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份閱讀筆記:《陪自己走走》◎艾爾文

2025年07月份閱讀筆記:《陪自己走走》◎艾爾文

【2025年07月份閱讀筆記:《陪自己走走》封面至第39頁◎艾爾文】

1.人生,只跟自己有關,不需要,每個人都喜歡。

2.用心過好現在的日子,一天一天過濾出喜歡的生活。

3.當你被現實困住,覺得喘不過氣,或在別人的打量中找不到自己,他想告訴你,用心走好自己的路,努力累積自己的進度,過程中不需要所有人都了解你,但你一定要永遠支持自己,成為那個可以看見自己努力的人。

4.走好想走的路,過好想要的生活。

5.人生這條路,願我們都是愈來愈喜歡。......↓

6.隨著時間推移,歲月逐漸讓人明白,人生發展並非自己全然能掌控,有些事會徒勞無功,有些人會離開自己,有些機運過了再也沒有,有些付出就是怎麼樣也討不回來。

7.人生,終究不是排隊進餐廳─遲早輪到自己;也不是順著準備好的路線圖前進─沿途都有標示。人生是一場面對不確定性的過程,前方除了未知的際遇與風險,卻也藏有變好的可能。你不會知道此刻沒有得到的回報,或許成了更好的安排;不會知道某個人的離開,或許讓你遇見更好的另一個人;不會知道以為錯失的某個機會,其實造就一個更好的機會在途中等你。

8.人生到後來會明瞭─也可能是被迫接受─過去的事無法重來,未來的事還在安排,唯一要把握的,是在此刻陪自己走下去。

9.在這人人汲汲想要(或被迫)展現自己最好一面的時代,我們會以別人的最佳狀態來度量自己的現況─而且還是拿自己的最壞情況去比較─想當然最終只會居於劣勢。若想要好好認識自己,就必須一個人靜靜地剖析自己,試著在生活點滴中努力榨出自認的那一點好,說服自己其實也是有努力地活。

10.研究指出,與人產生共鳴最好的方式,就是分享自身遭遇的經驗。與其在聽完別人的故事後給出點評見解,更好的方法是在聽完別人的故事後,也掏出自己的故事跟對方分享。雙方透過彼此的故事自能產生交流,其餘不言而喻。

11.人生確實如此,雖然看似每天在重複過著日子,但還是要盡可能在當下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一天。說不定你今天發生的事,正在造就未來十幾二十年的你。

12.這或許也是人生,你可能會後悔自己當初沒有選擇走最想走的那條路,但又如何知道你此刻的路不是最適合你的路?人生的路,總是要走過才知道。這條路,也必須你自己走才行。

13.生活中,有些喜歡是與生俱來的,一見如故,沒有理由,遇見瞬間就會喚醒身體知覺。然而,有些喜歡則非命定,得來不易,要經過猶如走過天堂路的掙扎,要刨去原本抗拒的外皮才能看見喜歡的內在,甚至有些是原本其實很討厭,後來卻是好喜歡。

14.人生的喜歡,可能是偶然也可能是必然,它等著我們自行去遇見,或是藏匿在最初厭惡的事物後面,需要我們克服困難才能挖掘出來。

15.喜歡的人生,可以是運氣也可以是努力,會需要費盡千辛萬苦才能過上想要的生活,等到擁有之後又發現自己是如此幸運。

16.無論是天生就喜歡,還是後來才喜歡,一切只與自己一人有關。別人不能決定我們該喜歡什麼,也不能決定我們該如何生活,別人的菜不會是你的菜。你會受到他人影響,會在矛盾中掙扎,但最終,還是只能由我們自己定義自己的喜愛;喜歡吃什麼樣的菜色,喜歡過什麼樣的人生。

17.人一生,來來往往會有很多的人從生命中經過,有些人是一出生就有關係,有些人在成長過程連結了關係,有些人則是沒了關係也沒關係。但有一人(你能想到),是一輩子都會有關係,那個人是自己,值得我們永遠喜歡的自己。人生這條路,陪自己散步,沿途所路過、所聽聞、所遇見、所體會,最終都是只跟自己有關─願我們都是愈來愈喜歡。

18.陪自己走走:人生是條自己陪自己走的路,遇到困難可以放慢腳步,但不要因為別人的懷疑而放棄自己。

19.喜歡努力的自己,而不是努力讓別人喜歡你。

20.艾●語錄:也許,這個世界不會因為用心過日子,生活就不再遇到困難;事情還是可能出錯,日子還是可能過得跌跌撞撞。然而,用心生活的另一個目的,是相信成長後的自己,可以克服現在還無法應付的事。別為了生活改變原來的自己,而是要用喜歡的自己,努力改變生活;你的努力,不是為了說服別人認同你,而是知道未來,只有自己能給自己。

21.寫作對我來說彷彿有股魔力,在把想法透過鍵盤打出來的過程中,感覺心中有另一個人不斷在跟自己對話,傾聽自己的聲音,了解自己的痛楚,心中的煩惱也就漸漸地消散開來。說起來,人在過日子也是如此。當我們專心投入眼前的生活時,心中原本焦慮的事情也會漸漸被撫平。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心情也會漸漸地平靜下來。

22.幾年前我在書上讀到一句話:「重來也不會好過現在。」這句話是勸人不要執著於過去犯的錯,而是應該要向前看。不過在我看來,這句話也提醒我:就算事情重來一遍,也不見得會遇到同樣的過程;結果是好是壞並不重要,好好把握當下才重要。

23.生命的路程像是流水一般,會流向哪裡,會在哪裡轉彎,會在哪裡匯聚,唯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生活中的每一段際遇,都有一個終點在等著,同時也會開啟一個新的機會,形成另一個新的起點。

24.人生,的確很難,因為我們無法預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還有別人怎麼看自己,很多時候就只能燜著頭向前走。不過,人生也可以不難,因為我們可以當自己的指南,跟隨自己的心意,盡力在當下為最好的可能努力,然後喜歡那樣的自己,而不是努力讓別人認同自己。

25.將來會去到哪裡,會遇到什麼機遇、碰到什麼樣的人,或許根本無從得知,但只要用心過好眼前的生活,相信此刻所有的遭遇,終將成為最好的安排。

26.遇到不好走的路,陪自己放慢腳步。

27.人生是個過程,每一點都是過去的總合,也是未來的延伸。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可以站在原地後悔過去,也可以繼續向前期待將來,端看自己如何決定。記得,人生是條自己陪自己走的路,遇到困難可以放慢腳步,但不要因為別人的懷疑而放棄自己。

28.有一類煩惱,通常一開始思考就會沒完沒了。好比這個─為什麼這件事會發生在我身上?還有這個─早知道當初就不要做那件事。

29.曾有學者研究過,人在失去選擇權時,會感到焦慮跟無助,會覺得自己的內心被囚禁住,會漸漸對未來失去希望。對一個沒有生活選擇權的人來說,失去的並不是機會,而是自由。

30.隨著年齡增長,人被迫要接受的限制會變多─工作不再能說換就換,要開始顧慮吃什麼、做什麼,要花更多時間適應新環境。生活漸漸固化成某個形狀,猶如風乾許久的黏土不再能輕易變形。所以,當人陷入後悔的情緒時,不見得是後悔沒有去做或做了某件事,而是感嘆自己無法再像以前一樣,擁有選擇做或不做的自由。

31.我們會感到後悔,是因為年輕時尚未真正失去選擇做或不做的機會,唯有等到可以去做的時機漸漸遠離,才感傷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去做。但事實上,我們後悔的不是錯過做那件事的機會,而是年輕時可做、也可以不做的自由。

32.人生的每一個遺憾,對應的都是生命裡的一個空缺,只是生命本來就會有空缺,多的是填補不完的欲望。

33.人一切的想望都是在現有生活基礎下思渴出來的,正如作家安●派契特在《倖存之家》書中所描述:人都是戴著「現在」這副眼鏡回望過去,而不是用自己過去的角度來看過去,所謂的「過去」已經產生了根本的變化。即便看起來是同一件事,經過時間的捉弄,早已跟年輕時看上去的樣貌不同了。

【2025年07月份閱讀筆記:《陪自己走走》第40頁至第62頁◎艾爾文】

1.在這個匆忙的世界裡,我們隨時都有可能陷入慌張的處境,掉進焦躁的漩渦。會擔心趕不上別人的腳步,焦慮來不及成功,煩惱錯過某個機會,害怕自己過了年齡。然而,人生沒有什麼非做不可的事,際遇是好是壞,當下不一定就是結局,未來也許還有更好的安排。人生路途中,我們會不時需要全力奔跑,要鎖定目標奮勇前進,但偶爾也需要慢下來,陪自己散散步,好好欣賞人生沿途風景。

2.需要擔心的,反倒不是自己錯過了什麼,而是我們將其視為自己的過錯,壓在心頭上讓自己難以喘息。一個人的後悔,不一定是真的後悔,也許只是想要擁有選擇的空間;或者說,想要的是一個希望。當人有希望時,總是能感受到比較多正向的情緒。

3.話說回來,過去的事永遠無法重來,但希望,我們隨時都可以給自己,不是嗎?

4.過去的選擇,已成為了經驗;未來的選擇,蘊藏了希望。而現在,用心就是最好的安排。

5.做喜歡的自己並不自私,討厭你做自己的人才是。

6.和別人好好相處,但相處不代表處處配合。每個人生來不一樣,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可以互補,卻不該強求。其實,為自己著想並不自私,為了自己而傷害別人才是;做喜歡的自己並不自私,討厭你做自己的人才是。人一生會遇見很多人,遇到看得慣你的人就多珍惜,遇到看不慣你的,沒了關係真的沒關係。

7.做自己跟自私之間,存在一個說不清楚的模糊界線。做自己通常是獨自一人就能實現的事,但自私則是至少要兩人以上的「共識」才能形成。當你的行為無法獲得別人的認同跟諒解時,就有可能被歸類為自私的人。

8.顧著自己的利益而犧牲別人的權益,算是自私嗎?不顧旁人的眼光去做別人不認同的事,算是自私嗎?希望對方犧牲自己來成全彼此,算是自私嗎?秉持著「為對方好」而強迫對方做某件事,算是自私嗎?若因擔心對方誤入歧途而干涉,好比父母知道小孩做某件事將來肯定會後悔,這樣的親情算是自私嗎?生死攸關時不顧其他人率先逃離危險現場,算是自私嗎?或是像這一則國外新聞:高齡七十多歲的先生,把房產留給十歲的孫子而非自己的妻子,他算是自私嗎?拒絕一件你原本答應的事情,算是自私嗎?......這些問題,我不會知道你的答案是什麼,但我很肯定的是,沒有一題的答案能取得所有人的共識。

9.判定他人的行為自不自私,本身就是一種自私的行為。一個人認為做一件事的合理性,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變成毫無道理。評斷某個人做某件事的標準,會隨著我們自己從小到大的成長背景、遭遇,還有相信過的人、被背叛過的經驗,而有所不同。簡單講,自不自私,很多時候是各自表述。也因此,我們如何掌握自己跟別人之間的界線,至關重要。

10.當你不懂得拒絕別人時,就是忘了設定界限。當你總是用別人的眼光來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時,也是忘了設定界限。當你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不會影響到他人,卻依然糾結於別人如何評斷你時,就是忘了設下自己跟別人的界限。

