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第224頁至封底

【2024年12月閱讀筆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第224頁至封底◎羅伯●狄保德】
1.我不好,你好。這代表一種人的行為態度,這種人對自己評價較低,認為別人都比自己好。低自尊的人通常覺得命運之神給他一副很差的牌,卻給別人比較好的牌。這種心理地位的人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所以他們就會玩那些把自己變受害者的遊戲。例如:我是倒楣鬼。玩這遊戲的人相信自己是倒霉的,可以輕易告訴你一長串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不幸的事情。......↓
2.有些人會竭盡所能地選擇記住那些悲傷和不愉快的事,而忘記或忽略美好的時光。玩這種遊戲的人確實容易變得沮喪。他們覺得自己的人生被負面的力量影響,無法掌控人生,這讓他們感到焦慮,覺得自己不夠好。
3.諮商的目的不是指責,而是幫助你體認到你在玩什麼樣的遊戲,這樣你才能就此打住。
4.「無論我做什麼都要愛我」是另一種遊戲。有些人會有意無意惹上麻煩,就只是想看看別人能寬容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會排斥他們,然後他就可以說:「瞧吧!我早就說過你會這樣對我,證明我就是這麼差勁愚蠢。」這一類的話。這個遊戲很危險,甚至嚴重危害健康,如果你深愛或尊敬的人放棄了你,你一定會覺得很痛苦,孤零零一個人。
5.一個自認不好的人最極端的行為可能是自殺。在英國,自殺是年輕人最主要的死因之一。人們在玩受害者的遊戲時,處於悲傷的兒童狀態。
6.我好,你不好。這種人必然自認比別人好,他們也會玩遊戲來強化這一點。人類通常會在這遊戲中發怒,或至少批評或批判別人,這種心理地位的人往往能高居有權有勢的位子,也就可以大玩特玩這類遊戲。
7.「我逮到你了,你這個壞蛋。」是個很醜陋的遊戲。通常會在職場上發生。某人犯了錯,然後上司注意到了,把那個犯錯的下屬叫進來憤怒地指責,小題大作,咆哮怒罵。這個遊戲讓當事人可以看似合理地發怒,從而印證了「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他們可以藉此證明:第一,別人在本質上確實無能又不可靠;第二,責備與懲罰別人是他的責任。他們會說,「不然那些人會以為犯錯沒關係。」不幸的是,這種遊戲愈來愈常見,尤其在組織機構裡。有權勢的人太容易把自己想像成嚴厲的父母,把員工當成不乖的孩子來懲罰,充斥各種霸凌事件。
8.「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還可能衍生其它的遊戲,例如「你為什麼總是讓我失望?」這句話。例如不會教小孩的父親,為了印證他的想法沒錯:孩子確實沒用,而父親高人一等。這樣便可印證他的道德優越感,這通常也和「你怎麼敢!」遊戲有關。處於這種心理地位的人,似乎總是需要攻擊和譴責別人,這種迫害者,會利用每個機會製造情境來批判與處罰別人。
9.「我好,你不好」最極端的行為可能是殺人,所幸很少人這麼極端。這種心理地位玩遊戲的人,都是處在父母狀態,而且永遠是批評型的父母。這種人很容易批評別人,動不動就發怒,還想用不可能達到的標準來評判別人。當然有時他們也會假裝是關愛的父母,會說出類似「我這麼做其實內心比你更痛」或「我這麼做是為你好」的話,但我們多半聽得出這是虛情假意。這種心理地位的人還有一件事值得注意:他們很少、甚至從來不會沮喪。
10.因為憤怒是抵抗沮喪的絕佳防衛。憤怒的人從來不會覺得慚愧,因為他們總是怪罪別人。他們護衛自己的方式就是將內在的恐懼投射到別身上,這樣他們可以把對自己的怒氣轉向別人。
11.假設叫了計程車,結果車子沒來。「我好,你不好」心理地位的人可能很生氣,在電話中對車行的人大玩「我抓到你了,你這個混蛋」;若是「我不好,你好」心理地位的人,會開始難過,想知道司機為何忘記來接我,猜想他接到更重要或更緊急的客人,我是排在最後面的,甚至怪罪自己,懷疑可能是自己沒有把時間、地點約好。
12.睡不好,很早就會醒來,那是憂鬱的人一個明顯的症狀。那和內在的恐懼有關,當你有恐懼感時,焦慮的念頭就會進入你的意識層,讓你無法放鬆。就好像你內在的警鈴被敲響,告訴你出問題了,希望你會去處理。
