自動反應。好比狗狗聽到鈴聲便流口水,因為牠已學會把鈴聲和食物連結。那可憐的狗兒自從習慣這個連結後受到制約,完全無法控制自己,變成自動反應。
17.你已經走到十字路口,不能再回頭,你要往哪個方向走?你總是責怪別人害你不快樂,你面對的選擇是:你還要繼續這樣多久?責怪別人是在兒童自我狀態下所做的,那似乎也是你最喜歡的狀態。但當你處於成人狀態時,適當的反應可能是什麼?除了怪罪,負起責任聽起來如何?
18.負起責任包括你的情緒,這是很成熟的做法,但也是很困難的,不過比起怪罪別人,它還有一大優點。表示你可以開始做點什麼,如果你為自己負責,你就會明白你可以自我掌權,也就會明白自己有力量改變你的處境,更重要的是,你有力量改變自己。
19.至於父母,不論健在與否,你只能做一件事:原諒他們。
20.能像講故事那樣,將自己的一生全部告訴蒼鷺,對蛤蟆的影響超乎他願意承認的程度。他發現能夠把自己的經驗告訴另一個人而不會被嘲笑或排拒,是多麼大的慰藉。不論是好是壞,這就是他的人生,他既不是偉大的聖人,也並非罪大惡極的壞人,他就只是他自己。最讓蛤蟆高興的是,蒼鷺似乎真的從頭到尾都很有興趣。
21.敘述的過程讓蛤蟆有機會完整檢視他的人生。他開始意識到,某些人與事對他有著長時間的影響,他看到自己如何面對,也看到一個事件是怎樣引發另一個事件。
22.現在,他開始有能力回想而不譴責任何人。他能找到不同的事件之間的關聯,客觀地加以檢視而不會感到愧疚。慢慢地,他開始了解某些事為什麼會那樣發生,以及它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換句話說,蛤蟆開始能省思自己的行為並從中學習。
23.將人生比做舞台並不是新的觀念,比較新奇的是想到他可能有一套專屬自己的「人生劇本」,一有機會便照本演出。蛤蟆甚至不安地想到,他可能在潛意識裡操縱各種情勢,好讓那套劇本經常用得到。這是否表示在潛意識裡,甚至可能早已編好一齣他的「人生故事劇」,而且有一股不知名的力量正推著他走向那個特定的結局?
24.最近他開始領悟,可能還有另一種生活方式,不必照著既定的劇本走,甚至可以沒有劇本,或者說,可以即興發揮。不過,這會讓人感到害怕的,沒有劇本,你怎麼知道該做什麼或說什麼?如果有劇本,至少可以省去自己思考和決定的麻煩。否則,和別人打完招呼之後要說什麼呢?
25.但從另一方面看,你會體認到每一個全新的時刻,都代表著獨特的機會和挑戰,這又讓人無比激動。蛤蟆認定,所謂活得真實,就是誠懇地回應當下的需求,如此便能打破從童年延續的因果循環,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他決定從現在開始要以真誠的態度面對人生與生活。
26.我開始能以比較整體的角度看待我的一生,還能思考我的劇本和我經歷過的劇情。我不了解的是這一切從何而來?是否有一種方式可以了解我的人生劇本是怎麼寫出來的?因為我不太喜歡我在劇本裡的角色,到目前為止,這整齣戲我也演得不怎麼開心。如果可以了解它是怎麼寫出來的,也許我就可以加以改寫,我還是更喜歡喜劇收場的戲。
27.要了解現在必須先看你的過去,你應該不會驚訝。事實上,你得回溯到你生命最早期的階段。從你出生到四、五歲,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件事都會對你的人格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包括你如何看待自己和別人。這種影響是普遍存在的。這些經驗會形成你對這個世界特有的看法,對你而言,這就是你看事情的唯一方式。從那時起,你一輩子都在用這個觀點在你的世界裡生活和看待一切事物。那就像天文學家只從一個角度看天空,便依據這有限的觀點建立起所有的觀念和計算方式。
28.我們每個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端是早期的經歷而定。有時候彼此的世界差異太大,各自抱持太多不同的信念與假設,到後來只能以流血衝突來解決。
29.我們談的還有內在、包含著情緒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這些都是透過早年的經驗形成的。童年的經驗是如此強大而深刻,甚至會塑造每個孩子獨特的世界觀。換句話說,外面的世界變成了在我這裡的世界。無論你對人生形成何種態度,對你之後的行為和苦樂都會造成影響,而且會影響一輩子,除非你決心改變。
30.早期的影響恐怕是無法迴避的,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有開始、中間和結束三個階段。很顯然,開始的階段必定會影響著後面的階段,也因此你會依據早期的經驗形塑你的世界觀。那就好像在你童年時,大約四、五歲,你會嘗試回答兩個問題:我認為自己怎麼樣?我是好的嗎?、我認為別人怎麼樣?他們是好的嗎?
31.這些是攸關一生的心理地位。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了何種態度,就會一輩子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根本基礎。之後,我們建構的世界都是在印證與支持這些信念與預期。換句話說,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在這個情況下,我們會控制事件以確保預言實現,我們會確保自己的世界跟預期的一樣。
留言
張貼留言
我是陳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