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寧住「精華區小套房」也不要「郊區大空間」?房仲作家陳泰源:加速累積資產的反向投資!
【為何寧住「精華區小套房」也不要「郊區大空間」?房仲作家陳泰源:加速累積資產的反向投資!】
畢竟在預算有限的前提下,選擇小宅而非無電梯老舊公寓的相對好處是:克制購物欲、養成「生活減法過」的好習慣並戒掉「囤物控」,開銷相對小等於變相省錢,住久便能加速累積資產。
尤其根據某研究報告,人類其實可以適應居住空間的大小,但無法適應通勤時間過長;因此,我寧可住在精華區裡的小宅,然後最好走路就能抵達公司上班,也不要住在每天通勤得花超過半小時的大空間。
記得:(通勤)時間就是金錢,而金錢買不回時間。
要提醒的是,根據新聞報導,小宅其實已出現供過於求的警訊(全國小宅空屋率高達18.16%)。因此,如果你買的小宅,不具以下我提到的條件,確實很可能在將來面臨「不易出租」、「脫手性差」的窘境:
1.堅持廁所開窗與兩面採光:採光佳又通風,好健康。
2.一定要有陽台(落塵區):便於安裝洗衣機,居家動線好規畫,好便利。
3.有天然瓦斯:讓瓦斯幫電分擔家計,又可多一張發票中獎機率。
4.拒絕夾層:無壓迫感,才會喜歡回家。
另外,新聞裡還有提到小宅的趨勢分析及數據統計,值得閱讀哦!
〔以下為新聞報導〕
251027TVBS 高房價逼出小宅化 16年來住宅平均面積少10坪
高房價、少子化、小家庭化的大趨勢下,台灣迅速朝向小宅化發展,據統計,25坪內小宅住宅存量,近十年狂增42.7萬宅,另外隨著房價大漲,全國住宅平均面積愈來愈小,16年來住宅購買坪數少了10坪。
晉升有殼族不容易,房仲業者陳泰源,帶領記者參觀他類似自家格局的小套房,這是他在房仲業打拼10年後辛苦買下的第一間房子。
陳泰源表示,他當時是首購族,完全靠自己的能力購買,沒有父母親的資助,因此預算有一定限制。這間小套房除了基本的雙人床和衣櫃外,還有個小空間能放下L型椅和桌子,並附有洗衣機和小陽台。雖然整體空間不大,但總價在1000萬元內,對他一人生活而言尚可接受。
由於一般套房在採光通風方面較不理想,收納空間也不足,陳泰源在設計上做了一些調整。他提到,原本是牆壁的地方,因為光線和採光不足,所以把牆壁拆除換成玻璃,讓採光進來。此外,在風水上也做了妥協,一般人較忌諱床頭壓樑,但因為空間不夠,只能在床頭上方另外做了收納櫃。
陳泰源坦言,一開始覺得空間還可以接受,但隨著時間推移和物品累積,會越來越覺得不夠用。因此他養成了「生活減法」的觀念,家中若有一段時間不常使用的物品,就會考慮丟掉。
現今房價高漲但薪水未增,民眾只能選擇購買越來越小的住宅。根據最新資料顯示,從2009年金融海嘯至今年第2季,全國住宅買賣移轉的平均面積逐漸縮小,2009年平均約41.5坪,至今年第2季居住空間僅31.5坪,16年來減少了10坪。
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人口趨勢正改變,家戶人口越來越簡潔,現在平均一戶只有2點多人,大家對於精緻但坪數較小的產品接受度增加。在房價攀升和人口趨勢的演變下,小宅化的狀況越來越普及。數據顯示,小宅因入手門檻低,具有方便自住、設籍和投資等多重目的,因此25坪內小宅住宅存量近十年大增42.7萬宅,遠高於其他坪數的表現,成為市場最熱門的物件。
科技房產中心總監陳傑鳴指出,目前全台小宅市場交易,比重高達4至5成,導致近年建商推案有逐漸全面小宅化的跡象。
根據日本研究,一個人10坪、兩個人20坪才是最有利居住健康的坪數。如果有能力想要更好的居住品質,最好避開室內空間過小的小宅。高房價與少子化成為小宅熱銷的催化劑,但需注意的是,小宅單價往往比其他坪數高出不少,存在高單價、高公設、高空置等「三高」隱憂。
曾敬德提醒,購買預售屋時,開發商可能會用一些裝潢手法讓空間看起來通透,或使用較小尺度的家具,但實際加入個人櫃子和物品後,空間感受會大不相同。
陳傑鳴也提醒,小宅投機性強,容易被投資客炒作,導致空屋率也高,一旦房市反轉,就可能被銀行限貸。
目前銀行對15坪以下,或扣除公設後室內剩不到10坪的房子多視為套房,這類產品多有貸款限制,跌勢可能更加兇猛。去年下半年,全國20坪以下的小宅空屋率高達18.16%,相當於每6間小宅就有1間是空屋。若未來發展不如預期,恐有賣壓釋出,因此專家呼籲民眾,購買小宅前須多加評估。
TVBS新聞→https://news.tvbs.com.tw/life/2999369
TVBS原影→https://youtu.be/GLeYOrxXKuc
記者 唐家儀 / 攝影 蕭應強 報導
.jpg)
.jpg)
.jpg)
.jpg)
.jpg)
留言
張貼留言
我是陳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