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804台視+非凡 七都預售解約年增達6成!消基會示警建商資金斷鏈引發市場危機
排隊看房榮景不再,根據591實價登錄的資料顯示,今年一月到五月,七都預售屋的解約案就有950件,比去年同期增加約六成;消基會也表示,2023年開始,新青安推升房市交易熱度,但去年初,央行祭出限貸令,許多2021到2023年購買簽下預售屋的自住型民眾,因為銀行貸款成數被砍,臨時籌不到現金彌補缺口,形成斷頭。......↓
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召集人孫振義:預售屋的民眾遇到要交屋但又碰到限貸令,貸款沒有辦法貸到原本預期的成數,那就必須(解約)放棄買房的夢想,甚至還要付一些違約金,這個對消費者來說是比較不公平的。
有案場銷售人員透漏,有一名高階公務員,去年買了總價2800萬元的預售屋,儘管他的年收入大約150萬,但交屋前才知道沒辦法拿到八成的貸款成數,得要自己補足300萬元的資金缺口。最後只好和建商協商認賠解約,而像這樣解約的民眾,違約金最高得賠上總價的15%。
消費者出現資金斷頭情況,建商也傳出有資金斷鏈情形,甚至開始出現爛尾樓。
房仲陳泰源:不是每一個建商它的財力口袋都很深,那因此資金斷鏈將會導致停工,確實下半年會傳出更多爛尾樓的情況。
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召集人孫振義:自住的或一屋(首購)的,局部或專案放寬(貸款條件)。
專家也表示,如果央行鬆綁選擇性信用管制政策,或是專案處理,放寬部分民眾的貸款條件,未來這波斷頭狀況恐怕還會持續下去。
【直擊預售屋風暴核心!買家「賠」、建商「慘」,為何一起「被套牢」?】
我比較有疑問的是,《消基會》呼籲的對象是「央行」,不曉得有沒有搞錯?因為《銀行法第72之2條》之「不動產放款總餘額上限三成」是「法律」,不是「行政命令」。因此,不是行政機關或央行單方面願意就可以「鬆綁」,而是要透過國會的立委們「修法」通過才行,不是嗎?
讓我們把因果關係搞清楚,
因為,不動產放款資金已接近三成滿水位,而修法這條路會引來年輕人包圍立法院,招致居住不正義罵名;所以,央行「無奈」推出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也就是限貸令)
這也是為何,不管哪個團體或掌握話語權的人再怎麼呼籲,都像狗吠火車。畢竟,如果鬆綁「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那將會造成「全台銀行資金水位瞬間爆滿三成」,後果更不堪設想!
而這則新聞報導短講就是,
消基會示警,「央行的限貸令」造成許多購買預售屋的民眾面臨交屋之際卻湊不出自備款差額,導致被迫面臨「最高成交價15%的違約或解約金」及後續法律責任;但其實,建商更不好受。
讓我們來將心比心:
對承購戶而言,
幾年前(2021年~2023年)買的預售屋,當時以為可以貸到8成甚至8成5,誰知道,都快交屋了的現在(2025年),才發現成數降至7成不到甚至只有5至6成,連利率都跟當初預期不到2.5%同樣有落差(首購已逼近3%)。
於是,當承購戶面對 a.人人都知道此刻房價正在跌的現況,不是 b.籌不出,就是 c.不想生出現金補足自備款,更不願意 d.背負沉重又長久且貶值中的房貸。
於是打這樣的盤算:「反正未來價跌肯定超過15%,現在認賠15%反而是賺,不如長痛改短痛,咬牙解約吧!」這也是為何台南有建商「主動退」200萬元價金給已購客,拜託「別解約讓建商賺15%違約金」的原因,為的就是怕那些之前進場套在高點的承購戶集體解約,反倒留下一堆賣不掉的燙手山竽。
對建商而言,
過去因為資金豐沛、政府政策助攻、媒體幫炒作,長期順風順水,讓建商個個習慣將財務槓桿玩很大。
偏偏,央行的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包含了「建造執照核發下來18個月之內要開工,否則逐步收回貸款甚至加碼計息」。藉此打擊建商「養照」這種投機行為,也就是假裝要蓋房卻不開工,只為申請建照來「向銀行借錢」或賣預售屋「向承購戶吸金」。
此外,假設本就賣不好,這也使建商無法拿承購戶的已繳價金來蓋房,變成只能動用自有資金,……可又知道此刻市況不好造成資金無法回收。乾脆回頭找買家 a.「合意解約」並撤案;倘若有承購戶要求建商賠償,那就以 b.「不解約,但無限期停工」來反制,直到周轉不靈、爆發建商資金斷鏈而變成 c.爛尾樓 為止。
至於這樣的狀況何時才會好轉?
只能說,要等到「價格明顯往下修正」同時市場認同夠便宜,願意進場而開始出現「交易量」回溫為止。
台視YT→https://youtu.be/UUxY5sWf82w
非凡YT→https://youtu.be/k_XgHEOg3rc
記者-葉宣婕、林秉洲
留言
張貼留言
我是陳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