11.一個人自不自私,並非某一方說了算。當你真的是為自己的人生著想,而且不會傷害到人,就算被對方說自私也無妨。畢竟,一個說別人自私的人,可能只是反映出自己無法理解對方的行為而已,又或者只是擔心對方的行為會影響到自己的利益,所以先一步限制對方。若真如此,何嘗不也是自私的想法。

12.況且,有時就算你站在對方的角度著想了,對方還是有可能認為你自私。當你好心幫忙,也可能有人說你別有企圖;當你沒有站出來關心一件事,也可能被人說是冷漠無情。只做自己的事,被人說自私冷漠;做了別人的事,被人說自私搶功勞。沒說話嫌你想法太少,常發言嫌你意見太多。能被視為自私的理由實在太多。這世界就是這樣,有多少張嘴就有多少意見,有多少雙眼就有多少見解。我們不認為自己是自私,不代表別人也就認為你不是。

13.人生不容易,畢竟無可避免要摻進別人的想法,但除非你願意為自己好好地活,否則那些偶爾煩心的事,會變成煩惱你一輩子的事。

14.設下自己的界限,而不是讓別人貿然闖進自己的界限。設定界限並不是在排斥其他人,而是懂得去愛真正的自己,懂得做更喜歡的自己,主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有了界限,你也才能掌握自己人生的邊際,成為一個完整的自己,在這緊繃的世界之中,維持自己生活的鬆弛。

15.界限之外,好好相處;界限之內,做好自己。要知道,會因為你設下界限而討厭你的人,其實正是你需要用界限保持距離的人。做喜歡的自己從來就不是自私,討厭你做自己的人才是。

16.一段友情就算許久未碰面,彼此依然用心過著自己的生活,當某一天相約聚會時,開心地聊著各自的成長,脆弱又堅強地分享自己遭遇的困境。在一段又一段的對話中,彼此都走進熟悉的回憶裡,重溫過去的生活,也沉浸在單純的時光中。

17.當友誼被情緒綁架,之後只會漸漸變成契約的交換而已。我為你犧牲這個,所以你也要為我犧牲那個,雙方不是因為認同而結識,而是因為人情的債務才往來。那樣的友情,已經在我自己的界限之外,不是我要的,我不是在成為想要的自己。

18.放過自己,別跟過去的事過不去。

19.別跟過去的事,過不去,別將無法控制的事,抓太緊。人生的痛苦,往往來自我們想要控制無法控制的事。其實,無論過去發生什麼,好的壞的,我們都已成為夠好的自己。記得,遇到難過的事要放過自己,遇到無力的事要勉勵自己;順其自然並非逃避,而是為了追求自己內心的平靜。

20.年過三十後,我慢慢體會到「盡人事,聽天命」的真正涵義,並意識到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順序顛倒了─我把焦點都放在前面的「盡人事」,從而忽略後面「聽天命」的道理。雖然在做法上確實要先進人事再聽天命,但在思維上,我們應該先懷有聽天命的態度,然後才去盡人事。一個原因:單就「盡人事」這三個字,對許多人來說形同走向「情緒耗竭」。

21.體力不支時至少會出現過勞的現象,情緒的消磨卻沒有痛覺,也沒有客觀標準。那是一場自己跟自己的內耗,端看我們何時肯放過自己,能夠喊停的人永遠只有自己。做事情確實要盡力做到好,但什麼才算是「好」?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所謂的盡人事,會不會最終成為一個榨乾自己身心的原因?

22.錯過如此難得的夕陽,起初我很懊悔自己為何沒有堅持待到最後一刻。但後來我醒悟,不是我沒有堅持到最後,而是我的努力剛好沒有排進上天的時程而已。我不該責備自己,反而應該感到慰藉,慰藉自己有所努力所以不須感到惋惜。

23.有努力就好,因為有努力我們才會向前邁進,也才有可能走進落下大雨的區域。至於大雨會下在哪裡,是不是下在你前進的方向,我們無法決定,這只能聽天命。

24.凡事先聽天命,再盡人事。先聽天命,表示在行動之前就尊重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則,理解有一個遠比自己還大很多的現象早已有所安排,放下自己想要控制結果的念頭。

25.至於盡人事,就是儘管做好自己的事,而且是專心一意地去做,不用期待上天是否會安排,也不用懊惱上天為何沒有安排,把心思放在自己的生活中。順著自己的心,走好自己的路,坦然面對這無法理解的世界,為即將到來的日子努力,而不是跟已經過去的事情過不去。

26.我曾於著作《你,很好》中寫道:「凡事都有好的一面,但你要先為自己主動翻面。」當年我正是想表達此處寫的想法─事情的好壞並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我們能控制的是自己面對這些事情的反應。而且無論結果如何,事情發生之後我們都有得選擇,可以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那一面,可以選擇用堅強的心智面對,尋找其中的機會茁壯自己。

27.你永遠不會知道此刻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會在將來的什麼時候產生效益。

28.常聽聞,人算不如天算,聽天命就是順服於天算。然而,縱使所作所為不如天算,也不代表不須人算,我們還是要盡力做好當下自己該做的事,做好能做的規劃,同時理解再怎麼努力都會有個限制,只是這個限制不是你當下能預估,結果最後會如何,相信自有更好的安排。

29.聽天命,盡人事,這是一種對自然奧妙的尊敬跟臣服,了解世間萬物是一個複雜的系統,與其抗拒地想要釐清,不如謙虛地接受自己只是其中微小的一分子。

30.不控制無法控制的事,控制自己能控制的事,這是對自身的一種期待,也是對現實的一種釋懷。了解在這難以預測、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的世界之中,我們只管走好自己的旅程,過好自己的生活。或許有一天,那場雨就會下在你持續前進的路上。

【2025年07月份閱讀筆記:《陪自己走走》第63頁至第89頁◎艾爾文】

1.有努力就好。可以期待更好的自己,不要因此為難自己。

2.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很重要。

3.努力,不是為了要給別人好看,而是為了證明給自己看。用心把自己的生活過好,而不是被遇到的壞事打倒。人一生,始終是由自己陪著一起往前,你喜歡怎樣的自己,永遠比別人喜歡怎樣的你,來得重要。

4.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年輕時,我以為這是跟「追尋」有關的事情,但現在我認為更多是跟「過濾」有關。這不僅是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更是看待人生的態度。

5.想要做好一份工作,應該是要自己喜歡那份工作。

6.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要先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然而,這句話不表示你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以後,就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除非你是刻意且有順序地篩選。

7.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是一段過濾的過程。在過濾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只是漫無目的地追尋,否則就只會在有限的生命中虛耗時間跟機會。過濾,應該是一個刻意的選擇,背後應該有一個你自己想要的目的,應該要有一個邊際。過濾自己的目標,代表你掌握自己的邊際;掌握自己人生的邊際,則可以換來生活的踏實。

8.在追求喜歡生活的道路上,我們不能只是無異議地追尋,還是必須有一個目的來引領自己。這個目的會為你的生活圍出一個邊際,成為你分辨喜歡什麼跟討厭什麼的基準,知道哪些事情要盡可能把握,哪些事情可以放心錯過。久而久之,這個邊際也會形成生活中的踏實感。你會知道自己每天為了什麼而活,也會知道自己該如何取捨,直到某天你需要再次突破邊際的時候。

9.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必須先知道什麼對自己很重要。這個重要的事物在人生各個階段也許不同,對現在的你來說,或許是錢,或許是時間彈性,或許是生活要有所變化跟挑戰,或許是職涯發展要繼續攀升。可以肯定的是,生活中不可能每件事都很重要,你也不能每個都想要,你應該過濾出當前對自己最重要的那一個。

10.我願意相信,當人做一件事背後的動機是出於自己想要的目的時,你會知道什麼才是重要的事;過程中的目標、期盼擁有的收入,以及願意付出的努力,都會自動跟你內心的目標對齊,引領你去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11.用心過好現在的日子,一點一點過濾出喜歡的生活。

12.人生是自己的旅程,你不必取悅任何人。

13.身為人,要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很難。我們會好奇別人怎麼想,也會在意別人怎麼看;會希望得到認同,也擔心會被人傷害。然而,你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自己心中是什麼樣子。真正的快樂,都是自己給的。無論你現在的生活如何,遇到什麼困難,你永遠是自己最需要關心的人。

14.在乎自己留給別人的印象、在乎自己在會議中的表現、站在台上時不自覺揣度別人怎麼看自己,以及過度衡量做一件事最後的成敗等,這些都屬於人對一件事的特定期望。然而,這些事情的成敗往往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因此當我們把特定期望附加在這些事情上時,最後受傷的可能性也愈高了。

15.每個人都位處自己生活圈的中心點,普遍期望是箭頭朝外看出去,特定期望則是箭頭向內對著自己。箭頭向外,像好比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探索,始終以自己的感受為出發點;箭頭向內,則彷彿一支支鋒利的弓箭,每一個箭頭可能是一個特定事件、一位特定的人對著自己,可想而知受傷的機會高,待在中心點的你也比較沒安全感。當普遍期望主導時,我們更在乎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當特定期望主導時,我們更在乎別人希望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16.什麼是「不期不待,不受傷害」?就是要試著降低自己對外部事件的特定期望,然後拉高認同自己的普遍期望。以阿德勒心理學來說,是做好課題分離;以佛學來說,是放下對事物的執念;以斯多葛主義來說,就是不要想控制你無法控制的事。

17.隨著時間推移,人會漸漸學會把自己擺在適合的位置,用更正確的方式看自己,也更懂得善待自己。我們都可以成為想要的自己,但又不對這個世界抱著錯誤的期待。

18.不期不待,並非真的不在乎了,而是明瞭有其他的事更應該在乎。知道人生就是一段自己的旅程,不用對這世界抱著錯誤的期待,不需要花時間去取悅外面的人。知道自己生命中有些人與事更需要我們去關注,這些人與事對自己的重要性,遠比外面其他人怎麼想、怎麼看還重要。而且是重要好幾千倍。

19.人生這條路。此刻的日子好或不好,都是即將過去的事,重要的還是接下來你打算去哪裡。

20.際遇不好沒關係,人生不用一開始就很厲害。

21.一個人的動力,最怕被人潑冷水。然而,當一個人用心做事時,只有同樣願意努力的人才懂。都是這樣的,立場不同,看的角度也就不同。其實,懂你的人,會用你在乎的方式理解你;不懂你的人,只會用他習慣的方式誤解你。要知道,你無法控制別人怎麼想,但別人無法干涉你怎麼做。世界很大,沒那麼多感同身受,我們不需要讓人看得起自己,我們只要做到對得起自己。

22.至今我依然困惑,「升學是唯一出路」這類價值觀,自己是從何時開始就被植入,在還來不及判斷是否正確之前,就認為升學不順利等於人生失敗。不過在當時以升學為主的時空背景下,我確實以為這輩子就只能這樣了。因為沒考好而偏離升學軌道,彷彿隻身走入未知的叢林裡,恐懼將來的出路不盡理想。

23.我有了全新的領悟。原來人生的際遇,不用因為一兩次的結果好不好,就斷定接下來的路好不好。你我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創作者,腳下踩的每一步,都如同在書中落下的每一個字;過的每一天、每一月,都如同書上的段落與章節。劇情要如何發展與轉折,都有機會掌握在自己手中。

