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115過份神秘的客戶,偶爾有空關心即可◎文/陳泰源

151115過份神秘的客戶,偶爾有空關心即可◎文/陳泰源
【我的親身經歷1】
我曾經接到一名陌生來電客的電話,簡稱某甲,跟我說指定要買「A社區」,如果A社區有案子,或者有類似A社區的產品釋出時,麻煩通知他,而A社區的的坪數與單價,換算總價平均約落在3000萬左右。......↓
當時我想跟某甲要e-mail,或line,想說客戶多半不喜歡被房仲撥電話打擾,但某甲一開始跟我說,沒使用mail的習慣,也沒有用LINE,請我用簡訊的方式,雖然從未見過面,但我仍不疑有他,不定期用簡訊方式寄給他新物件的資訊。
幾個月過後,我詢問對方是否有看到滿意的物件?他說沒有,並且決定給我他的e-mail。於是我便從簡訊,改用mail的方式,不定期寄新物件與房地產相關資訊。
一年多過去了,對方從沒回信過,直到我mail主動問他,是否有看到喜歡的物件?他才回覆說我說「還在觀望」,因為感覺房價在跌,我仍不疑有他,持續mail房地產相關資訊給他。
一年多又過去了的當時,我成交了一間B社區的房子,總價約8000萬,那個物件還特別有簽保密協定,所以特別低調,不敢張揚。成交約1個禮拜過後,某甲突如其來的主動來信,拐彎抹角地問我關於B社區的事情,我便在mail回信漏透我有成交的訊息。
當時有點疑惑?他一直以來的預算不是3000-4000萬嗎?怎麼會突然向我打聽一個平均成交總價落在8000萬的社區?沒想到隔沒幾個小時,我成交的客戶竟然問我是否認識「他品牌的某房仲」?還問我為什麼「他品牌的某房仲」會知道他透過我買到B社區房子的訊息?
我頓時恍然大悟,便將某甲的mail、電話、姓名去google搜尋一番,才知道原來他也是房仲。
【我的親身經歷2】
曾經有一名來電客某乙,告訴我想買基河國宅,敬業三路162巷一帶的基河國宅,平均一戶的總價約落在2000~2500萬,後來我也要到客戶的e-mail、line,我陸續寄了幾個關於國宅給他;沒多久,某乙來信告訴我,可以改寄總價5000萬的物件給他,喜歡永安學區附近的房子。
幾個月過去了,我傳LINE關心買方的近況,某乙告訴我,他昨天才跟別的仲介看屋,於是我心想:怎麼都不跟我約看屋?總是不跟我看房子,感覺好難約,而且也不容易接電話,打了也不回電。
一年多過去了,我還是沒跟某乙見過一次面,某天晚上10點多,某乙打電話到我們公司,剛好我值班被我接到,問我「C社區」某間正在賣的房子概況,還告訴我「聽說被OO房屋以90萬/坪成交掉」覺得好可惜,想請我去聯繫屋主看看是否還有機會?如果屋主來得及解/悔約,他就會/才會出面,並且願意跟我用100萬/坪出價來買。
於是那1~2天,我很積極、辛苦地想辦法去找屋主,要電話,問管理員,問鄰居,甚至找到屋主了,還拜託他解約,不要讓OO房屋成交,我有一個願意出更高價的買方,就算支付違約金,屋主仍多賺,但是屋主還是不願意,覺得都已經成交了,請我別再打擾他。
後來,某乙安慰我,跟我說辛苦了,然後又跟我說,請我改介紹總價1億元的案子給他吧!我心想:挖~怎麼從敬業三路162巷的基河國宅的2000萬,到後來的永安學區5000萬,到現在的全大直的1億?預算怎麼越來越高?地域範圍越來越廣?
可是我始終沒有機會跟買方碰到面,一直mail、line新出物件、房地產資訊給他,直到我忍不住LINE問他:「為何介紹這麼久?這麼多間房子給您了,您難道連一間房子都沒有興趣?都不想出來看房子嗎?」
某乙「已讀不回」,於是我將某乙的電話、mail用google搜尋,找不到相關資料,然後改用臉書搜尋,才發現原來他也是「他品牌房仲」。
【我的親身經歷3】
我曾經接到一通「沒有顯示電話號碼」的來電客某丙,問我D社區正在出售的物件,總價9000萬,還問我屋主多少錢會賣?行情如何?8000萬是否買貴了?還問我屋主的背景?
我透露了一些訊息之後,反過來跟來電客要電話,某丙反而說暫時不方便,而且她人不在台北,如果她有進一步的購屋需求時,會再跟我說聯絡。
通完電話後,沒多久我就打電話給屋主,屋主就告訴我,他房子在「前兩天」就賣掉了,後來詢問買方的相關特徵,才發現剛才打電話給我的某丙,就是買方,某丙買了之後覺得好像買貴了,才用「無來電顯示電話號碼」打給我或其他房仲問東問西。
看完以上3個「我的親身經歷」後,相信許多從業人員一定也有無數次的類似經驗,特別是新人們要多加留意,客戶不僅要按照購屋的「急迫性」來分類之外,對於那種長期沒反應,被動接收資訊,傳訊息總是已讀不回,甚至從沒見過面的客戶,小心9成以上是同行。
當然也還是有1成機率是屋主或買方,不過請記得,買賣方VS房仲之間的關係,是對等的,對於那種總是愛用「無顯示電話號碼」的,或者是聯繫一段時間了,依舊態度過份神秘,基本上就可以直接列為C、D級客戶,偶爾打電話關心即可,也不用再主動分享不動產相關訊息。
結論:過份神秘、被動接收資訊,卻始終沒有反應的客戶,不僅要小心有詐,也代表著與客戶的關係是不對等的,面對這樣的「神秘客」,仍不要輕易放棄,但建議不要給予較有價值的資訊,甚至偶爾打電話關心即可。

網址→http://blog.yam.com/taiyuanchen/article/11189006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