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912TVBS+東森 七年「高度變低度」土壤液化潛勢圖遭疑竄改 官方親上火線回應

230912TVBS 七年「高度變低度」土壤液化潛勢圖遭疑竄改 官方親上火線回應

這回發生塌陷的大直街,七年前被經濟部標示是土壤液化的「高潛勢區」,結果有房仲發現,短短幾年內就變成「低潛勢區」,質疑誰竄改,經濟部回應,近年來的檢測密度是過去的16倍,才導致結果有落差。......↓
 
就怕破壞管線工人立刻用工具探查地下水位,還得先鑽探做土壤層調查,這是建案工程前先檢測土壤潛勢區,其實從2016年台南維冠大樓倒塌後,政府就要求公布土壤液化潛勢圖,而這就是當年台北市大直街附近的資料,明明顯示一整片紅通通高度潛勢,怎麼過了7年,就變成了綠色低度潛勢。

東龍不動產專任委託部經理陳泰源:「(去年採訪時)為什麼跟我當初印象的高度不同,他變成低度了,當這個新聞播出的隔沒幾天,中度又變成低度就變成超安全,這樣是不是有點矇蔽,大直街一帶的居民讓他們以為都很安全,那(要是)樓垮了誰要負責,當初竄改資料的這個人到底是誰。」

唯一有權限更改數字的就是經濟部地調科,強調資料沒問題是檢測方式有變更才出現差異。

經濟部地調所環境與工程地質組邱科長:「那時候(105年)的是,每4平方公里我們只有鑽一個孔,因為那個資料太粗淺了,精細度不夠,所以開始鑽探把那些鑽口,變成每一平方公里變4孔,依照這樣來計算,就是多了16倍的鑽孔。」

除了中央地方也有自己的檢測系統,以大直街94巷1弄來說台北市的資料,在實踐大學還有94巷1弄,都是黃綠各半,但中央卻是綠油油一片,再看看總統府北市府顯示是高度潛勢區,中央卻是低度潛勢區。

台灣大學地質學系教授陳文山:「北市府有時候跟中央資料會有差異,最重要就是鑽井密度的問題,鑽井有沒有一些資料的問題,那這樣在做內插的時候,在做圖的時候就會比較不一樣。」

教授指出鑽井數量和位置都會導致數據不同,但也提到鑽井大多選在公園學校等等空地,再把周圍數據做平均計算,民眾想知道自己的家的土壤液化程度,恐怕沒辦法這麼精細。

TVBS新聞→https://news.tvbs.com.tw/life/2239846

TVBS原影→https://youtu.be/GAGyO08YE8o

記者 黃建國 / 攝影 江昀蔓 報導

230912東森 大直「土壤液化」被竄改?7年高潛→低潛 官方親上火線回應

大直街新建案「基泰大直」因施工不當,導致隔壁公寓坍陷,喚起民眾對於土壤安全的關注,值得注意的是,大直街一帶在7年前,明明還被標示為「高潛勢區」,如今卻變成「低潛勢區」,背後關鍵原因也曝光。

東龍不動產專任委託部經理陳泰源提到,2016年2月發生台南維冠大樓倒塌事件,引發各界關注,時任馬政府行政院長張善政,隨即要求公布全台「土壤液化潛勢圖」,於是查詢系統誕生,民眾只要上中央地質調查研究所的「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網站,輸入地址即可查詢。

不過奇怪的是,當時大直街一帶被劃分在土壤液化「高度」潛勢區,整片紅通通,近期發生基泰大直事件,眾人回頭一查,才驚見大直街一帶,如今已變成土壤液化「低度」潛勢區,一片綠油油。

由於地質不可能在短短7年間自然改善,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除非是彗星撞地球、火山爆發、地殼變動重整,也就是千年機遇才有可能,也讓人不禁好奇,之中改變的關鍵為何。

中央地質調查所邱禎龍科長則解釋,民國102年剛公開相關資料時,是使用原有較初步的資料進行分析,不過106年至108年陸續完成內政部「安家固園計畫」,重新進行調查評估,各地區新增鑽孔配置,從原本的每4平方公里只有1孔,增加到每平方公里有4個鑽孔,提供更了精細的圖資,經資料篩選及專家判釋修正,重新分析繪製成新版土壤液化潛勢圖資,大直街一帶才會更新為「低度」潛勢區,並非擅自更動資料,未來也會持續進行更精細的鑽探計畫。

東森新聞→https://house.ebc.net.tw/flash/8100

(封面圖/東森新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