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閱讀筆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封面至第118頁◎羅伯●狄保德】 1.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魔法─演員/姚愛寗。在靈性學習的這幾年,生命裡有個很重要的課題即是「了解自己」,當我們靜下心來回望自己的生命,我們開始找到自己的情緒由來、看清楚哪些是自己、哪些是從父母承襲而來的慣性、哪些又是別人給予的價值觀而非自己真正的想要,我們才能拿回對自己生命的主導權。 2.唯有自己想改變,改變才會真的發生─諮商心理師/陳志恆。我曾在中學服務過,在學生輔導工作中接觸到的個案,嘗試被轉介過來的。也就是,孩子自己不覺得有困擾,但身旁師長卻感到頭痛不已。這種「非自願個案」輔導起來有相當的難度,於是,我們會轉而向他身旁的大人進行工作,稱為「系統工作」。這麼做是有道理的,因為,有困擾的人通常比較有改變意願,而有改變意願的人,才有可能真的做出改變。 3.「如果在你的生活中,能找到如心理師一樣的人與你聊聊,讓你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同時能拓展你的覺察、增進對自己的理解,並因此更有力量做出新的選擇,那你真的不用來找心理師。」換句話說,許多身陷困擾的人身旁,缺少這樣的人際資源,就算有人願意提供關心,也沒辦法給予持續且深度的支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很適合正考慮去找心理師談談,但又充滿擔心、恐懼或疑惑的人閱讀。 4.心理師常對當事人提出一個又一個發人省思的問題。有時候關切情緒感受,有時候關切想法念頭,目的在幫助當事人提升對自己的認識與理解,慢慢地看懂自己慣常行為模式的影響,也理解這些行為模式的起源。 5.你會知道,心理諮商不是個愉快的對談過程;你可能要去觸及那些令你感到痛苦的情感、想法或回憶。然而,你願意投入越多,你越能從心理諮商中獲益。 6.從被困住的情緒僵局中走出來─正向心理學專家/劉軒。「心理諮商師沒有人生的答案,但能協助你找到自己的答案。」 7.心理諮商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於自願。也就是說,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朋友們才想諮商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 8.蛤蟆問:「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蒼鷺直視說:「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一行了。我並不是說情況一定能改善,但我可以向你保證,你會擁有我百分百全心全意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對諮商是全心投入的。如果我們倆都這樣一同努力,...