24.小說家佩內洛普●菲茲傑拉德所寫的《離岸》:「你學過的每一樣東西,遭逢的每一次苦難,都會在人生中的某個時刻派上用場。」

25.一件事的結果,選擇是一部分,過程也是一部分;際遇是一部分,努力也是一部分。我們當初做的選擇,只決定了事情是如何開始,至於結果會如何,端看自己在過程中的努力。

26.人生漫長,不用一開始就很厲害。無論你現在處於什麼階段,過去做了什麼選擇,你的時間都還足夠。此刻的日子好或不好,都是即將過去的事,重要的還是接下來你打算去哪裡。

27.凡事都還有機會,凡事只要努力就還有可能。

28.迷惘時,弄懂自己而不是弄丟自己。

29.有些事情難以理解沒關係,或許你原本就不需要理解。有些人合不來沒關係,你不用得到誰的認同,依然能去過想要的生活。人生,是該追尋生命的意義,但不是為了弄丟自己。人生,是該突破生活的困境,但不是為了困住自己。

30.當你在人生某些時候卡關,或是想不通一些事情時,就去吃好、睡好,做一些會讓自己快樂的事,等到有力氣時再回來面對這個煩惱。

31.我不時深陷「追尋人生意義」之中,後來我察覺到,這類型的問題永遠不會有解答。無論是想繼續追求答案,或是暫時看開也不去想,都要認知到:尋求人生意義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探詢。這類問題看似找得到答案,實則摸不著邊際。

【2025年07月份閱讀筆記:《陪自己走走》第90頁至第106頁◎艾爾文】

1.人類之所以會陷入煩惱,或許都是自找的。有了意識,人類因此跟其他物種漸漸拉開生存優勢,但也留給自己煩惱的空間。我們不再像動物一樣靠著本能吃喝拉撒睡,而是會講究如何吃、喝什麼、在哪裡睡;夜晚仰望星空時,不再只是看著星星,還會思考宇宙的盡頭在哪裡。隨著新科技問世,現代人的世界裡有更多可以好奇的事情,也有太多機會去思索「為什麼」,大腦也就有許多的煩惱駐足。你說,這一切停得下來嗎?我覺得不可能,因為我們都是人,而人不可能沒有煩惱。

2.每個年齡,都可能是人生的一道關卡:二十有二十的煩惱,三十有三十的躊躇,四十有四十的困惑。那些原本想不透的事,似乎沒有因為歲月而變得清晰,卻因為時間不斷推進,舊的問題尚未解決,新的問題已在排隊。

3.然而,時間給人最好的指引,就是告訴我們不要為了找到答案,困住了身心,弄丟了自己。

4.有時候,我們會以為無法從迷惘中脫身,卻在某個時間點突然醒悟─不一定知道為什麼,但就是對某些以往糾結的事情有了全新的看法。彷彿時間終於試到那把對的鑰匙,就這樣旋開了原本困住自己的門鎖,你也因此走了出來。

5當你開始對某些事感到迷惘時,並非就是不好的象徵,那反而是你更加認識自己的機會;而能夠認識自己,我們也才會認同自己。要緊的是,當你察覺好像漸漸要陷進去的時候,要有方法讓自己走出來。畢竟,追求意義的目的不是為了困住自己,而是尋求對自己所處世界的一個解釋,重點還是為自己找到力量生存在這世上,弄懂自己應該在乎什麼,而不是弄丟自己的人生。

6.迷惘時,就去吃好、睡好,做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情。等到心力恢復後,再繼續踏上這趟或許沒有解答的旅途。

7.迷惘時,陪自己尋找答案,多聆聽自己的心聲。

8.用心打理生活,而不是到處打聽別人的生活。

9.日子再好,也有需要煩惱的時候;日子再壞,也有值得開心的地方。或許,值得慶祝的好事不常發生,但令人愉悅的小事每天都有。用心打理自己的人生,因為生活會好,不是它自己變好,是你先把日子過好;時間有限,永遠不要因為明天的煩惱,錯過今天已能擁有的平靜。

10.你羨慕過別人嗎?或者我應該問:你遇過誰,從未對他人產生過羨慕之情?事實上,羨慕或忌妒的情感深植在你我的人性裡,一個人或許可以抑制自己不去羨慕別人,但那終究是需要克制的念頭。

11.不過,這正是身為人類的優勢:我們可以經由練習讓自己成長。雖然我們無法克制羨慕別人,但有辦法練習管理這方面的情緒─不是為了其他人,而是為了自己。畢竟,有時候羨慕或忌妒某一件事,到後來會發現根本不值得。一來,你無從得知對方在背後付出多少代價;二來,你羨慕的只是被過度簡化的表現,並非實際情況的全貌。而只注意表現卻忽略背後的代價,在這時代非常危險。

12.我們不應該輕易地就羨慕某個人的成功。原因無他,你真的不知道對方在背後吃了多少苦、付出多少代價,甚至有可能遊走在法律邊緣才能獲取那些成功。成功是有代價的,在得到之前,要先知道自己願不願意承擔。

13.不只成功要付出代價,光是羨慕別人也要付出代價。因為當你羨慕別人時,思緒會被束縛在別人的生活上,你也少了繼續為自己努力的時間。換言之,當我們羨慕或忌妒別人時,其實也同時在否定自己的人生。說起來,這是對自己的二次傷害;我們會過度放大別人身上的美好,忽略了自己的好,厭惡自己不如他人。這種矛盾,也導致人會懷疑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會質疑自己是否能力不夠,甚至開始貶低自己存在的價值,進而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同,逐漸失去自我。

14.「忌妒是唯一一種,在我們犯下的時候,絕對無法帶給自身快樂的罪惡。」是人,都會羨慕別人,但如果因此抹煞自己努力的足跡,一點也不值得。反之,當我們產生羨慕或忌妒之情時,要練習安撫自己,試著讓自己的焦點從別人表面上的成功,轉移到背後可能的代價。

15.如果在深思之後,了解自己不願意承擔也無法承擔他們背後付出的代價,我們就應該繼續專心過自己的生活。如果了解忌妒不會讓自己進步,只會讓自己無助,我們就應該繼續用心過自己的日子。如果了解這世界不是如此簡單就能有所獲得,我們就應該努力花心思經營自己的人生。

16.何況,我們正處於人人皆可輕易掩蔽自己的缺點,只分享好的那一面的時代。透過網路,時時刻刻都可以看到其他人正在享受什麼好日子,也讓我們更容易分心,無法專注在自己的生活。這會造成一個現象:我們會因此花更多時間去看別人怎麼過日子,相對來說則花更少時間在自己的生活上。

17.在比較心態下,我們更會只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在網路給別人看,同時又自討苦吃地忍不住查看別人的動態,羞愧自己的人生不如其他人。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讓人的自尊心和自我價值逐漸剝落。克制不住地比較,也會讓我們感到更加不滿足和不幸福,忽略了真實生活中更重要的事物─與家人朋友的互動、個人的成長和學習,以及對社會的貢獻。一切,都是從羨慕別人「網路上」的生活開始。

18.其實,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終究只有自己才知道。你嚮往別人的熱熱鬧鬧,對方或許更渴求你的平平淡淡。畢竟,沒有人天天都能開心過日子,有的話,也可能是在很辛苦的狀態下撐出來的表象。

19.專心過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看著別人怎麼過生活;可以嚮往別人過好的生活,但別忘了更應該為自己好好地活。

20.無須羨慕別人,一個人犧牲了什麼只有自己才知道:更不用覺得自己不好,生活的幸福需要人主動看到。羨慕或忌妒是很強大也很複雜的力量,它能推進你,讓你達成原本無法想像的成就;它也能摧毀你,讓你看輕自己原本既有的成就。

21.不用做給別人看,為你自己努力就好;不用管別人怎麼看,努力做你自己就好。美好的生活,是用努力堆砌出來的;幸福的日子,是用觀察推敲出來的。用心打理自己的生活,絕對比到處打聽別人的生活,來得重要。人生是你的,過得如何,想如何過,自己決定。

22.一個人過得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好,也唯有自己知道。

23.人生只跟自己有關,不需要每個人都喜歡。

24.當你想改變時,會有很多人不看好你。然而,這世界並不缺打擊人的方式,缺的是為自己打氣的方法。學會鼓勵自己,因為努力的人都在用心經營自己的人生,反之無理的人才會存心阻礙別人的生活。記得,你的努力,討厭你的人不懂沒關係,因為你的努力,就是為了跟他們沒有關係。

25.所謂的「成就」都是相對值而非絕對值,一個人的表現、際遇的好壞,都得看跟誰比。只是,跟別人比難免會分出高下。有時即便你已經很努力,但周遭有人比你更努力,你還是會被視為不夠認真的人。即便你已經很努力工作,但親友中有人收入比你高,你就可能被視為沒有用的人。即便你喜歡獨處,但別人邀約聚餐你卻拒絕,在某些人眼中你就是不合群。

26.以人的本性來說,我們擅長在別人身上看到自己所缺少的部分,而非發現自己身上別人所沒有的特點。因此,當我們拿自己跟別人比較時,認為自己「落後」的機率很高,長期處在比較的心態之中,也就容易覺得自己不如人。

27.哲學家孟德斯鳩說:「如果一個人只想要幸福,這不難做到;但我們總是想要比別人更幸福,這非常困難。因為我們會認為別人過得比實際上更幸福。」壞消息是:我們永遠無法解決不滿足的問題,生活中總會存在比自己更富有、看起來更幸福的人。好消息是:我們其實都比自己想像中還要幸福,只是需要時常提醒自己而已。

28.所以,比較是毒藥,只是這個毒藥,人又忍不住想吞。畢竟人性總是會好奇自己身處社會上的哪個位置,習慣用別人的角度來打量自己。而這一打量,我們反而不認識自己了。

29.不過,喜好比較不全然是壞事,還要看你喜歡在什麼地方比較。好比求學期間跟別人比課業,或是踏入社會後跟別人比績效,那可以視為上進心;如果是喜歡跟別人比誰的家境更優渥、誰賺的錢更多,那就是虛榮心了。上進心是跟人比內在能力,虛榮心比的只是外部環境。

【2025年07月份閱讀筆記:《陪自己走走》第107頁至第131頁◎艾爾文】

1.人也不能失去比較的能力,因為如果不懂得比較,我們就會分不清該怎麼拿捏自己行為上的分寸。比如,你打算在某家店買一個要價三千元的物品,但朋友告訴你只要多走十分鐘到另一家店買就可以省五百元,你去不去?愛情也是,為什麼人對初戀對象會特別有印象?不是初戀對象條件有多好,而是在初戀之前我們沒有對象可以比較,要等到第一次刻骨銘心地分手了,才有辦法知道誰是真的好。

2.比較其實也是為自己找一個分寸,重點在於,這個分寸最好是以你自己為主,而不是以其他人為主,更不該以社會世俗的標準為主。以別人為主,我們會不斷從別人身上看見自己缺少的東西,不知不覺都在活給別人看。比較愈多次,我們也愈容易失去自己。

3.以自己為主,則代表學習辨識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時常揣測別人的情緒;代表我們為自己而活,願意比昨天的自己好一點;代表我們願意把人生的重心拉回到自己身上,慢慢練習分辨哪些是應該在乎,那些人應該珍惜,何時應該鞭策自己,何時又應該安放自己。

4.人是很擅長找理由的,當我們遇到不順遂的事情時,可以輕易編織出導致那件事發生的任何理由。然而,當你把自己的命運牽連在過往生命中的某一刻、某個人或某個理由時,也等於是把變好的自主權拱手讓出去。