13.「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是很勇敢的選擇,同時也是終身承諾。是動態非靜止的狀態,這需要透過行為與態度不斷地對自己與別人表現出這一點,這當然也無法保護你完全避開命運無情的矢石。「我好,你也好」其實是表現出一個人的信念,非常接近人道主義者的信念,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而不一定相信神或超自然力量。
14.諮商師從來不會給答案,只會一直引導當事人回答自己的問題,讓當事人進入「成人狀態」。一開始當事人處於「兒童狀態」,期待得到答案,總是希望從諮商師這裡看到父輩認同的訊號。當然,諮商師會盡量避免這麼做,總是把球丟回當事人身上,問你「有什麼看法」、「有什麼感覺」,這會讓當事人感到生氣,但這是成長之路很重要的一步。
15.一開始你表現就像一個對抗父母的青少年,你的感覺像鐘擺一樣,從倚賴擺盪到憤怒到想要排斥,到最後能勇敢地面對我。事實上,你是在反抗自己對諮商師的倚賴。所以當事人到後期對諮商師發怒很有意義,因為你把對父親的感覺轉移到我身上,這叫做「移情」。你透過對我表達自己的想法,也終於能對他表達了。你真正找到了力量與勇氣表現出成人的樣子,而不再是個兒童。也就是說,你長大了,進入了成人階段,當你能自信主張你的權利,自然能獨立行事。
16.也就是說,在諮商的過程裡,當事人從倚賴變成了對抗倚賴,最終走入了獨立的狀態。諮商用到的不只是頭腦去思考,也用情感去體會。你可以從理智來理解行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過和自己的情緒連結。當你對情緒的感受越來越清晰時,你就能明白,它們並不是可有可無或可以隨意忽略,因為情緒正是自我的核心。
17.透過情緒學習─這聽起來和理智背道而馳,如果人們真是從情緒、情感中學習,那我們讀中學和大學有什麼用?學校不都是教人用理智而非情感去學習嗎?難道我們不需要學會解決問題、克制情緒?
18.智識與IQ的世界蓬勃發展,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了解周遭的世界,但EQ─情緒智商的世界呢?了解你內在的情緒並能加以控制,我們對這方面有多少了解?
19.高EQ的人,有高度自覺,了解自己的情緒。能管理自己的情感,能從悲傷與逆境中再站起來,能控制衝動、延緩滿足,從而避免倉促、考慮不周的決定與行動。
20.EQ還與了解別人有關,高EQ的人能了解別人的感受,這種能力稱為「同理心」。但EQ帶來的最大能力是能夠了解與處理別人的情緒,因而能與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這便帶到諮商結束時前的最後一個重點。
21.EQ讓你能進一步在自我成長與完善的路上走得更遠,因為它將帶你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關係。獨立代表你以自己為榮,接受你全部的能力及與眾不同的特質,且隨時護衛新發現的自主權。共生則是體現成熟與自我接納,同時也接納別人的不同。共生才能與別人順利地互動及合作,包括社交上與工作上。
22.諮商永遠是雙向的學習,只是各自學的是不一樣的東西。
23.當我們仔細檢視自己,看到的不一定都是喜歡的樣子。從現在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這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氣與毅力。
24.只要我們的情緒真正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
25.故事中涵蓋憤怒、潛意識、自我審判、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適應性兒童、挑剔型父母、共謀、情商、移情等心理學理論。將心理知識巧妙融入故事情節,解析20多個心理學專業名詞,可說是展現心理諮商療程的標準範本。
26.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青蛙再變回王子。
27.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過和自己的情緒做連結。
28.成年後的很多行為,都是從童年時期學來的。
29.從現在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這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氣與毅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