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線年虧16億!在地人不搭?北捷:非數字解讀

250627華視 文湖線年虧16億!在地人不搭?北捷:非數字解讀

台北捷運系統平均每天載運超過200萬人次,可以說是大台北地區最重要的大眾運輸工具。但根據北捷統計,今年1到5月平均日運量,全台灣最早的捷運路線-文湖線,卻以19.7萬人次敬陪末座,去年更虧損超過16億元,成為最虧的路線。對此,北捷對此表示各行政區發展與土地使用都有差異,強調路網是一體的,難以個別計算、片面以數字解讀。學者則解析,當初是看當地需求設計,加上使用膠輪系統,與其他鋼軌路線無法相容,也無法共用零件、軌道與車輛,導致維修成本長期偏高。......↓

搭乘捷捷通勤出遊,是許多人出門在外的交通方式,其中北捷文湖線,是全台灣最早的捷運路線,從1996年3月啟用至今,但實際運量少了領頭優勢。民眾說:「(人潮)板南線比較多吧,(文湖線)人就比較少,所以比較常有座位。」

根據北捷統計,今年1到5月平均日運量,板南線61.4萬人次最多,淡水信義線54.3萬人次,緊追在後,中和新蘆線松山新店線,也都超過35.6萬人次,反觀文湖線,只有19.7萬人次。

記者曹維升說:「捷運忠孝復興站,位在板南線跟文湖線的交會樞紐,您看到在平日的中午時間,在板南線這一側,人潮還是非常地多,但是另外一側,在文湖線的情況呢,實際來到文湖線,發現不管是進出站,或是上下車的乘客,明顯都比較少,甚至還有很多的等候區,都還是空的。」

數字會說話,運量也反映在盈虧上,跟去2024年整年統計,只有板南線和淡水信義線有盈餘,其他都呈現虧損,至於文湖線,虧超過16億元虧最多。

民眾說:「(較常去)信義區比較多,感覺這邊要過來比較遠,其他線轉文湖線,就是要走比較久。」吃飯、逛街、看電影,民眾大多還是選擇往北市信義區跑,以淡水信義線為例,有地標百貨坐鎮吸引國內外遊客,去年路線盈餘逼近5億元,但看看文湖線沿線周邊,有美麗華LaLaport等百貨商場,還有動物園和南港展覽館,有得逛有得玩,黃金地段效益怎麼還,英雄無用武之地。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退休教授張勝雄說:「發展的腹地可能也會有一些受限,住宅或者是商業的活動,本來就沒有那麼高,所以自然就,沒有那麼多的運輸需求。」

不動產業資深經理陳泰源說:「還得要再轉乘公車才能夠到家,那既然這樣,那就不如乾脆自己開車,(板南、淡水信義線)便利度很高,外來人口多,觀光客自然也會比較多。」

北捷對此表示,台北捷運各路線遍及雙北地區,各行政區發展與土地使用都有差異,強調路網是一體的,難以個別計算片面以數字解讀,學者也點出除了周圍發展,最初的設計規劃也是虧錢關鍵,甚至難有解方。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退休教授張勝雄說:「膠輪它的成本反而比,鋼輪鋼軌要來得高,如果要調整,就是整個系統整個換。」也有專家認為,若改為鋼軌系統或延伸接駁高運量新線,除了經費成本,也勢必影響周邊交通好幾年,如何降低影響,突破運量創造旅運經濟,還得通盤規劃。

{文湖線年虧16億!在地人不搭?北捷:非數字解讀}

第一、當初到底是「誰,負責決定」中運量的?

從維基百科來看,文湖線的前身「木柵線」,是從1988年12月15日動工,但市長「吳伯雄」是從7月25日才就職,所以應該是前任官派市長「許水德」規劃的;從當年的時空背景「至今」,文山區始終是蛋白區,人口密度低還有二殯,「可以理解」當初做這樣的決定。

第二、文湖線的前身「內湖線」,是後來才規畫興建的,又是誰決定以中運量做延伸?

同樣根據維基百科,2001年內湖線12座車站命名確定、2003年6月全線正式動工。……這應該就可以明確地指出,是馬英九市長,對吧?

同樣「可以理解」,蓋地面上的捷運,比較「快、看得見」成果,對選舉也比較有幫助;只是反過來,卻害到內湖人至今仍得忍受無解的塞車困擾、也間接害得大直、內湖一帶的發展受限。

所以說,一個人的評價,是蓋棺論定的,真的不需要急於一時;換言之,一位政治人物對於城市的「治理觀」是否有遠見?還是短視?時間也會同樣會證明。

回到記者給我的訪綱……↓

【文湖線真的相對較弱?如果搭的人較少,原因可能是?】

通案來說:撇除「大安、忠孝復興、南京復興」這三個分別與淡水信義、板南線、松山信義線交會的熱點不談。其餘站點,

1.主要經過的都是文山區、內湖區等北市相對蛋白區。

2.多半屬於社區型、半封閉商圈。

3.當然也跟設計中運量有關。

個案來說:

4.動物園、辛亥:偏屬「假日」才會有人潮逛的「動物園」、或是「節日」才會需要搭乘去「掃墓祭祖」。

5.大直、劍南路站:鄰近松山機場有限高,低密度住宅區,在地人口不多。又位處豪宅區,平價消費選項較少。

6.大湖公園、葫洲站:幅員較大,許多住宅區離捷運站仍遠,多數住戶回家若搭捷運,還得轉乘公車才能到家,不如自己開車。

【文湖線捷運多為住宅型生活圈,不吸引外來人流?】

跟捷運當初規畫中運量,導致區域發展出現瓶頸有關。畢竟,尖峰時段開車會塞到崩潰,搭捷運也擠到爆,在地人覺得擁擠,觀光客當然也不想往內湖移動,造成商業活動也比較少。

而且內湖有許多靠近山邊的住宅,又有一條基隆河橫切南北界線,自然產生「過橋才是市區」的刻板印象。

【文湖線捷運運量低,但周圍房價還是高?只是生活便利難有感?】

莫屬大直商圈了,擁有大直、劍南路兩個捷運站,是知名豪宅聚落,許多政商名流都入住於此。但因為人流不夠,只能走高單價精品路線,不是米其林就是百貨公司,平價選擇較少,生活便利度較低。

【板南線、淡水信義線強勢的原因?】

位處市區,相對精華,房地產較具保值性。且知名商圈眾多(新板特區102萬、北車113萬、信義計畫區129萬、士林106萬、東門137萬),多採開放式,便利度高,外來人口、觀光客自然多。

華視新聞→https://news.cts.com.tw/cts/life/202506/202506262486064.html

華視YT→https://youtu.be/cVaslYQoW8M

記者-曹維升、陳建安/台北報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