5.人生,重要的不是起點,而是過程;關鍵不是你能否比過別人,而是你有沒有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6.不管過去發生什麼事,我們都有能力選擇未來要去哪裡,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這一切都只跟自己有關,不需要讓每個人都喜歡。重要的是,我們心中要有一個做自己的分寸。

7.可以比較,但記得不是為了比過別人,而是為了找到更好的自己。可以衡量人生,但記得要依照自己喜歡的分寸做出選擇,選擇為自己而活,選擇為值得的事努力,選擇當其他人覺得你不屬於他們那一群時,你依然堅持走好自己想走的那條路。

8.走好想走的路,過好想要的生活。人生跟自己有關,要努力去喜歡。

9.每一次轉彎,都是新的開始。

10.人生,走過的路是經驗,沒走過的路是考驗,最終我們都一定會獲得什麼。雖然,生活確實不容易,但正是在那些不容易之中,我們有機會更了解自己,有能力往喜歡的人生前進。要明白,成長的過程總是伴隨著傷痕,不過正因為傷結成了疤,後來的自己也就更堅強了。

11.人不該有錯誤的信念嗎?還真的未必。這是一個相對的世界,若沒有錯誤的信念,也難以知道何謂正確的信念。況且就算是正確的信念,若是直接來自他人也不一定適合自己。就像年輕一輩的人都急於擺脫上一代的價值觀,因為過時了,因為不適合自己生存了,縱使那些價值觀幫助上一代人走過風風雨雨,依然無法解決這一輩人面臨的困境。

12.關鍵還是在於,我們如何檢視自己心中的信念是否正確?或者更正確地說,要如何知道哪一種信念才適合自己?這並非容易的事,你必須做過很多次選擇,而且經歷過很多好或壞的事件,才會知道哪一種信念適合自己。此刻看似錯誤的信念,也可能才是在將來幫助自己最多的那一個。

13.某個信念是正確或錯誤,還是要看自己是從什麼立場來看待。而人的立場是怎麼產生的?主要還是由自身過去的經驗所形成。常聽聞,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這樣的信念足以引領自己持續向前,也帶著命運是操之在己的意味。然而,有沒有可能這也是某種來自他人的錯誤信念,而非適合自己的信念?畢竟如果有一條路我們自己還沒走過,又如何知道那條路是自己想走的,而且還有辦法「走出來」呢?

14.導演大衛●芬奇的電影《殺手》裡有一句話:「人生唯一的道路,就是走過的路。」主角就是秉持著這句話的信念,不瞻前顧後,不去設想未來,也不停留在過去,發生事情就繼續向前,專注在自己的任務上。但其實主角也曾經動搖過自己的準則,是在經歷許多混亂事件之後,才逐步確定那就是他必須遵從的信念。

15.所以,什麼是錯誤的信念呢?以我之見,就是在你尚未充分了解自己之前,就把自己套進別人給予的信念之中,等到你開始覺得不適合自己,開始想掙扎,開始覺得那些信念如同鋼絲捆住自己,皮肉都被掐出一條又一條的線痕了,你就會知道那是不適合你的錯誤信念,會是你需要拋棄的信念。

16.至於什麼是正確的信念?就是那些你原本就相信,後來歷經各種事件的考驗,在你獲得不同的人生歷練之後,你依然持續相信的事情。

17.沒有錯誤的信念,就沒有正確的信念,而要知道什麼是不適合自己的錯誤信念,就必須先經歷過一些事情,甚至捨棄一些過往相信的價值觀。

18.我同意,人生這條路需要自己走出來,但我們終究必須先走過一些路,才會知道自己接下來該邁向何方。這意味著我們每個當下的選擇,不只呈現過去的經歷,也投射自己對未來的期望,至於當下再怎麼微不足道的行動,都可能是塑造自己未來的關鍵。

19.人生唯一的道路,是走過的路;每一個轉彎處,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此刻跨出去的每一步,無論是成功或失敗,都是我們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步也都蘊含此刻無法想像的可能。最終,當我們回望過去,會發現那些曾經不適合自己的錯誤信念,不過就是在找到正確信念之前必經的過程,是我們重新找到自己的起點。

20.過程的轉折:人生應該努力去計劃,也應該享受變化;應該把握自己的優勢,也應該探索更多的可能。

21.不管是什麼,都要開始了才知道。

22.無論你現在過得如何,都別因為某件事、某個人或某句話,就否定自己的付出。所謂的將來,都是在努力的過程中形成。此刻的路好走,就盡力奔跑;路蜿蜒,就一步接著一步走。別等事情變好了才開始,你要先開始,事情才會變好。沒有人清楚自己的潛力到底在哪裡,能夠畫下界線的人,永遠是自己。

23.一個人會起心動念了解運勢,可能的原因也很多。或許是感到時運不濟,想知道眼前情況是否會盡快改善;也許是最近運勢不錯,想知道這股好運是否會延續下去;又或者,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希望藉由運勢專家的分析來指引生活方向;也可能,就只是聊天時想跟朋友擁有共同的話題。大致上來說,了解運勢的目的不外乎就是想知道明天、下個月、幾年後的日子會不會比現在還好。

24.有時候清楚掌握了自己的未來,不見得就是好事。能掌握到自己的未來看似一件好事,但那也必須是自己能承受的結果才行。

25.雖然人天生排斥不確定性,但正是生命中的不確定性引領著自己,我們才會有探索跟追求的動力。就像人會對死亡感到恐懼,若能永生,或許可以無視死亡的威脅,卻也可能失去生活的意義。

26.但凡確定的事情,都少了期待的趣味。就像在電影院看電影時遇到有人不時劇透,坐在周圍的人想必會很困擾。如果提前知道電影關鍵的鋪陳跟結局,買票進電影院的樂趣跟動機也就少掉一大半。

27.人生也是如此,未知的感覺會讓人期待,而期待的感覺會拉開張力,張力又會推動人採取行動。當未來存在夠多的想像空間時,想要變得更好的動機才會出現。

28.只是,人在想像自己的未來時,通常會低估自己的可能性。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曾做過實驗,研究不同年齡層的人會如何感受生活上的變化。結果顯示,人在年輕時會小看自己未來的潛力,年紀大時則會誇大自己過去的經驗。

29.學者推估是人的回憶能力比想像能力還要強。當我們在想像自己未來的可能性時,因為事情還沒發生,在缺乏想像力的情況下就會低估自己的潛力;而在回憶過去時,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所以會添加更多色彩,反而過度放大某些事情對自己造成的影響。換言之,人在展望未來時,會覺得未來不會跟現在有太大的差異;可是當時既對照自己現在跟過去的生活時,又才訝異生活其實變化得比想像中大很多,甚至覺得造化弄人。

30.所以,在思考未來時,我們應該擁有豐盛的想像力,而不是過度預設自己的未來,覺得這輩子就只能這樣了。你這輩子不會只有這樣,看看過去十年間你的生活有多大的變化就知道。

31.試著規畫自己的未來,但不要束縛自己的可能。過程中你會有多少成長,會學習到什麼新能力,碰觸到什麼機會,都不是現在的你能夠預料。人生很多的面向,不管是做什麼,都要開始了才知道;一旦開始,事態也會漸漸往好的方向發展。

32.別對自己的未來設下太多的限制,因為此刻你對自己的了解不過是大腦中的預設,而預設會限縮人的潛力跟可能性;反之,我們要把自己的未來想像成一塊空白畫布,盡可能去彩繪。這種對未來的想像力會讓你有動力去到更遠的地方─或至少,給自己的明天一個希望。

【2025年07月份閱讀筆記:《陪自己走走》第132頁至第151頁◎艾爾文】

1.就算走錯路,也不會是白走的路。

2.值得做的事很少會立竿見影,縱使事情的進展還不夠好,也不代表之後就沒有轉機。何況,開始做一件事時,不是知道會有成果才努力,而是先努力了才會有成果。用心走好自己的路,努力累積自己的進度,過程中不需要所有人都了解自己,但我們一定要永遠支持自己。

3.「如果你要走的路看起來太簡單,那麼你就走錯路了。」當《航海王》真人版主角魯夫說出這句話時,我的胸口瞬間感到溫熱,心中湧現許久未有的興奮。因為我的人生觀正巧就是:不要選擇好走的路。

4.選擇好走的路,意味著在你行動之前已經能預判結果,或是盤算好就算在過程中遇到問題,也有十足的信心能解決。這一切聽起來都合理,因為面對人生潛藏的風險,能夠提早規畫不會吃虧。

5.至於選擇不好走的路恰恰相反,你無法預期會遇到什麼挑戰,甚至可能一開始就先在心中設想阻礙,預期接下來會碰到哪些壞事,腦中浮現各種擔心會發生的「萬一」。面對未知的路,眼前充滿許多的不確定性,唯一能確定的是,恐懼跟膽怯將會一路尾隨你。

6.只是,選擇好走的路還是不好走的路,兩者最大差別並非信心的高低,而是新奇的程度。畢竟好走的路,表示過去你已經走過類似的路,否則不會知道為什麼好走。只是既然走過了,新奇的程度自然減少許多。

7.人性很複雜,既排斥陌生的事物,也好奇新奇的事物,最終能感受到樂趣的原因,往往還是因為碰到無法預期的驚喜。一本小說會好看,是因為故事情節吊人胃口;一部電影會吸引人進場,是因為高潮迭起的劇情扣人心弦;熱門餐廳會大排長龍,是因為新的味覺體驗讓人趨之若鶩;人生經歷充滿回憶,是因為意想不到的美好時刻撥動人心。

8.儘管選擇不好走的路,沿途遇到的事件不一定都是驚喜,搞不好會是驚嚇,但你還是可以透過評估,降低壞事發生的衝擊,減少驚嚇的程度。畢竟,突發事件的驚嚇是可以預防的,驚喜卻無法事前就預期。

9.只是我也要坦承,我早已脫離那個只管熱血、不顧風險的年紀。倒不是說現在都改挑簡單的路走了,而是我自己也曾經嘗到苦頭,在某些人生階段因為選擇難走的路而陷入掙扎。我自認選擇了一條不好走的路,心甘情願承受更大的壓力,但不代表我對自己信心十足。畢竟,不好走的路充滿著未知,重來一次會遇到不一樣的困難,而我無法知道自己是否能一樣幸運,順利避開失敗的後果。所以,為什麼人會排斥走不好走的路?原因還是出在擔心自己犯下不可挽回的錯,只好選擇阻力較小的路。

10.「以前沒有人做過。」這句話是一個約束力非常強的社會規範,是能避免犯錯的最佳途徑。如果想要孤注一擲去做,就形同否決前人集結的智慧。一意孤行的結果最終若以失敗收場,還可能遭到群體撻伐。然而,僅僅因為沒人做過就不去嘗試,是否意味著我們的思維也被舊有的框架侷限住?追求不犯錯的最好途徑,是否也代表了放棄尋找變更好的新途徑?

11.在職場中,我認為不一定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畢竟在職場環境裡就是需要謹慎小心,而且錯誤也可能是團隊要一起承擔。但換作是自己的人生,如果都只選擇好走的路,那實在太可惜了,因為人生只能活這麼一次。

12.人生,偶爾追求安逸或輕鬆的路也無妨,並不是每次都要選擇難走的路不可,只要心態還維持住就行。怕的是,自己漸漸變得只在乎結果,做每件事都會先盤算能有多少回報,或是只在乎事情做完之後有多少收入。有些人甚至開始用利益來計價友情,用競爭來清算同事。

13.其實,選擇不好走的路也不代表過程都是未知的。你可以在每次選擇時,挑選大部分是你熟悉的作法,少部分是你沒嘗試過的事情。這正是所謂的MAYA法則─人會喜歡做一件事,是因為做那件事的過程中有自己熟悉的部分,也有遇到驚喜的部分。既有熟悉感又能帶來驚喜,結合起來就是令人著迷的原因。

14.我們應該努力計畫,也應該享受變化;應該把握自己的優勢,也應該探索更多的可能。大部分時候,我們都可以用熟悉的方式過日子,或是用習慣的方法完成同樣的事情,但偶爾也要在生活裡摻雜不熟悉的事物,走訪不同的地點,彎進一些陌生的小徑,挑戰學習新的技能,完成更大一點的目標,如何才能收穫成就感。

15.就算發現走錯路了,也不會是白走的路,過程中無論是遇到驚喜還是驚嚇,都可以慢慢用來滋養自己的未來。

16.能力來自肯努力,運氣來自不放棄。

17.有人說你運氣好,是因為你身上有他們嚮往的地方;有人說你不夠格,是因為你正走在他們的前方。做一件事,不用指望所有人都認同,畢竟你只能掌握自己得到什麼,並無法控制別人看到什麼。一個人的成就,最終不是來自於勝過別人,而是能一再超越昨天的自己;別把時間虛耗在煩心的事情上,而是要用在讓自己變好的地方。

18.一個人若把獲得的成就全都歸功於自己的能力跟才華,特別是再三強調跟運氣沒有關聯時,就應該提高警覺。運氣很關鍵,對於事情的發展走向有一定的影響,你不該輕易地相信那些口中強調成功跟運氣完全無關的人。

19.歐巴馬就說到他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人。他覺得自己很勤勞,工作很認真,也有一些天分,但他認為世上既勤勞又有天分的人其實很多,所以自己是個幸運的人。

20.然而,縱使運氣確實存在,我們最好還是別相信運氣。我們是應該接受運氣的存在,但為什麼還是不該相信運氣?原因在於,運氣是屬於無法控制的事情,當你過度相信運氣存在時,反而會忽略努力的重要性。對此,我們應該「理解」運氣,而不是「理會」運氣。所謂的運氣,就只是機率。

21.如果我們因為遇到困難就傾向歸咎於自己運氣不好,也可能反過來認為他人的成功只是運氣比較好。如此一來,等於給自己留一扇「逃避之門」,當自己碰到愈來愈多逆境時,打開那扇門的念頭就會非常誘惑人,說服自己一切都是運氣不好的關係,更加認為別人都是運氣好才成功,陷入受害者心態之中。結果是,你親自抹煞了自己的努力,認為自己的努力都不值得,甚至開始怨天尤人。或者是,你就算取得不錯的成績,還是可能認為自己只是運氣好,換上冒牌者症候群。

22.我們應該理解運氣,因為運氣確實存在,也有影響。但我們不應該理會運氣,因為運氣是一個不確定、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理解但不理會運氣,並非是在安慰自己,而是專心為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無論在工作或生活中,都不要因為運氣壞而打擊自己,也不能因為運氣好就膨脹自己,而是要專注做好自己的事,過好自己的生活。

23.隨著我們愈來愈在乎運氣的存在,也就愈相信運氣對自己成就的影響。你愈在乎,就愈會認為運氣決定了成功與失敗,努力也就看起來愈不重要。反之,當你正視努力的重要性,也會增強努力在你身上的影響。到頭來,你反而成了別人眼中好運的人;因為一個人雖然無法控制運氣,卻可以控制自己要不要努力。而奇妙的地方就在於,你的努力,會增加你遇到好事的運氣─因為運氣就是一種機率而已。你愈努力,就愈有能力,也愈有可能讓一件好事重複發生。

24.所以,別讓運氣的存在反倒阻礙了自己,應該將其視為追求成就路上的偶然;一旦出現,就視為助力,還沒遇到,就繼續努力。

25.某天回首來時路,也會發現其實真正引領自己走過來的,不是那些曾經從腳下路過的幸運四葉草,而是自己每一次堅定不移的腳步,和在逆境中不斷前進的勇氣。

26.運氣,來自努力,也來自不放棄。它是會影響一個人努力的成果,然而唯有抱持不放棄的勇氣,才會讓我們在遭逢逆境時,願意繼續努力跟前進。

27.努力陪自己前進,努力讓自己獲得好運。

【2025年07月份閱讀筆記:《陪自己走走》第152頁至第175頁◎艾爾文】

1.從不同的角度,遇見更好的出路。

2.一件事除了表面的好或壞,也有許多看不見的壞跟好。很多事就是要到許久以後,才會知道原來時間有自己的安排。即便同一件事,來到不同的人生階段,看起來也會是不同的樣貌。所以,此刻遇到壞事沒關係,先學會接受生活現在的樣子,才會有動力尋找喜歡的日子;試著先從不好的情緒裡走出來,當下,人生就會漸漸地好起來。

3.會令人糾結的問題,通常沒有標準答案。人生會遇到的難題應該分成「有正解」跟「無正解」兩種。所謂有正解難題,也稱為可控問題,是可以依照固定的脈絡去解決。至於無正解難題,幾乎都是會深遠影響人生發展的問題,而且過程令人特別糾結,所以也可稱作棘手問題。

4.比如:該換工作嗎?該把存款都拿去買房嗎?該結婚生子嗎?該花錢追尋人生的夢想呢,還是好好存錢別再妄想?這些都是無正解難題。你不會事前知道它們的答案,付出行動後通常也無法反悔,這些是屬於人生旅程中無法回頭的岔路。而且,有時還可能不只無正解,是真的無解。

5.年輕時的我容易被一些鼓吹有成功秘訣的方法吸引,好像只要照著去做就能輕鬆解決人生難題。對照上述說法,我把眼前的問題都當成了有正解難題,所以若是解不開,那就是自己的問題。不過,你應該也體會過,人生後來的發展會慢慢跟心中的理想脫軌,也漸漸體會到,年輕時厭煩長輩老是掛在嘴邊的那句「你以後就知道」,如今自己要開始克制,才不會對比自己年輕的人脫口而出。

6.隨著人的年歲漸長,遇到無正解的難題會愈來愈多,看問題的角度也會慢慢開始不同─不一定就是變得更好,但通常會變得更廣,懂得用寬待自己的方式接受人生的無奈。相對來說,難免也會變得比較謹慎,畢竟多少能預期到後果了,知道些事情不該再如此衝動,省點力,省點心,也省下寶貴的時間與生命。

7.因為懂得世態炎涼了,因為領悟到更多人生道理了,因為思考的解析度變高了,所以不再貿然行動。因為成長了,所以對於某些矛盾的事情不再感到糾結,體會到電影《那夜我們行向彼方》中的話:「想要理解矛盾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

8.人生會如此轉變,不見得就是失去勇氣,而是我們慢慢認識自己,知道什麼才適合自己,也不再拿那些無法理解的事情困擾自己。這或許是長大的代價,是人會念舊、感到鄉愁的緣故,卻也是更了解自己的過程,是縱使我們愈來愈無法理解新的世界,依然有動力陪自己慢慢走下去的原因。

9.人生的考驗,自我的蛻變。

10.都會的,當你在為人生目標努力時,你會懷疑自已的付出是否值得,會羨慕別人的生活比較愜意,會擔心自己那麼努力,卻換到沒有意義的未來。然而,寧可為喜歡的生活辛苦一陣子,也不要跟討厭的生活糾纏一輩子。現在的努力,肯定是為了將來某天的自由。不用喜歡吃苦,但要不怕吃苦;短暫的辛勞,是為了將來更好。不用擔心別人的想法,生活是自己的,過得好不好自己知道就好;人生最棒的事,是你擁有自己喜歡的生活。

11.當人真心為自己想要的生活付出時,接下來的一切都會有其意義。

12.當一個人真心為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時,生命會用你還無法預料的方式回應你。你所付出的每一分心力,都會把你帶到你目前還無法想像的地方。

13.努力是有用的,即便當下的結果不好也無妨,因為現在的努力依舊會在未來的不同時刻幫到自己。縱使我在後來的人生中遇過幾次結果不好的事,我依舊相信,為自己真心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日後肯定不會後悔。

14.我曾在電視上看過這麼一句話:「上天不會給人無法克服的考驗。」雖然現實生活中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可以反駁這句話,然而這句話的意義不在於它合不合理,在於它會提供力量讓你相信自己,相信眼前的困難都是一時的,只要你繼續前進,就一定可以克服。

15.努力也許不會有好的結果,但它會在人生某個時刻有了意義,或是讓人在面對死亡的那個時間點,跟自己說,此生沒有白活。

16.人生的轉捩點,就是在你發現自己過去的努力沒有平白付出的時候,就是在你相信自己正在為值得的事情堅持的時候,就是在你知道無論結果如何,都不可能白走這一段路,因為你一直在為想要的人生努力拚搏。

17.往前走下去。人生是自己的,我們都要從壞事中學到東西,而不是被人偷走往前的動力。

18.別對未來失去希望,別因困境放棄自己。

19.別因為他人的眼光而限制自己,很多時候,外人不會在乎你經歷了什麼,只在乎你的結果是什麼,有些人還期待你會失敗而落魄。因此,你一定要給自己最大的支持,人生是自己的,我們都要從壞事中學到東西,而不是被人偷走往前的動力。

20.「悲觀者正確,樂觀者成功。」意思是,抱著悲觀想法的人通常不會貿然改變,自然也就不會出錯,可是最後真正能成功的人,都是樂觀期待結果而付出行動的人─這聽起來多麼激勵人心!只是,身為一位性格樂觀的人,我要坦誠地說:不,樂觀不一定就好。而且我們不該輕易就陷入這種二分法的思維。

21.有些時候樂觀確實不好。研究提到,樂觀主義者會過度忽略風險對自身的影響。比如在衡量未來的財務狀況時,太樂觀也不行。我們換一個問題:退休後誰比較可能應對經濟動盪的風險?我會投財務悲觀者一票。

22.我們不是要選邊站,而是選擇站在適合自己的地方。有些時候,看待事情悲觀一點比較安全,有時候樂觀一點比較有動力。重點是,你應該視情況選擇悲觀或樂觀,你應該讓兩種思維共存在大腦裡。關鍵不在於悲觀或樂觀,關鍵在於你知道何時要切換。

23.樂觀確實會帶來一絲希望,但隨之而來的心碎又會把人擊倒,反覆的起落之後,有天就決定不想再撐下去了。因此,想要撐過難熬的日子,就必須在需要積極時不過於悲觀,在應該謹慎時又不過於樂觀。

24.懂得在樂觀與悲觀之間切換,也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走得更遠,不因一時的衝動,斷送自己長期累積的努力。

25.巴菲特曾說:「要建立良好的聲譽,需要二十年,但要毀掉良好的聲譽,只需要五分鐘。」這句話之中的「聲譽」兩字,我們可以替換成許多詞:能力、感情、事業、信任、友誼、品格。這些事情有個共同的特性:短期內很脆弱,長期下來又非常穩固。它們的背後都蘊藏一件事:珍貴。之所以珍貴,正是因為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累積。短期就能獲得的事物,要麼不怎麼值錢,要麼無法保值太久。

26.我們可以在短期時悲觀,但依然對長期保有樂觀。短期來說,我們要謹慎地過日子,不貪圖走捷徑,不因一時的衝動毀掉自己珍貴的事物。長期來說,我們要相信未來會比現在還好,相信眼前這條路只要走下去就會看見機會,從中找到動力跟毅力克服一路上的困難。

27.「有時候,你需要承受短暫的不舒服,來換取日後更舒服的日子。」這句話套用在人生各個層面都同樣適用。

28.短期的悲觀,不是對未來失去希望,而是為了讓自己安穩走過風雨;長期的樂觀,不是對自己過度膨脹,而是為了避免遇到困境時放棄自己。

29.撇開悲觀或樂觀,我們要追求的是平衡且實用的心態。不需要在樂觀主義或悲觀主義之間二選一,而是可以擁抱務實主義,依現況調整自己應對的心態。

【2025年07月份閱讀筆記:《陪自己走走》第176頁至第191頁◎艾爾文】

1.人生最不需要擔心的事,就是永遠不缺需要人去擔心的事。

2.並不是我們喜歡為自己找麻煩,而是這世界的運作方式本來就很混亂;要在人生中同時保護好珍貴事物,又期待自己持續茁壯,就需要能在樂觀與悲觀之間切換,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3.每一天,我們都會遇到許多事,有些事好,有些事壞,只是大部分我們都無法控制;如果可以控制,日子可就隨心所欲了。實際上,沒有人可以控制問題會在什麼時候出現,以及用什麼方式出現,還有會如何展開。但,我們都有能力決定,在事情發生之後怎麼面對跟收拾。

4.對短期悲觀,是因為知道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走得快慢不重要,能否走得久遠才重要。對長期樂觀,是因為知道人生的旅途將比預期中殘酷,路上更容易遇到壞事的打擊,還有遭受別人莫名的批評。我們會需要給自己勇氣,不讓自己在遭逢厄運的打擊時,就此被打倒。

5.該悲觀時不躁進,該樂觀時不放棄;一邊持續努力,一邊維持韌性。往後的日子,就允許事情用它自己的方式產生,而我們儘管,用心過好自己的人生。

6.生活愈難,愈要讓自己快樂起來。

7.不要被無法控制的事綁架心情,也不要因為討厭的人憂愁煩心。遇到無法控制的事,有能力就想辦法繞過去;還沒有能力,就調適心情放過自己。記得,要照顧好自己,因為心情一旦感冒了,要很久才會好起來。

8.我第一次聽到「多巴胺戒斷」時覺得好奇,但後來知道自己已經嘗試過。幾年前我試著挑戰一個月不看YT跟電視,那陣子生活品質明顯提升,後來才知道我當時就是在戒斷對多巴胺的依賴,也算是第一次體會到多巴胺戒斷的好處:你可以找回自己的快樂和平靜。

9.大腦分泌多巴胺原本是身體求生存的機制之一,是為了讓我們有動力去尋找食物活下去,因此大腦演化出各種能促進多巴胺的獎勵機制,慫恿我們去做能激發多巴胺的行為。只是到了現代社會,生活中有太多能誘發多巴胺的事情,而且許多都是被科技公司刻意設計出來,目的是讓我們花更多時間流連在應用程式裡尋求快樂,卻也導致人可能隨時都處於「高多巴胺刺激」的環境中。

10.這會間接引起兩個現代人要重視的問題:一、只能促發低多巴胺的行為將不再吸引人,比如閱讀、運動、跟朋友聊天、靜靜地欣賞大自然,這些都會變得讓人興趣缺缺;二、長期處在高多巴胺的環境中並不會讓人變得更快樂,反而是在大腦適應後需要更多的多巴胺才能快樂。這是惡性循環。

11.遠離高多巴胺刺激的生活一陣子後,就能降低快樂的門檻,不需要太刺激的活動你也能感受到快樂。美麗的夕陽會重新映入你的眼簾,那些處在生活角落中的美好會重新被你發現。平靜,會再度回到你的身邊。

12.生活愈難,我們愈要知道如何讓自己快樂起來。

13.我們不需要完全避開高多巴胺世界(上網跟追劇還是能療癒自己),只是活在網路時代,你不妨也嘗試戒斷多巴胺看看,尤其是當你發現自己愈來愈不快樂時,或是當你開始容易動怒、出現憤世嫉俗的情緒時,或許,就是你需要暫時遠離高多巴胺刺激的活動,重新找回自己的時候。

14.縱使生活不夠飽滿,你依然要給自己溫暖。

15.人無法控制的事有很多,好比未來會有什麼變化,好比別人是怎麼看自己,這些都不是自己能掌握。我們真正能做的,是在事情發生之後如何反應,或是藉此成為更好的自己。人生這條路,好好陪自己,試著放下心中不好的事,別人那些煩憂佔據自己的生活。練習放下,不代表那件事對自己沒影響,而是知道有更重要的事需要你在乎。

16.我慢慢理解目標存在的用意─是應該設定目標,但不能只看重目標。因為設定目標的意義,不只是包含「達成」而已,更是確保自己走在想要的人生道路上,也提醒自己不要只是重視結果,更應該重視過程。

17.重視過程而非只重視結果,是一種心智上的轉變,從落差心態轉換到收穫心態。

18.保持落差心態時,人會只關注目標跟現況之間的差距;持有收穫心態時,則會關注自己已經實現多少進展。前者是從終點看向現在,後者是從現在望向起點。

19.根據「進展原則」理論,人在朝向目標前進的過程中,會感受到自己有進展,這些正向情緒有助於實現目標。從這個角度來看,抱持收穫心態或落差心態的差別就很明顯,前者是提醒自己已經走了多遠,後者卻是提醒自己還有多遠才能走完。

20.或許因為人類演化的生存機制,在沒有刻意練習的情況下,人總是習慣用落差心態看待達成目標的進度。這會導致我們苛責自己不夠努力,摧毀自己辛苦的付出。

21.比如:想要存到頭期款買房,每次查看存款時都是在乎還「差」多少錢,而非已經累積到多少錢。希望在職場升遷,但心中覺得不知道還要等待「多久」才能遇到升遷的那一天。已經出社會好幾年,不知道「何時」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跟某個目標擦身而過,心中抱著「差一點就能實現」的遺憾。不再年輕了,距離OO歲「只剩」不到幾年。

22.落差心態還會讓人把關注的焦點從自我可控的內在因素(自已對某件事的看法),轉向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導致產生不健全的依戀心態,會不斷想要索取更多,會難以感到滿足,一旦沒有實現更會產生挫敗感。

23.常見的例子,許多人會在累積到原本設定的財富目標後,轉而說服自己需要更多的錢才可以,把人生的滿足感建構在金錢數字的累積上。另一個例子,是藉由他人的評價來尋求自我肯定,卻始終覺得自己無法達到別人的標準─會煩惱自己的外貌、身材符合不了別人的審美觀,會覺得自己目前的成就不值得一提。結果是,達成一個目標後開心沒多久,就會忙著去追求下一個目標,如同環狀線上的列車,看似前進卻沒有終點。

24.相對來說,收穫心態則是要提醒自己目前已經有多少進展,而不是關注自己還缺少什麼。必須說,這真的不容易。因為人就是習慣關注自己的缺陷,要一再刻意地提醒自己,才能察覺自己的人生一直默默在向前發展。

25.人常說感謝是一種力量,不是嗎?我們除了要感謝此刻自己所擁有的事物,感謝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也不能忘了感謝過去的自己─曾經是那麼地努力,才讓自己擁有了今天。

26.抱著收穫心態看待事情,也是抱著感謝的心態善待自己。

27.生活從來就不容易,當我們在為人生努力時,不會一路上都遇到好事,說不定還會接二連三碰到壞事;可能是被同事無端責怪,被親戚刻意刁難,或是被信任的人暗中陷害。更別說,就算你在生活中做對所有事情,結果還是可能出錯。人生就是如此百感交集。

28.然而,縱使生活不如想像中飽滿,我們依然要練習給自己溫暖。從落差心態轉換到收穫心態,不僅僅是換個角度處理事情,更是用正向的方式鼓勵自己─那個熬過來的自己。

29.要知道,一件事不論帶給我們的是美好或煩惱,終究只是一時的結果。我們該學習的是,如何在美好之中找到更多動力,在煩惱之後試著讓它過去。

30.在難免起起伏伏的人生中,會看見自己的好,練習肯定自己的付出,用成長的角度看自己,而不是用懲罰的方式對自己。

31.人生漫長,願接下來的每一天,我們都能在努力中看見收穫,都能在日子裡享受生活。

【2025年07月份閱讀筆記:《陪自己走走》第192頁至第208頁◎艾爾文】

1.練習為自己打氣,別因挫折而放棄。

2.人生難免遇到低潮,尤其是你正在努力改變生活的時候,你需要面對不熟悉的狀況,你需要學習不擅長的事情,你需要克服對自己的懷疑。然而,值得的事通常需要努力才能擁有,好事也通常都發生在舒適圈的另一邊。你要相信,事情再壞,都有慢慢好轉的可能;努力再累,都是漸漸改變的過程。

3.人生的改變,通常都是徐徐展開,漸漸變化,某一天才突然察覺自己跟許多年前早已不同。過程中發生的事情看似平淡乏味,回想起來卻又充滿點點滴滴。

4.無論此刻我們是多少歲數,對於往後的人生依舊是未知。只要願意,當然可以保持現狀,但若想要改變,也一直存在機會。縱使做出小小的變化,都可能在未來徹底改變生活。關鍵在於,你的目標不是找到人生中的奇異點,而是找到動力驅使自己每天進步一點。

5.我們對於生活的夢想跟努力,也會引領著自己持續前進、持續地成長,或許有朝一日真的會遇到自己人生中的奇異點,瞬間徹底改變生活;若沒有,相信那些付出也必定會推升自己生活的進展,朝著想要的生活而去。

6.一天一點,朝向自己像要的生活前進。

7.在逆境時磨練自己,在順境時超越自己。

8.沒有總是順利的生活,日子裡難免會有不知所措的時刻。然而,人生即是如此,會因為迷惘而探索自己想要什麼,會因為糾結而釐清自己在乎的事。學習陪自己療傷,學會替自己撐傘,暫時提不起勁,就試著先慢慢過日子。人生,偶爾會需要後退幾步,才能慢慢找到新的出路。

9.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由於負面情緒比正向情緒帶給人的感受更強烈,人會更容易記住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愉快經歷,對自己所遭遇的壞事印象更深刻,整體而言會覺得人生遇到的逆境比順境還多。

10.即使這個世界比想像中更多元、更複雜,我們往往仍傾向用二分法來解讀,因為二分法的方式比較好懂,思考上也就因此臣服。但也因為如此,當遇到一件事的結果同時包含正面跟負面影響時,我們反而會忽略中間的解讀空間,只將焦點放在負面影響上,進而對自己的遭遇做出負面的總結。

11.有個概念我一直謹記著:我們都無法選擇會遭遇什麼事情,我們真正能選擇的是自己的反應。事情本來就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而我們應該練習關注對自己有幫助的那一面。

12.正向看待事情的心態:既然人生注定會遇到許多問題,何不就抱著一種信念,把這些問題看作是成長的機會。就像許多人所說,快樂是一天,難過也是一天。

13.我從《反脆弱》一書也讀到類似概念,書中是從投資角度帶出一種人生觀:如果你可以在投資順遂時賺到足夠多的錢,在不順遂時虧損較少的錢─能夠不虧錢更好─長期下來你的投資獲利機率就會增加很多。人生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可以在順境時持續發展自己的人生,在逆境時磨練自己的心智,長期下來人生也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14.在《人生4千個禮拜》一書中,作者也提到他的經驗法則,其中一條就是「讓自己喜歡上問題」。畢竟人生不可避免會遇到問題,如果我們下意識排斥遇到問題,或者認為就是不應該遇到麻煩,那其實才會帶給自己更大的麻煩。喜歡上問題,就會有辦法看到問題之中的機會,解決它,然後成長。

15.「喜歡」遇上問題,不表示「歡迎」遇上問題,這跟吸引力法則無關,而是指心智上的轉換。你不會因為喜歡遇上問題就真的容易遇上問題,抱著此心態是為了尋找正面的情緒來看待問題。

16.如果這輩子可以持續練習正向解決問題的心智,懂得把壞事視為機會,讓自己不排斥遇到問題,甚至樂於面對問題,人生會從此開闊許多。你會開始打開二分法思考的習慣,不再輕易用好壞、黑白、優劣來區分眼前的事物。你會擴展自己的選項,用對自己更有幫助的方式解讀眼前的挑戰。

17.說得更熱血一點,在各種人生問題面前,擁有這種心智的你幾乎都有辦法克服,因為遇到好事你會開心,遇到問題對你來說也是充滿機會。

18.當然,人生有些壞事是無論如何都不想遇到,也很難視為機會,比如家人不幸生病、逝世,或是自己努力一輩子的事情憑空被人奪走,這些都很難說轉念就轉念。這裡指的並非這些事,如果我說無論遇到什麼人生大事,這心態都能幫助你克服,就未免過於誇大。至於日常工作、生活中會遇到的多數問題,或是人生突如其來的轉折,擁有這樣的心態確實都能幫助到你。

19.科技趨勢專家凱文●凱利說過:「痛苦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否因為痛苦而受折磨,是人的選擇。」

20.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也說:當苦難變得美麗,不是因為我們的心靈麻木了,而是因為我們的心靈開始茁壯。

21.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則說:我們無法知道現在做的事情對未來有什麼影響,所以人必須信任某些東西─直覺、命運或任何事物都可以,這將給予自己信心,為自己找到出路。

22.如果可以,我不希望遇到壞事,也希望自己的日子可以無比順遂,我希望餘生遇到好事跟壞事的比例高於九比一。但,這不阻礙我磨練自己的心智,去面對往後不確定的人生。

23.生活總會遇到壞事,是人都會陷入低潮,也許是整天的情緒被一場意外打亂,也許是別人莫名地誤會你,也許是遇到接踵而來的倒楣事。又或者,你可能對人生忽然感到徬徨,對於眼前的生活失去動力,對於未來又沒把握該去哪裡。其實,人生本就起伏不定,有好日子也會有壞日子。好日子出現時自然令人開心,卻也容易被淡忘;反而是壞日子發生時因為痛苦才特別有印象,以至於特別擔心。

24.無法避免的是,人生的很多困擾還是會不請自來。然而,當我們具備正向心智去面對那些問題,就會更有能力找到方法克服,相信也就有更多的好事會隨之而來。

25.試著在逆境時磨練自己,在順境時超越自己,在或好或壞的日子中,逐漸成為更好的自己,讓心智變得更強大。

26.不須埋怨人生,也別太苛求自己,人生或許很複雜,但我們都可以用簡單的心跟隨自己。要相信,沒有過不去的今天,沒有走不出的困境,事情總會用更好的方式出現,而變好的未來,正在等你用成長的自己去實現。

27.漸好的日子。很少有什麼努力是無用的,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你也一點一點地前進,而成效也正在看不見的地方累積。

28.夠好的自己,更好的生活。

29.人都有比較的天性,會放大自己的缺點,忽略自己的優點,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其實,比較無法帶來成長,反而會毀掉你的努力,甚至讓人消極。你沒有不好,只是過於在意自己的不足。生活始終是自己的,無論好壞,都值得細細品味。覺得自己夠好並不是要放棄人生,而是決定要放過自己。

【2025年07月份閱讀筆記:《陪自己走走》第209頁至第224頁◎艾爾文】

1.如果你覺得自己目前的生活已經夠好了,確實不需要刻意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但有一個前提,你尚未失去對生活的熱情。

2.人在面對生活時也是如此,無論是失去挑戰的工作,或是面對無法點燃起熱情的目標,都會感到有些乏味,活不出意義感。也因此,我們才會希望生活有變化,期待自己的成長。

3.人跟動物最大的區別,我們不會只滿足於基本的生存條件。我們會想吃更美味的食物;會想去更壯麗的國度;會想買更新穎的商品;會想升遷、賺更多錢;會想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人類經過演化後,早已學會透過「比較」跟「不足」來追求自身的成長。這是埋藏在你我基因裡的天性,無法輕易擺脫。

4.人類可以藉由比較找到成長的動機,卻也可能因為想要追求成長,間接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痛苦。我們會因此太在乎別人的眼光,會從別人看待自己的角度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我們會渴望擁有更新的商品,而且最好是比周圍的人還新。

5.追求更好的人生狀態,理當是一件美好的事,只是如果它的動力來自深怕自己不如別人,這個美好就會漸漸變成煩惱。你會開始想像別人的眼光而批判自己不夠好,會擔心別人的想法而貶低自己,會因為得到眾人的讚賞而信心膨脹,卻又因為別人沒空理睬你而信心萎縮。

6.千萬別忘了,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時,是因為你只看到自己赤裸裸的缺陷,並且拿去跟別人的最佳狀態比較,而非看見自己完整的樣子。你覺得自己很差,是因為你把自己丟進不利於你的遊戲規則中,不可能會有勝出的機會。

7.所以,擁有「追求更好」的念頭,並非因為自己夠好或不夠好,也不是跟誰比較後的結果,而是因為你對自己的生活依然抱有熱情,是為了實現自己人生更多的可能。

8.時代會變遷,工作需求一直在改變,就算你目前從事滿意的工作,也應該預期自己對那份工作的熱情可能有退去的一天。認為自己對喜愛的工作永遠會保持熱情,等於是限定自己這輩子只能吃同一種菜色,或是只能看同一類型的電影,日子很容易就乏味。

9.況且,熱情原本是個帶點浪漫的抽象概念,一旦要做的事情變得愈來愈具體,就會漸漸跟自己想的不一樣了。你可能需要做很多厭煩的事,才能維持自己對某件事的熱情;你也可能某一天突然對自己夢想中的工作失去興趣,只因為熱情說熄滅就熄滅。

10.此外,我們不是只有在追求夢想之前才需要面對現實,在實現夢想之後更需要面對現實。當你移除掉夢想外面那層濾鏡後,會慢慢看到夢想中的缺憾,以及發現想背後的醜陋。你也會需要背負維持夢想的負擔,或是為了不知道要不要放棄夢想而掙扎。所有珍貴的事情,背後都有需要付出的代價,不是嗎?

11.為了繼續從事喜歡的工作,還有維持想要的生活品質,我選擇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且是為了自己變好,跟別人無關。

12.凡事抱最大的期望,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然後把眼光放遠。當你抱最大的期望,才會有動力前進;當你把眼光放遠,起步不快但可以延續得更久;當你做最壞的打算,才會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

13.持續變得更好,也會提供人生更多的選擇權。你的生活會擁有更多彈性,你會保有愈來愈多空間跟時間,可以好好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為了某個外部目的才去做那件事,也就不會被剝奪掉做那件事的樂趣。

14.到後來,你努力的目的,是為了能做喜歡的事情;賺錢的目的,是為了能賺自己想要賺的錢─你做一件事的目的,是自己想要的目的。抱著這種「得來不易」的想法,我反而有動力推著自己變得更好,讓自己有能力保護這一份難能可貴的「喜歡」。

15.為了能在將來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們要勉勵自己持續變得更好;畢竟,珍貴的事物就是需要付出代價來保護,生活熱情就是需要用心去維持。

16.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成果,完全沒有人會知道,你是否還願意去做?好比如果你身處一座無人島,在島上有足夠的資源讓你做任何事,但你終究只能自我陶醉,你還想做那件事嗎?把這個問題想個幾遍,你會更清楚自己做某些事情的原因。

17.生活不需要過給別人看,我們的人生只跟自己有關。旁人的眼光,終究只能給予世俗的衡量標準;自己的內心,才能評斷做那件事的真正價值。

18.當你做一件事不是為了別人,那麼是要覺得夠好還是追求更好,都不是最重要的了。一個人可以同時認為自己已經夠好,也可以知道自己還有不足,更可以為了將來變得更好。這之間並不矛盾,也不用納入別人的考量,這是我們自己一個人要獨自行走的旅程,是不需要摻進別人意見的自我對話。

19.覺得夠好,是在感謝自己過去的努力;變得更好,是在享受自己成長的過程。兩者並不衝突,兩者應該並行。

20.喜歡現在的自己,也可以同時追求更好的自己。

21.成長的好處,唯有改變以後才知道。

22.人一輩子會經歷很多次的改變。有些是自願的,有些是被迫的;有些是期待的,有些是無奈的。雖然我們都排斥不確定的感覺,但人生就是不斷在改變中漸漸成長,無論面對什麼困難,有衡量過就好,別花太多時間擔心未來會如何,而是用心磨練現在的自己。相信自己,只要努力,結果是好是壞都沒關係;只要用心,往哪個方向走都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23.人想要改變的動力通常來自兩個方向:想獲取某件事帶來的快樂,或是想避開某件事造成的痛苦。但快樂跟痛苦其實是不對等的情緒,學者評估過至少需要用兩倍的快樂才能掩蓋一次的痛苦。

24.改變的陣痛往往只是提升能力的微小代價。

25.人的一生長達數十年,每個人都是必會在某個人生階段,驟然發覺自己以前熟悉的事物、習慣的方法,似乎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到了那時,每個人都需要決定自己要站在時代的哪一邊。

26.改變的過程的確不舒服,但如果要跟上時代巨輪的轉動,我想刻意維持改變的積極心態,盡量檢視自己的舊思維,而不是固守原本的方式。

27.改變很難,因為改變的痛苦一開始就會出現,而好處卻只有在改變以後才知道;你要先脫離熟悉的現況,要能克服就有習慣的拉扯,還需要不受其他人影響。那就像要把深陷泥淖中的腳拔出來,要費很大的力氣,有時還會陷得更深。

28.然而,這其實也是改變很有價值的原因─你因為捨去了絆住自己的那一部分,換來的是嶄新且更好的生活。

29.想要的未來,自己給自己。

30.偶爾留時間給自己,在生活的縫隙中喘口氣。為自己沏一杯熱飲,讀一本書,聽一首歌,想想自己真正在乎的事。要知道,擁有的東西再多,迷失了自己也沒用;認識的人再多,不認識自己都沒用。

【2025年07月份閱讀筆記:《陪自己走走》第225頁至第248頁◎艾爾文】

1.平常我對於「如果有很多錢」這類假想題沒有多大的興致,因為這類問題在成真之前,都只是活在腦中的假設實驗,而根據我過往在學校做實驗的經驗,失敗的結果還是占多數。

2.即使金錢可以提供生活上的舒適和自由,它真的能帶來長久的幸福和滿足嗎?這將引領我們去思考更深層的問題:自己想追求的究竟是什麼,以及這些追求是否真的會讓自己更快樂。

3.有一派學者認為,雖然此刻是人類文明發展最繁榮的時代,但要說到人類史上最幸福的時代,可能並非我們當下所處的這個時代,而是遠古時採集與狩獵的時代。在那時期,雖然人類生活環境充滿威脅,甚至有一餐沒一餐,卻也不至於要擔憂未來,基本上能夠全心活在當下。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能夠活在當下聽起來就是一件不得了的事。

4.農業社會的食物比狩獵時代更充足了,但也因為需要儲備將來的糧食,漸漸開始會思考「未來」的事;農耕後的居住地點不再需要到處遷移了,但也因為要安身立命,開始要思考「居住」的事。想想,因為對將來開始產生想法,是不是人也多了原本不必要的煩憂?

5.我還滿肯定的,就算我極其幸運地中樂透,到時一定會冒出其他需要煩惱的新問題。就像當初我還是學生時對出社會後的擔憂,如今都漸漸安頓好了,但依然有很多我當初無法料想到的問題,接連冒出來等著現在的我去解決。

6.擁有更多的錢,可以解決眼前的問題─這點無庸置疑。但當你擁有更多的錢後,你也早已不是現在的你,會遇到此前沒遇過的問題。因此,不如就從現在開始,慢慢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未來是什麼。那些事跟你有多少錢無關,而是你在有錢或沒錢時做起來都會感到滿足的事。你可以想想某些事如果太晚去做是否會來不及;想想如何計畫讓自己能做、繼續做此刻喜歡的事;想想是否現在該做一點改變,想想是什麼在阻礙自己。這些種種,我們都可以現在就思考,不需要等有了錢以後。

7.想要的未來,自己給自己。

8.人生就是混亂,你需要的是盡快開始。

9.很少有什麼努力是無用的,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你也一點一點地前進,而成效也正在看不見的地方累積。縱使你對前方的路感到茫然,但某天回頭看,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成長。所謂的成功,不是在努力過後得到令人稱羨的結果,而是在努力的過程中,你逐漸成為喜歡且更好的自己。

10.一件事無論事前準備得再充分、計畫再周詳,都不應該忽略最基本的部分,否則都是枉然。

11.此刻我們活在一個資訊非常通透的世界,輕易就能學到新的能力。好處是,你想學什麼很快就能找到;壞處是,你會想要準備得很充分才開始。做任何事,開始行動永遠是最基本的部分。這也是如今潛藏在資訊時代的風險,網路上隨手可得各種「如何做」的資訊,導致人可以準備到很充分再開始,卻也一直在準備而沒有開始。

12.準備愈充分不是愈好嗎?那倒未必,而且要視情況而定。有時候你以為獲得愈多訊息代表愈有把握,但實際上只是在填滿心中對於不確定感的迷茫而已。

13.這跟人生很像,我們會以為自己只要準備夠多、努力夠多,預期的結果就會發生,但現實的人生總是充滿變化,是由意外跟驚喜組合而成。人生的無奈,就是在於會出現比你想像中更無能為力的事情。

14.擁有更多資源就能做得更好,是一種錯覺。經由實驗結果得知:收集到的資訊愈多,確實能提高做事的信心,但不見得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15.接受這個世界就是混亂,然後降低行動的心理門檻,從一定要準備到最充分,變成準備到差不多就可以了。接受我們就是活在一個混亂的世界,是為了提醒自己不要陷入匱乏的心態。因為當人的心理處在匱乏狀態時,會更害怕遇到無法承擔的風險,會擔憂自己沒有做出最佳決定而浪費時間跟金錢,到後來反而裹足不前。

16.事實上,不會有很多人看到,也沒人在乎我的失敗。這世上每個人都很忙,沒人有空去理會一個跟自己無關的人;這世界也很混亂,每個人都在忙著安頓自己的人生。縱使我寫的文章後來被不少人看到了,但在那時我只是認為自己的文章會被看到,其實理性思考後就知道,根本不會有人留意。

17.查理●蒙格說過一句很有智慧的話:「我只想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這樣我就永遠不會去那裡。」言下之意,要人避免不必要的風險。但這句話無法反過來解讀,因為就算我們從來不去任何地方,也不可能永遠不會死去。人註定會死,但如果什麼地方都不去,反而限縮生命的可能性,漸漸凋零。

18.如果不行動,做再多的準備都沒用。當你想要做足萬全準備,想等到克服所有問題才行動,你反而就是那個阻止自己的最大問題。

19.人生,本來就是混亂的,沒有人可以控制。就像沒有完全平靜的海浪,想要行駛在海上,你不可能等到風平浪靜了才出發,而是要打造出一艘可以跟著海浪漂浮行駛的船隻,順著海象前行。而我們要打造的那艘船,就是自己的心智,接受混亂的人生,並在有所準備之後果斷地採取行動。

20.生活的一切本來就會朝向更高的不確定性發展,除非你永遠不行動,否則一定會遇到混亂的狀態。不過,正是在那些混亂的狀態之中,才會蘊藏著你還不知道的機會,能讓你遇見未知的自己。

21.當你有所準備後,就付出行動吧。很多時候,你只是需要跨出那一步而已。你要多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還會成長,相信自己有辦法面對未知的不確定性,相信你已經擁有入場的那張門票,你需要的只是記得帶上它去兌換夢想。

22.縱使前方的路有些陌生,但過往的你也是這樣就漸漸走過來了。

23.將來的你過得如何,取決於現在的你如何去過。

24.凡事有好有壞,不同的人生藏有不同的辛酸。許多事,要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很多辛苦,也需要嘗過的人才懂。人生這條路,用心才會走得遠。沒有每天都能開心的日子,卻有每天都能學到什麼的生活。去為自己喜歡的生活努力,而非因為討厭的事情放棄。把學習放在競爭前面,把成長放在成功之前,有沒有成就沒關係,能夠進步最要緊。

25.一個人的堅持,可以把自己帶到多遠的地方?這個問題我自己現在也不明白,但我知道如果當初沒有堅持寫下去,也不會有後來幾十萬字的網站,不會有上千萬人次的瀏覽,不會有出版書籍的機會。只是不諱言,我那時經營網站的過程並不全然美好。

26.慶幸的是,後來出現知名網站平台陸續關站的消息,許多人只能四處搬家,我則因此逃過一劫(因為作者很辛苦地自學架設網站,而非依附其它平台的部落格)。很多事就是如此,你不會知道現在的堅持跟努力何時會有結果,但時間早晚會告訴你。

27.寫作的變化度可深可廣,可浮想聯翩也可條理分明,是一次又一次與自己內心對話的過程。很多你本來就應該告訴自己的話,都會開始藉由文字呈現出來。能每天追逐著靈感跑,心中倒也暢快。

28.也不知當初是怎麼撐過那段枯燥的時光,但或許就是對寫作的熱愛,還有讀者給予的回饋,讓我每每經歷維護網站的痛苦之後,可以暫時躲在寫作的世界裡面,將文字段落看成鋼琴上的黑白鍵,悠遊在字裡行間的旋律裡。

29.能因此把寫作變成興趣,我則是始料未及。在許多演講活動中,我偶爾會被問到「如何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如何追求自己想要的未來」這類人生規畫的問題。其實,這類型的問題永遠給不出明白的答案,因為就像品嘗食物一樣,自己有多喜歡,旁觀者永遠體會不到。

【2025年07月份閱讀筆記:《陪自己走走》第249頁至封底◎艾爾文】

1.好比有些人之所以做一件事,是先看到某人做那件事很快樂後,心中期待自己獲得同樣的快樂才跟著做。問題在於,那樣的喜歡在自己心中不一定有重量,輕如鴻毛,一經風吹就從手中飛離;或是在遇到挑戰之後,遭受困難的衝擊而破碎。畢竟,喜不喜歡必須自己做過以後才知道,光看別人的成果,不會知道那個人在背後承受多少痛苦。

2.我想起電影《氣象人》裡的一個情節,主角陷入了經營家庭、工作的困擾,婚姻即將破碎。某次主角跟父親用餐時,已經體會過人生甘苦的父親看著他說:「想得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你就必須所犧牲......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兩個字。」

3.成年人的世界裡,何時容易過?為喜歡的事情堅持努力,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努力是通往成就的必經道路,但少有人意識到,用心後的苦楚也是讓很多人放棄的原因。

4.正是因為努力了,你會遭遇沒有預料到的困難,你會看見更多的不公平,你會發現自己的不足而喪氣,你會失去現有生活的穩定。這些都把人推向否定自己的情緒裡,漸漸把努力看成壓力,對自己從有信心變成很灰心。

5.然而,成長的過程沒有輕鬆的路可走,那些少有人去到的地方,並不是路太遠,而是走起來太陌生。唯有當你實際走過了,才會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唯有你先當真了,事情才有可能成真;唯有你不怕打擊,才會知道自己能走得比想像中還遠。

6.將來的你會過得如何,取決於現在的你如何去過。

7.人生最棒的事情,並非後來的你成功了,而是你能說出自己是如何成功的;你吃過哪些苦、遭遇過哪些困難,都被你一一克服了,所以才有後來的美好。

8.如同《氣象人》裡父親對兒子說的另一句話:「凡是有意義的事情,都不會是容易的事情。」

9.可不是嗎?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事,都不會是容易的事─否則,我們也不會喜歡了。

10.人生跟自己有關,要努力去喜歡。

11.人生是自己的旅程,你不必取悅任何人:不期不待,並非真的不在乎了,而是明瞭有其他的事更應該在乎。知道人生就是一段自己的旅程,不用對這世界抱著錯誤的期待,不需要花時間去取悅外面的人。

12.做喜歡的自己並不自私,討厭你做自己的人才是:人一生會遇見很多人,遇到看得慣你的人就多珍惜,遇到看不慣你的,沒了關係真的沒關係。

13.迷惘時,弄懂自己而不是弄丟自己:在人生某些時候卡關,或是想不通一些事情時,就去吃好、睡好,做一些會讓自己快樂的事,等到有力氣時再回來面對這個煩惱。

14.不管是什麼,都要開始了才知道:別等事情變好了才開始,你要先開始,事情才會變好。沒有人清楚自己的潛力到底在哪裡,能夠畫下界線的人,永遠是自己。

15.能力來自肯努力,運氣來自不放棄:有人說你運氣好,是因為你身上有他們嚮往的地方;有人說你不夠格,是因為你正在走在他們的前方。

16.這世界不缺打擊人的方式,缺的是為自己打氣的方法。

17.在難免起起伏伏的人生中,學會看見自己的好,練習肯定自己的付出,用成長的角度看自己,而不是用懲罰的方式對自己。

18.在這個人人都想要(或被迫)展現自己最好一面的時代,我們經常用力剝碎自己去迎合世界,在愛情、人際、工作、事業裡揣測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各種樣子,一心得到別人的青睞。於是,我們在過程中迷失了自己。

19.喜歡努力的自己,而不是努力讓別人喜歡你。

20.人一生,會有很多人從生命中經過,有些人是一出生就有關係,有些人在成長過程連結了關係,有些人則是沒了關係也沒關係。但有一個人,是一輩子都會有關係的,那個人是自己,值得我們永遠喜歡的自己─願我們都是愈來愈喜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